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只有借签和宏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一:浅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课程教学范式 体系构架 双主体互动 社会实践

  论文摘 要: 要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及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作者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方法。

  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一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二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探讨如何把理论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各种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范式(Pardigm)”这一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范式“它代表着一个特殊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作为模型的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考察,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简言之,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或形式、形成的特质与效果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学”,其中又以“三中心”(老师中心、教科书中心、课堂教学中心)和“五环节”(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影响为最。就中国传统文化课而言,形成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教材为主导课程资源的教学范式,具体来说: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也尝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但总体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偏重于对象化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课程资源以“教材”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苦其难而不知其益”,被动痛苦学习,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及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我们课程组的全体老师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容进行新的设计和整合,完善体系构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选择设计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引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宏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实现“察古以观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根据这一教学目标,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为主线,我们提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精选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概览、易经、儒、道、释家思想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不同观点、信息或经验形成新解释的能力,基于已学知识判断新信息、新论点和新方法价值的能力,运用已学概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构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又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主体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思考、和研讨中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互动式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化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即要抓好两个环节。

  (1)认真设计和确定选题,指导学生完成选题。选题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切合教学内容,教学首先是要完成教学内容,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二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或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兼顾学生的差异和任务的难易程度。既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选题中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其思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及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讨论、辩论等组织中,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操纵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命令者”,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注意做好“疏导、调节、过滤”工作。所谓“疏导”,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解除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种种疑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其次是消除学生在课堂讨论开始后的观望心理,把课堂讨论迅速引向高潮,如果出现“冷场”现象,就要采用“点将”的方法,让学生骨干打响第一炮,打破课堂的静寂,使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所谓“调节”就是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使学生的发言在班与班、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上达到均衡。所谓“过滤”,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结束前,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讲评,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过滤”、“筛选”,使学生既辩明是非、真伪、又掌握所学原理。同时,还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完成选题过程的总结,探索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自奖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3.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多角度的分析。为达到这一目的,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认识,我们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确定了社会实践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等原则,在具体形式上,打算利用“十一”、“五一”长假或寒暑假来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深入工厂、农村、企业和街道等进行相关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意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注意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探究结合起来,把理论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探究和思考。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对某地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调查;中国传统伦理与家训,等等。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等。

  为使实践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考评体系,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报告不少于三千字,格式为符合标准的论文格式;对在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在理论课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展性空间,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和知识,实现知行统一。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自己教育自己,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精华部分内化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层次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局部最佳,使学生既学会用理论思考和追问,并将这种思考和追问运用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指导行动,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

  [2]任映红.论“以人为本”教学新范式的建构原则[J].温州大学学报,2008,9.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二: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 儒家礼教 天人合一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旷来表现建筑的庄重和神性。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即是“托体同山阿”,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一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建筑细节营造上面注重精致、隐借,不刻意加以装饰,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而这些构建在建筑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装饰的多重功能,还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用各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浓烈色彩绘制的梁柱,与白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建筑庄重、大气的氛围,其实它还承载屋面荷载,具有抗地震的功能。还有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线的,给予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

  三、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早在殷周青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的福气,以及长寿、成仙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于是就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驱邪镇宅。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

  [3]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

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相关文章:

1.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

2.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4.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5.有关传统平面设计论文

6.本科生西方文化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134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