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播音主持论文范文

播音主持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播音主持论文范文

  相比近年来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普遍显现出相对滞后于传媒产业人才需求的现象。由于办学性质、生源情况等特殊性,民办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就读与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异于普通高校同学科学生的系列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播音主持论文,供大家参考。

  播音主持论文范文一:浅议老舍的语言艺术

  摘 要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老舍 语言 北京韵味 通俗直白 幽默诙谐

  :A

  1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这样就为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加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稳定风格的多元化幽默。短篇小说《一天》里,讲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别人侵占的这个过程。

  “晚饭后,吃了两个梨,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动手写文章。刚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老牛的好处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完全忘掉。不过,今天是和新妇同来,我想他绝不会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我在八点半的时候就看明白了: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我的策略都使尽了:看我的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决定赛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一个很烦人的生活细节,被老舍写得意趣盎然。当事人很烦,可读者读起来很有趣,觉得并不烦。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金艳.论老舍的悲剧意识及其小说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 戴永课.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5.

  播音主持论文范文二:论中国合唱的艺术魅力

  摘 要: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合唱音乐以其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作品中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合唱手法丰富多彩,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合唱;艺术表现;黄河大合唱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它集合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为一体。合唱艺术是一种参与人数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是普及性较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尤其是它充分的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因此也是一种最适于大众参与、最能够凝聚大众心灵、深受大众喜爱的音乐艺术形式。

  1 中国合唱艺术的历史渊源

  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在我国也很早就存在具有一定合唱特征的歌唱形式。如民歌演唱中的“一领众合”,少数民族地区多声部组合音乐,以及支声复调等这些大部分都是中国合唱音乐雏形。但中国的合唱艺术真正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第二时期是学堂乐歌时期。如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第三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如黄自《抗战歌》《旗正飘飘》,贺绿汀的《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还有聂耳、冼星海《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第四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合唱事业蓬勃发展,50~60年代是辉煌期,如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的政治合唱。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也使我们的合唱舞台更加繁荣昌盛。

  2 中国合唱艺术的艺术特征

  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人声是作为合唱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按照演唱的形式,合唱可分为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有伴奏或无伴奏合唱。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和,混声合唱的音域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2)力度起伏大、音响层次多。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可以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声部组合、力度变化、音色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3)多声形态下表现力最强的声乐艺术。合唱作品比其他单声部声乐作品,更具动人艺术魅力的根本理由,就是其多声部的音乐形态。这种包含主调式、复调式和混合调式等不同织体类型的立体音乐形态,使合唱成为了声乐艺术中色彩层次最多、变化幅度最大、表现能力最强的高级形式。

  (4)合唱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从外在的形式上看合唱要求整齐划一的形式美感,主要表现在服饰统一、姿势统一和动作统一等方面。从演唱技巧上看要求技术统一,主要体现在合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以及声音形态的协调统一等。

  3 中国合唱艺术的审美特征

  合唱艺术在训练和演出过程中,可中国合唱的艺术魅力由优秀论文网站http://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以让人学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更使人感悟到个人对集体、社会、人生的责任和价值。

  (1)合唱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人们能通过在合唱作品中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直接感受作品的内涵,推动自我情感的抒发,有效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增强审美能力的作用。

  (2)合唱艺术能够培养人们和谐共处的意识和精神。合唱艺术是利用每一个合唱队员及合唱队各声部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协和统一,来创造整体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合唱中的高度协调、谐和统一,能够使人们增进和谐,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这就是合唱艺术最独特的魅力!

  4 分析《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和艺术表现

  《黄河大合唱》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此作品是两人创作中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一幅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作品加《序曲》由九个乐章组成,采用了独唱、齐唱、朗诵、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它采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此乐章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激情赞美。这一乐章开始是乐章的主题,由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显示出黄河的雄伟气魄。后由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此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歌颂了民族的英雄。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曲调优美动人,但中段情绪变化,表现日寇入侵使中国人民处于了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再现段,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性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策略。整个乐章是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流浪民众的悲惨遭遇。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此乐章主要吸收陕北民歌的哭腔特色,并结合西洋大小调的特点。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和哀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其演唱技巧性非常强。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的艺术效果。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心。

  《黄河大合唱》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参考文献:

  [1] 陈国符.合唱艺术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 章枚.发挥合唱艺术的特点[J].中国音乐,1982(3)

  [3] 唐与中.探索表现合唱艺术美的手段——介绍马革顺教授的合唱训练策略[J].人民音乐,1980(10)

  [4] 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84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