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高校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参考价值、训练价值、选拔价值、激励价值等无法完全实现,主要是毕业论文的设置、撰写、指导、评价、管理等环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标准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标准毕业论文范文范文一:互文视域下电影《故园风雨后》解读

  一、忍情与滥情——文本与影视的不同视角

  董桥曾经评论伊夫林·沃是一位最懂得忍情的作家,确实如此,以讽刺小说见长的伊夫林·沃行文之间常常大量使用白描的手法,却毫不点破角色之间情感的暗流涌动。甚至在细节之间,伊夫林·沃也尽量谨慎地避免个人情感的流露。《旧地重游》一书的写作风格也是如此。这本取材于作者青年时期经历的小说,充满了作者对过往英国的怀念。美酒、游船、城堡和永不停歇的夏日,是作者对布赖兹赫德庄园的永恒记忆。但是在整体文章中,却难以看到主角查尔斯·赖德的直抒胸臆。作为布赖兹赫德家族观察者的查尔斯·赖德参与故事,却又游离于故事之外。文章带给读者以疏离感的同时,却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原作中,查尔斯和茱莉亚的邮轮重逢片段感情最为激烈,查尔斯追求着容貌和塞巴斯蒂安相似的茱莉亚,却一直打听塞巴斯蒂安的消息。在暴风雨席卷的邮轮里,茱莉亚只是冷静地回答:“我太累了,明天再说吧。”物是人非的世事变幻和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都涵盖在简单的敷衍中。伊夫林·沃对情感表达的节制可见一斑。

  电影改编则考虑到没有相关文学阅读的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将一些情节更为直白地表露出来。影片直白的描写有两点好处,其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影片对情节的输出,让故事的节奏更快,观众更容易走进情节被故事吸引。其二,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明白表露,让情节变得更为刺激,更有眼球经济的效果。在话题性要求甚嚣尘上的现代,影视作品做出这样的改编也无可厚非。然而让情感更为直接的表露也更为考验改编者的能力。《故园风雨后》的电影版本,将原作中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隐晦的情感直接地表现给观众,一系列情节的删改则让剧情的连贯性遭到了破坏。原作中,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去意大利旅行的情节变成了查尔斯、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的三人行。虽然加快了影片叙述的节奏,却打破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稳定内核,让剧情变得支离破碎。这也是影片在上映后遭遇不良评价的主要原因——连《旧地重游》翻译成《故园风雨后》这样的名字都稍嫌滥情的观众,确实是很难接受直白的电影改编的。

  忍情和滥情的取舍,如果说是原作和改编影片之间的差异,倒不如说是文学和电影之间的不同特征。文本能够展示文字内涵的方式有限,却能够提供给大众最为广泛的想象空间;文字的暗示和铺陈,对篇幅的不加限制则让作者能够放开手脚,提供更为自然和准确的行文想象。电影则是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时间截取重要情节,试图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像具化了故事场景的同时也封锁了想象意义上的可能性;对感情的宣泄则是影片所擅长的。《故园风雨后》在抛开原作的前提下,同样不失为一部精巧的英伦影片。英国短暂的夏季、丰茂的草地、半倚靠在城堡的落日余晖,一切都显得诗意而自然,甚至让观众在影片未结束之时,就已经开始怀念英伦夏日,不得不说,从这一角度来看,影片确实也是成功的。

  二、节制和隐喻——笔触和镜头的运用差异

  《旧地重游》是伊夫林·沃的第三部作品,在二战时期,伊夫林因为跳伞摔伤了腿,休养期间写完了这部小说。小说中有大量奢侈享乐的内容描写:睡在树下就着草莓喝甜酒,春季刚刚产的鸟蛋,味道异彩纷呈的酒类品赏,无忧无虑的意大利艺术之旅。连向来寡言的伊夫林也坦言“小说的内容未免夸张,仅仅为了宽慰在战时物资短缺的心灵”,同样也表明了,这也是伊夫林自己早年人生的回顾之旅。伊夫林擅长的白描和讽刺仅仅只是在描述“当下”的战时时间节点,对军队习惯的讽刺,对当代青年的嘲弄,不动声色又充满意味。在描写过去时,笔触细腻温柔。这种转换并不生硬,由主要叙述者查尔斯的回忆而产生变化。故事细腻而丰满。

