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再定位

时间: 周岩森1 分享
  当前,网络、电视等媒体异常发达,新闻的传播对新媒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读者对媒体的选择也越来越时尚化、便捷化。这对纸媒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实践证明,在这种形势下,纸媒要想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得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其他新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色。这就是深度、思想和独特的视角。而要实现这一要求,编辑的作用必须加强,必须对编辑重新定位。
  现状:编辑作用发挥不甚理想
  对于一张报纸来说,编辑的作用可谓大矣,编辑中心制的说法实不为过。这在专刊、副刊等类版面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因为对于专版、副刊等版面来说,编辑的思想就是其版面的主导思想,直接体现在版面上,编辑的组稿编稿方法和习惯、技巧直接决定着版面的内容、风格、特色,一句话,编辑即版面。
  相对于专版而言,现实的报纸操作中,新闻编辑的作用发挥得不尽如人意,不是十分彰显(这里所说的新闻编辑包括对新闻稿件、图片的编辑及新闻版面编辑),没有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特色。以笔者身边的报纸为例,当前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辑没有正确理解编辑的职责,错误地认为新闻编辑就是改改稿子中的错别字、病句等,工作中非常被动,来什么稿子编什么稿子,甚至对稿子本身不作任何改动、调整,直接拿到版面上。二是缺乏编辑思想,对版面、对稿子没有吃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既不知道要张扬什么,也不知道应鞭挞、排斥什么,机械地把稿子、图片拼凑到一起,形不成版面语言与张力,如同一盘散沙。
  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的发挥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张报纸的质量和面貌。那么,报纸新闻编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实现编辑能力和作用的路径又在哪里呢?
  编辑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要加强
  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接受、鉴别、处理能力。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这就是说,编辑的受传能力是其传播活动的基础。编辑作为受传者,与普通读者接受传播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编辑所接受的信息未经选择和加工,真伪优劣并存,而且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广,编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复杂。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时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编辑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可以是本报记者、新华社、其他媒体包括互联网等。
  在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编辑对信息中的“信息”把握不够、挖掘不够,对信息的最后处理没有达到锦上添花或点石成金的效果。
  最近的例子是2011年1月5日的报纸。当天,《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刊发河南日报记者稿子《“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写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濮阳慰问,走进原中顾委段君毅同志大儿子段存让的家,称赞他继承了革命传统,与“我爸是某某”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卢书记还看望了老军人李文祥。同日,《大河报》则在原稿基础上制作出引题《卢展工看望段君毅大儿子段存让和老军人李文祥时重提“三平精神”称段家不搞特殊与“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主题《同为“官二代” 做人差距大》,一下子把新闻的焦点突出出来了,而且与当前颇流行的“我爸是某某”联系上,对比鲜明又吸引眼球。《河南商报》的题目为《卢展工批“我爸是某某”》,题下加一段提示:省委书记濮阳考察,在老干部段君毅儿子家说——“段君毅同志是我党高级干部,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简洁明快,也很吸引人。相比之下,农村版对此信息的处理太原始,一字不动、直接照搬,没有做出新闻的看点与焦点,题目平铺直叙、空而大,难以产生较强的新闻冲击力。
  编辑的整合、策划能力需加强
  新闻编辑的整合能力。主要指新闻编辑对零散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其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种操作能力。新闻编辑接受的信息来自不同的信息源,无论是新闻稿件,还是新闻图片、影像等,原本是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个体,但最终的新闻产品不应是这些零散的个体稿件的随意积聚,而要通过对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和配置,形成有序的、重点突出的、合乎认识规律的综合新闻产品,比如专题报道、新闻专版、新闻栏目等,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对信息的整合能力。说到新闻编辑的整合能力,千龙网曾有过一次典型的案例。千龙新闻网曾推出一个题为《中国记者走四方》的栏目,其中的文章主要是叙述中国记者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报道风格又超脱了记者写一般新闻报道的模式,读来清新宜人。这个栏目的编辑在谈到该栏目的创意和编辑时说:“我只是千龙新闻网国际频道一名普通的网络编辑,网络海量的特点,使我掌握了大量的国际方面的素材,如果这些素材也散落在各个媒体上,如果我进行简单的编辑只不过是一个照搬,对大家的阅读就没有更多的吸引力,于是我萌发了一个二次创作的念头:将这些素材通过一个好的构思再寻找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全装进去,说不定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于是我就大胆地作出了一个创意——做个专题系列报道‘中国记者走四方’。”这组报道不但引起了新闻同行的关注,还受到网民的欢迎,他们希望千龙网多推出一些相关文章和栏目。应大家的要求,编辑开始主动向我驻外记者约稿,以吸纳更多的稿件和信息,丰富这组报道,在谈到自己的尝试时,这位编辑说:“现在,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发展越来越快,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简单地粘贴新闻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已有的资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出来,让它们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精品,这就需要我们网络编辑多动脑筋,将更多的智力因素融入新闻编辑中。”在现代传播活动中,科技发展赋予了新闻媒体更多的信息整合空间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新闻报道资源的独家占有越来越难以做到,新闻传播的独家性将更多地靠报道角度、报道深度和广度、报道形式的独家特点来体现。也就是说,同样的新闻事实,要报道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必须依靠过硬的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信息整合。
  我们的报纸,主要是指农村版,编辑也常做一些信息整合的工作,但是效果往往并不好,只是稿件简单地堆积叠加,没有整合出看点,没有重点,没有新闻厚度和深度,引不起关注。相反,有的媒体做得很好。我们来看看报业翘楚《广州日报》(2011年l月7日)是怎么组织全会新闻的。首先,发了一条会议召开的新闻:引题是《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开幕〓汪洋作主题报告》,副题是《让幸福更给力》,副题是《1份报告提到40个“幸福” 28次提到“广州”“广州经验”》。单从标题上看,就比我们的吸引眼球。接着,连续组织了4个名为《给力幸福广东》的专版,第一个专版文章标题为《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的幸福》,主要是就报告核心“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采访广东省社会科学方面的两位专家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可谓专家对报告中心内容的解读;第二个专版文章标题为《研究制定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基层党代表和市民的角度看待幸福,表达他们的心声:希望幸福更有保障更加长久;第三个专版文章标题为《为民谋取幸福广州作出表率》,主要谈在幸福方面广州经验,包括报告摘要、各地领导谈“幸福城市”说“广州经验”;第四个专版文章标题为《利用重大活动压任务打硬仗》,主要围绕领导能力、今年各地重点工作做文章,包括报告摘要、专家访谈、领导热议。如此一来,关于省委全会的报道不仅中心突出——“建设幸福广东”,而且外延广,社会参与度高,社会各阶层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光是省委书记的声音,更是广东社会各阶层的大合唱,效果与我们的纯会议、较政治性新闻报道相比,不知要好多少。这就是新闻编辑的整合能力。当然,记者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总之,在现代传媒激烈的竞争局面下,纸媒要想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编辑的作用不可小视。充分发挥编辑对信息的选择、对稿件的整合及策划功能,使报纸新闻能在深度和角度上出彩,形成有别于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新闻特点,也许是当前报纸的一个出路。
3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