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时政论文

新闻时政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新闻时政论文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对大家都重要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时政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时政论文篇1

  如何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摘要::在一般的新闻节目当中,时政新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来看,收视率提高不了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那如何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赢得更多的观众呢?

  关键词:亲和力 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

  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拓展,观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这给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为什么时政新闻收视率提高不了甚至有逐步下降趋势呢?有人说,觉得所报道的时政新闻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或觉得时政新闻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那是因为观众爱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措施的施行,对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有着重大影响,谁还会对此不闻不问呢?由于大多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是看了中央看地方,所以如果地方时政新闻一成不变地沿袭中央台、省台的内容和模式,这样的“烹调”观众“吃腻”了会产生厌烦,不“买账”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问题不是在于观众喜欢不喜欢,而是在于怎样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赢得更多的观众。

  那么,什么是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呢?我的理解是媒介与受众相互间关切与亲和的程度。我现以自己主播的地方时政新闻《莲都新闻》为例,对如何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谈点思考。

  莲都区是丽水市所辖的唯一一个区,《莲都新闻》是丽水撤市建区后莲都区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家对外宣传的栏目,它是一档以时政报道为主的新闻栏目,每天十分钟,在丽水电视台文化娱乐频道插播,覆盖丽水全市。近年来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都不断“平民化”,《莲都新闻》也意识到了亲和力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鉴于《莲都新闻》在体制上的特殊性,它很难摆脱其严肃的面孔。也正因为如此,《莲都新闻》总是在“亲政”和“亲民”之间摇摆,导致自身定位不明确。

  那么,怎样创新提高亲和力呢?我认为,要保证新闻节目的长期稳定高质量播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为依托。当前着重应该做的,是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采访、编辑机制。

  粗略统计,各地的时政新闻,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政治任务的宣传报道占《新闻节目》内容60%以上。时政新闻最难报道的莫过于会议方面的新闻。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提出改革新闻报道,甚至按级别规定领导在荧屏上露面的长度,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会议报道不能以领导为核心,而应以内容为中心考虑如何组织报道。换句话说,会议报道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不同,时政新闻没有民生那么生活化,通俗化,所以往往被观众认为是政府新闻而不易接受。所以作为记者,只要转换新闻视角,从老百姓最关注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把时政新闻变“俯角”为“平角”,多从百姓的角度、基层的角度去看事情,想问题,要以百姓关心不关心、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时政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标志。

  再一个记者必须提炼总结,注意语言的亲和力,电视不是报纸,一般情况下是一听而过,具有不可重复性,这就要求电视语言必须简单明了,让人一听就懂。

  时政新闻要赢得观众,还必须不断变换报道方式。那么怎么变换报道方式呢?

  一是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

  面对着来自不同渠道的重要信息,尤其是与地方社会经济起重大作用的信息,人们不仅仅想了解其动态,更想知道其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作为电视新闻理应承担着这种功能,为观众“释疑、解惑”。这不仅仅为了吸引观众,而是电视新闻媒体所应担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二是在强化舆论监督上下功夫。

  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该新闻节目从维护百姓利益出发,正视现实,敢于揭露不良现象。诸如社会治安等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时政新闻,除考虑连续和跟踪报道各地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情况外,还应对事物的现象及其原因,社会制度及其人们的思想认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要努力寻找新闻背后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东西,张扬电视新闻主打栏目的“声威”,发挥党的“喉舌”舆论导向作用,树立起时政新闻的形象。

  三是在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上下功夫。

  例如,一项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观众都期待着我们新闻媒体能给予解释,使他们能够了解其原因和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抱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出发,这样的宣传报道何愁收视率不会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不是记者写出来的,也不是记者想出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中心灵真诚的流露。只有这种感觉、这种层面中寻找和产生的亲和力,才是观众需要、记者追求的。

  总之,时政新闻亲和力的表现,就是要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出发,关注普通观众所关心的问题,提炼新闻,报道新闻,才能真正做到时政新闻内容和亲和力的统一,让时政新闻成为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资讯获取的方式。

  《莲都新闻》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莲都新闻》的记者在录制采访对象的同期声时,也十分注意根据对象的不同身份和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引导,只要讲出他们的心声,有时采用地方方言的同期声也别具特色。方言很多时候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给他们带来亲切感,使新闻节目更具亲和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张默.《新闻采写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2]宋兆宽.《新闻采写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张宗厚、陈祖声.《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4]何日丹、黄若青.《电视文字语言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5]林永年.《新闻写作百例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6]朱羽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闻时政论文篇2

  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

  摘 要:本文以新闻概念为基础,讨论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与关联,浅谈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探讨了如何把时政新闻民生化!