  而这一变化运用到电影中,则有了更多的内涵。电影和文学有明显的不同,文学常常可以通过文学的笔触、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读者阅读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电影则需要借助镜头来完成这一目标。在影片《故园风雨后》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通过摇拍布莱兹赫德庄园显示在大家的面前,既显得雄伟壮阔,又让人感到缥缈无常。俯拍镜头中对布莱兹赫德庄园有明显的追光,两位主角在修剪整齐的矮树丛花园中嬉戏,运用俯拍,让演员看起来十分渺小,被涵盖在庄园中,同样暗示了个人命运在大时代中的无力把握。

  原作中,塞巴斯蒂安利用拙劣的借口邀请查尔斯来到庄园过暑假,影片并没有花大篇幅对原作中最为经典,也最被读者推崇的情节进行仔细的描摹,而是利用片段剪辑成蒙太奇,在两分多钟内叙述了小说中将近两章的内容。然而蒙太奇的剪辑并不突兀,丰富了原作内涵的同时,也让观众从短暂的一瞥中,体会到了原作中所表现的战前的美好生活。影片虽然将部分细节顺序打乱,却又十分完整地呈现出了原作中对情节铺陈的连贯性,镜头中大量的柔光显示出夏日英国的梦幻和正处在青春年少的主角情感的美好,对主角的逆光拍摄,仅留下简单的人物剪影,人物的表情模糊不清,从侧面烘托了《故园风雨后》的主题,即在记忆中逐渐模糊的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怀念。

  影片中的空镜头和手持拍摄也不在少数,手持拍摄提供给观众更近的角度观察人物之间的关系,自然晃动的镜头和视角也提供给大众窥探人物内心的机会。在意大利不欢而散的三人,后来碰面时面面相觑,十分尴尬。手持镜头让三个人之间的心情变化描写恰到好处。手持镜头的晃动在此时仿佛也是角色内心之间激烈变换情绪的描述,拍摄方式别致新颖。影片中空镜头的运用多集中在片尾。布赖兹赫德的老侯爵一生远离天主教,躲在意大利和情人同居,临终时却祈求回到城堡,祈求上帝原谅。纠缠弗莱特一家的天主教是拯救的因素还是毁灭的使者已经不重要。查尔斯·赖德对布赖兹赫德的冷眼旁观,也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影片结尾时,查尔斯曾经和象征着天主教的烛光长久地对视,这种凝视的定格,也是对主题的复调回归。查尔斯伸手想要掐灭火焰,却最终放手;影片画面定格在火焰,却猛然暗下。这一改编独立于原著,显示出电影镜头表现得得天独厚。人物情感的复杂在此刻彰显,多一个镜头都是赘笔,这样的镜头运用同样也来自于导演对《旧地重游》原作审慎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

  三、传奇和再书写——文本改编的异同和取舍

  和类型化小说不同,《旧地重游》是一部反类型化的多元素小说。《旧地重游》的小说主旨并不突出,有人称其为伊夫林·沃的小说自传,并且考察人物原型,却遭到了伊夫林的严厉反驳。也有人将其归类于天主教小说,认为小说中充斥着对天主教伦理文明的思考,天主教对一个家庭的毁灭和拯救。然而,小说却并不如此,正如《旧地重游》的副标题所言——这是一部“查尔斯·赖德上尉神圣的渎神回忆”。多元素的整合使得《旧地重游》呈现出“多面体”的特征,对影片改编的取舍也增添了难度。

