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篇1

  浅谈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国家出台的一些解决民生的问题需要媒体向民众传达,百姓也需要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笔者就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采访上要做足准备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有了成功的采访,才会有鲜活动人的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

  第一,采访的视角要落在百姓最关心问题上。民生即民众的生计,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写出来的新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百姓最关心的,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例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教育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养老等问题,既是老百姓关心的,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相对重大的事件报道。在百姓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各种纷繁复杂的事件,记者不可能对每件事都逐一报道。应该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议论最多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例如,《黑河日报》接到部分居民反映,小区经常出现停水的问题。这是一件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大事。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发现是该区域自来水管网老化。经过报道,该小区居民饮用水得到改善。

  第三,做好采访前准备。采访前一定要对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背景进行了解, 对采访对象的环境和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掌握, 并把采访中的问题一一写在采访本上, 为采访做好准备,避免采访中出现遗漏。

  第四,抓住新闻细节。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要抓住采访对象周围的环境,采访对象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以情动人。记者采访过一位常年资助贫困学生,自己靠捡垃圾生活的大爷。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辛苦捡了一天垃圾的大爷始终带着笑容,一个朴实,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五,有针对性地提问。在民生问题采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提不同的问题,或者说对不同的人群要采取不同的提问。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有关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第六,对待采访对象要真诚。记者和被采访者通常不认识,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对方信任,让人拿出掏心窝子的话,记者要拿出更多的真诚。在民生新闻中,采访对象通常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因此,记者一定要放下架子,本着一颗尊重他人的心对待被采访者,他会很信任你,放下戒备的心理,如实的把事实和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二、写作上要狠下工夫

  民生新闻是为百姓服务的,因此,在写作上要贴近百姓。既要把握政治性,又要富于人情味。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应在报道的故事性、创新性等上面狠下工夫。

  第一,把握政治性。民生新闻虽然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但每件事都有诠释他的政策法规。民生新闻一定要弘扬主旋律,反映健康的,正确的民意,实现以报道育人的目的。

  第二,带着感情写。民生新闻来自市井乡情、来自群众,报道的绝不是家长里短。而是通过一个人、一件事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反映出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作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第三,新闻故事化。“讲故事”无疑是民生新闻报道形象化的一种很好手段。也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讲故事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捕捉细节,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充满人情味。记者以一种讲故事的新闻叙述方法,并在“故事”中提炼出思想主题,将新闻性与故事性有机结合,使新闻充满现场感和人情味。

  第四,用百姓的语言。民生新闻就是要把身边发生的事情通俗易懂地告诉百姓,让他们知道事件经过,明辨是非曲直。因此,必须用百姓语言写百姓心思,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和理,让群众爱读爱看,让读者喜闻乐见,才能实现最佳的报道效果。决不能把语言概念化、口号化,要摆脱所谓专业、晦涩难懂的文风

  第五,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等。外貌细节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黑河日报有一篇报道《梁老的锻炼经》开篇写道,“皮肤红润,零星的皱纹,真不敢相信这是位91岁的老人。”短短二十几个字,一位经常锻炼身体,乐观向上的老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语言的细节描写就是为了使人物更加鲜明,具有个性。行动细节具有现场感,真实感,读者可以从人物动作的变化窥视其心理活动。

  民生新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的传播对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贴近各界群众,以满腔的热情关注民生,努力使民生新闻报道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手相连的一座桥梁。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篇2

  议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摘 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由于它图文并茂,表现力强,便于口说耳听,优势比较突出,给受众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直观影响,让受众一目了然,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所有新闻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在这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具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采写水平,掌握一定的采写技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写;技巧

  在媒体中有这样的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我们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时,要把重点放在现场采访上,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现场的情况,收集大量信息,为接下来的写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拿到一个采访报道题材或到达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后,首先就是要寻找新闻当事人或现场目击者,从他们手中或口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及时,尽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基础。

  电视新闻注重的是画面和解说词,我们先来说说画面的拍摄技巧。画面拍摄首先要讲究用光,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整摄像机,要保证画面清晰,色彩自然真实,让受众尝心悦目。第二要选择拍摄的角度,一般的拍摄顺序就是远、中、特。远就是远景,向观众交代新闻事件现场的整个盖帽。

  中就是中景,拍摄的是部分现场情况,让观众初步了解新闻事件的情况。特就是特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的特写,在拍摄这类镜头时,镜头一定要稳,抖动或摇晃都是不符合拍摄要求的。对于我们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画面的拍摄很重要,因为它也向受众传递了大量信息,他不仅是一幅图,一幅画,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人文关怀以及人间冷暖。现场采访结束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写稿子。

  有了丰富的资料,写稿就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只要现场采访仔细了我们就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写新闻拟标题很关键,因为标题是吸引受众眼球,夺人眼目的最关键环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编辑在编稿,观众在看新闻时,一般只看新闻标题,不会全文通读。所以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拟好标题,要一针见血、简明扼要的用十多个汉字把整条新闻的意义进行高度浓缩,观众一看就大概能明白新闻的90%。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如何写好新闻导语,方法很多,有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有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有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有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导语的写作方法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导语写好了之后,写主体就要简单得多了。因为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二、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

  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

  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最后就是新闻的结尾了,因为它有总结全文,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还有画龙点睛作用。这是我从事电视新闻宣传多年积累的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庞艳;;新闻写作重在采访[J];新闻窗;2007年02期.

  [2]陈毅铭;张蕾;;解析广播新闻采访中提问的作用与技巧[J];中国广播;2011年02期.

  [3]蓝鸿文;;新闻学教材建设要坚持“四个研究”的统一[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283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