  关键词:新闻 时政新闻 民生新闻 民生化

  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对大家都重要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新闻一词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述评、图片资料等等。从狭义上讲,专指一种消息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待。当然,不论广义或是狭义,新闻的性质是一样的。新闻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时政新闻、科教文卫新闻、社会(民生)新闻、经济(金融)新闻、政法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国际新闻等。其中,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人们较为关心的就是时政新闻和社会(民生)新闻。时政新闻指的是本台级别内的党、政府、人大、政协及各区县或各街乡的政务活动报道,而社会新闻,现在也称民生新闻,新闻热线中读者、听众、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其中社区新闻与时政有所交叉,突发事件新闻会于政法新闻有所交叉。本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时政新闻民生化更是现在报道的大趋势。下面就从基本观点阐述。

  一、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各自的内涵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范围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时政新闻之所以重要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其特征有4点:1、政治性2、政策性3、广泛性4、信息性。而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5.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由此可见,时政新闻是以党政及其领导人公务活动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现实为报道题材的新闻.相比之下,民生新闻更接近社会公众,更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正因如此,如何解读时政新闻,搞活时政新闻报道,提高时政新闻的有效传播,从而增强时政新闻的公信力与亲和力问题,就摆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二、 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

  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看上去很政治,但其实也是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政新闻承载着大量的政策、信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老百姓的生活到整个国际社会,无不受影响。但往往政党的方针,政策显得“官腔味”很浓,读起来很拗口,一句话里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让普通的老百姓觉得难以读懂,难以明白!这同时也是时政新闻不受老百姓“欢迎”的原因!觉得太政治,离自己的生活远! 长期以来,虽然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处于主流地位,而民生新闻则是相对处于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南方台“今日一线”、珠江台“今日关注”热播,在当今的各个媒体中,民生新闻都是一个抢眼的热点。

  民生新闻所展示或者呈现的正是百姓的生活状态,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此外,民生新闻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不仅体现了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也传达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知。 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从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生动反映百姓生活,最大限度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必将为创新新闻报道注入新的活力。

  三、如何把时政新闻民生化

  1、记者要突出其服务性。

  时政新闻里信息量大,而作为记者,要从中筛选出哪些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做有用的民生化时政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站位正确,不做部门的传声筒。记者要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出台的政策是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还是代表一个部门的利益,抑或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应该作为老百姓利益的代言人去审视政策的实施效果。

  做有用的民生化时政新闻,采编人员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做冷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不被部门所蒙蔽。例如现在各地有不少关于升价的听证会,作为记者去报道,不能作为某些部门的喉舌,简单地把什么东西升了多少钱报道出来!而是站在市民的角度,深入分析升价后对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在报道中,算一条“明帐”!这样做,自然就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观众也就喜欢看了。

  2、民生化的时政新闻可读性要强。

  民生化的时政新闻要有可读性,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点代面,客观反映政策的效果。比如政府出台一个政策,可从受惠者本人的故事切入,通过人、事、场景、人物语言、故事背景,让政策落地,从中体现政策的含义及影响。例如在2008年召开的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报告里含的信息量非常多,政策性强!尤其是关于农村改革方面的政策非常多,要把这些信息转化成人们容易懂的,有可读性就非常考记者的能力了!其中,报告中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改革呢?会带给人们尤其是农民什么样的变化呢?在深入理解政策后,我们台策划了“土地的变迁”系列报道。

  我们立足于韶关仁化县董塘镇这一地点,从人物入手,通过两代人的故事讲中国30年来土地的变革!报道中先讲:在人民公社时期全村人吃大锅饭,集体开工、集体磨洋工,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后,历史进入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在广大的农村逐渐开始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那以后,农民把土地紧紧抓在自己的手中,生产力大大解放了,温饱问题从此得到解决。

  然后再陈述:30年后的今天,在仁化县董塘镇,农民与土地之间这种紧密关系逐渐松动,一方面董塘镇的许多农民开始放手土地,甚至离开土地谋发展。另一方面,少数种植老板对土地仍充满渴望,想要大规模发展种植和销售一条龙的有规模的种植业。而这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土地流转新政,就充分肯定了这种土地现状,正在催生董塘镇新一轮土地变革的热潮:出租、转让等土地流转现象被国家所肯定。新型土地关系产生后,农民发展生产有了新的选择。通过事例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也就把党的政策解释好!让广大群众知道政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因为这样的细致描述,把政策分析到点上,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明白政策的意思,所以这系列报道拿到了省市的奖项。

  总而言之,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有不少!归根结底就是更好地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更明白!而要做好这样的新闻自然要比平时的会议新闻有难度,更考记者的能力和洞察力。

  参考文献:

  1、时统宇:《电视新闻如何民生化》,《中国广播影视》,2008

  2、徐少兵:《把握时代理念,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新闻记者》,2008

  3、陈晓光:《民生与民声》,《当代电视》,2008.6

  4、李荣 曹侃:《从陕西电视台屡获全国大奖谈起》 2008.11

28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