  作为小说的“传奇”叙事,伊夫林一直在反传奇化。作为布赖兹赫德兴衰的见证,查尔斯这一庄园的外来者似乎冷眼旁观了整个家族的发展历程。小说跟随查尔斯的视角叙述了二战前后的一个风雨飘摇的英国贵族家庭的兴衰。弗莱特夫人热爱天主教胜过自己的孩子;弗莱特侯爵则远离英国在意大利和情人同居;大儿子布赖兹赫德性格古板,喜爱收集火柴盒;小儿子塞巴斯蒂安则陷入了旁人难以解救的个人危机,处于堕落边缘;三女儿茱莉亚美貌非凡,却背离天主教嫁给了庸俗的投机商人,最终离婚;小女儿克劳迪娅则认为自己不适合过世俗和宗教生活,远赴战场做了战地护士。从小说的角度看,个人传奇叙事逐渐深入故事内核,通过人物整合时代才是故事整体架构的表现;三卷本的小说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家族在战争之间的变化,对于影片改编则有十足的挑战。

  2008年的电影版本,由《傲慢与偏见》和《艾玛》的编剧安德鲁·戴维斯和《末代独裁》的编剧吉瑞米·布洛克共同担任编剧;弗莱特夫人由艾玛·汤普森主演。从编剧到演员虽然较有名著演绎技巧,但是改编却过分注重“言情”,电影改编使得《旧地重游》中个人成长和天主教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被大幅度削弱,影片着重就塞巴斯蒂安、查尔斯、茱莉亚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原作中原本暧昧不明的恋情被揭开大书特书。让一部分渴望爱情电影的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到失望。影片中改动最大的部分就是查尔斯的部分。查尔斯在原作中定位并不明确,在牛津读书时和塞巴斯蒂安相识,无意间闯入了布赖兹赫德,却最终“被布赖兹赫德迷住了”。小说中关于个人对于未来难以预测,对于命运无常的感叹,对于现实的无奈的描写都入木三分。然而影片却受制于时长,人物关系进展显得有些急躁,查尔斯和塞巴蒂斯安的关系发展过于迅速,而查尔斯对茱莉亚的好感表现得又比较明显。三角恋情的改编,破坏了影片中原本隐晦的情感表达,显得滥情而不深情。

  然而影片在传奇的再书写层面上却依旧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影片削减了宗教色彩和对传统英国的怀旧,却保留了影片的精髓。塞巴斯蒂安几乎可以说是英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vulnerable(脆弱的、易受批评的)的男性角色,和其他注重世俗的角色相比,塞巴斯蒂安更注重灵魂的妥帖和自由。影片很好地再现了塞巴斯蒂安的角色形象,并且完美地把握了塞巴斯蒂安在影片中所占有的比重。塞巴斯蒂安的突然消失并不突兀,反而给予观众一种永恒的怀念,这同样也暗含了小说的叙述主旨,即伊夫林自己对早逝的旧友的怀想。影片借助塞巴斯蒂安的角色,完成了另一个层面的对原作的二次书写。

  四、文化间的互文和补充

  随着当代文化批评的不断发展,从多个角度对文学的解读也提供给大众新的视角重新回顾一些经典文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电影和文学之间形成了互文。蒂费纳·萨莫瓦约说过“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同样佐证了《旧地重游》文本和影片互相解读和影射的可能性。

  《旧地重游》在发行之初有洋洋洒洒的三卷本,内容丰富,笔调却故作平凡;影片则极大地缩略在两个小时之内,两种呈现方式迥异,却又互相为对方的承托,完善了整体对于《旧地重游》故事的铺陈和完善。影片改编常常局限于改编的年代,而文本却能够轻易地超越年代。然而不同年代的改编同样提供给读者以新的审视视角。1981年的《旧地重游》尊崇原作,甚至对白直接引用原作,而电视剧的长篇幅也能更好地展现原作内涵。在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查尔斯·赖德眼中,能够清醒地看到当时时代对于古老英国的怀想,特别是多个镜头对当时英国上层阶级习惯的描述,查尔斯初入布赖兹赫德的拘谨和审慎的观察。这是一首写给过去英国的挽歌。而2008年版本的电影,虽然也注重对影片怀旧气氛的渲染,却更多地加入了个人因素对整体影片形成的探索,在怀旧之外,增添了一笔当代视域之下的历史回顾。借助于电影,文本也将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课题项目] 本文系秦皇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Qhd125kt2011172)。

  [参考文献]

  [1] [英]伊夫林·沃.旧地重游[M].赵隆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2] [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3]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M].莫伟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4] [英]伊夫林·沃.一把尘土[M].伍一莎,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8.

  标准毕业论文范文范文二:试论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

  民族国家想象,可以细化出个人、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其中民族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下衍生扩张,加快了世界市场形成步伐基础上,也导致不同民族利益矛盾冲突激化问题。而在此期间,中国文学专家们决定独树一帜,主动透过不同层面挖掘想象美好的中国前景。

  一、民族国家想象的产生背景论述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验证,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西方强行控制的产物,特别是闭关锁国和西方列强频繁侵略等历史作用下,民族国家开始徘徊在野蛮和文明秩序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现代化改革,我国民族和现代世界已经融为一体,而这类结果却和现代文学基础性民族国家想象有着直接性关联,毕竟中华现代民族主义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环境下对殖民主义的核心抵御媒介。单纯拿伟大的民族艺术家老舍为例,其曾经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提到反封建、帝国主义是释放人性尊严的必经之路,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蕴藏的民族国家想象情感是多么深刻。由此可以清晰判定,西方列强凭借殖民侵略方式,在现代中国文学创作体系搭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指引角色。

  二、中国现代文学描述下的个人、民族主义内涵和关系研究

  在西方人看来,我国现代文学被称作是民族寓言,尽管说内容中比可避免地遗留片面性,但是却将大部分客观事实细细道来,值得引起不同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反思。归根结底,民族主义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其征服封建主义过程中民族运动才顺利爆发的。为了确保商品能够顺利流通,使用相同语言的地区必须利用国家形式加以统一,确保一切限制该类语言文学发展的因素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关于以群为单位的文学知识开始接连萌发,同时被赋予许多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诸如公德和公性情的讨论现象等。单纯拿五四时期个人主义话语兴起结果为例,其绝非对晚清民族主义的单纯反动形式,而是同构共谋的过程,就是说个人和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然而,现代文学集中表现的是对战争中为国捐躯灵魂的歌颂,不论是叙事的宏达性、神话性都紧密关联,整个行为过程就是将个人透过传统家族捆绑境遇中解放,之后又利用国家整体形式予以重新吸纳整理。

  三、民族国家想象和现代文学交织的必然结果-现代中国的建构历程补充

  现代中国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民族认同情感的树立结果,这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正当性,如台湾作家吴浊流写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便是强调民族认同情感这类主题的。其客观描述了殖民地知识分子认定的困境和苦闷心情,一类苟存于日本、中国间谍夹缝中的知识分子,民族认同恐慌感油然而生,所谓的孤儿,即现代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主要产物,唯独在现代民族话语结构之中,民族认同环境下的孤儿意识才愈加强烈。透过上述现象观察认证,在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小说这类虚构叙事形式的边缘文体,如今已经朝着正宗文学形式不断过渡扭转,毕竟该类作品在民族国家共同体构建期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支撑引导贡献,在其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知到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和构建的核心特征。

  归根结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类全新样式的语言实践项目,已经衍生出全新的写作主题、话语表达模式、文学内部格局等,经过其多元化改革发展作用下,白话正式被认证是国语,使得以往难以清晰阐述的制度规范内容得以适当地对外推广宣传。现代文学史编写过程,实质上根本未能摆脱文学创作和民族国家想象衔接的网络架构,文学表达形式内容规范严格,诸多情感抒发形式和民族风格胎死腹中,这是题材决定论控制下的必然结果,是和我国现代文学体系内的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国家文学可以说同步涉猎现代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等诸多领域,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作品都被划入到西方文学史队列之中,相比之下,汉语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已经迈向国有、现代化层次之上。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私人化性质比较强烈的文类,如古典文论中的诔、碑、铭、箴等等,则被排除在民族国家文学的大意义圈之外,受到冷落或轻视。透过宏观角度认证,我国现代文学还是在民族国家想象等不同意识形态的组织、控制下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钱 凯.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探究[J]. 科技与企, 2014,10(02):156-167.

  [2] 丁兰兰.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15(04):83-96.

  [3] 韩 伟. 问题意识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寻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1(01):77-89.

  【作者简介】

  程胜,男,湖北省天门市人,汉族,泉州师范大学航海学院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航海技术。

84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