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大学生心理学选修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学选修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大学生心理学选修论文范文

  现如今,心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大学也纷纷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一:《试谈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

  自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逐渐由一个令“学生担心、家长关心、高校重视”的教育问题,膨胀到一个令“社会关注、政府关切”的民生问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仅关系着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幸福,关系着高校的稳定运行、建设发展,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随着高招门槛的逐年降低和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经历了金融海啸、经济衰退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之路困难重重,女大学生就业艰难尤为凸显。2009年2月23日,河北一女大学生刘某因不堪就业压力自杀身亡。她生前写有一本密密麻麻近10万字的日记,字里行间渗透着蛰伏在就业压力之中的心灵挣扎: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zhlzw.com中华勵志网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1 女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抛开的几种“情结”

  2.1 “都市情结”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2.2 “恋人情结”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2.3 “恋‘小’情结”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业。

  2.4 “求稳情结”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zhlzw.com中华勵志网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2.5 “求美情结”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2 女大学生求职时容易遭受的几种“思想困扰”

  2.1 社会角色困扰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色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2.2 职业观念困扰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2.3 浮躁心理困扰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zhlzw.com中华勵志网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找各种“捷径”。zhlzw.com中华勵志网

  2.4 内心冲突困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zhlzw.com中华勵志网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zhlzw.com中华勵志网

  3 女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非主流”就业观念

  3.1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zhlzw.com中华勵志网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zhlzw.com中华勵志网

  3.2 借男友的“船”出洋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3.3 学得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zhlzw.com中华勵志网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zhlzw.com中华勵志网

  4 结语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zhlzw.com中华勵志网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尤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 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贫困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 占大学生总人数比例20%左右。目前,全球还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中,这也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是关系到他们本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发展, 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感觉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 由于贫困无法及时购置个人需要的书籍和其它学习用品, 甚至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那些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的贫困生, 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 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2.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 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 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就业,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 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 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在这种情绪下一个人容易从认识上扭曲自己与现实的关系, 头脑中会出现否定自己的消极暗示,甚至对客观事实颠倒黑白,对处境感到无能为力、无望、可怜、孤独自责,严重的会进入抑郁怪圈。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 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 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 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1.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贫困是引起贫困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不少贫困生进入高校后, 面临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和个人生活的窘迫,甚至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带来的失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当他们感觉到自卑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努力,放弃与别人交流,封闭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高校应对贫困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尤其应注意对贫困生进行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要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必须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贫困生不应该只看到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磨难,还应该看到贫困给就业带来的帮助,树立就业信心。事实上,有很多就业单位很喜欢招收贫困大学生。在他们看来,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一般都比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等。贫困生应把少年时所遭受的挫折当作一笔人生财富,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贫困毕业生树立了健康的心态,那么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2.提供临时性过渡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时间性比较强的活动,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在这段时期求职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实际上就等同于失业,这将给他们家庭造成非常重的负担,给贫困生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也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政府应提供一些临时性的过渡岗位给他们。对这种临时性的工作,贫困生不需要考虑人职是否匹配,仅仅是先稳定下来,有了生活收入, 贫困生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寻找正式的工作。如果这项政策能在全国推广,将大大有助于缓解“快毕业了,但还没找到工作”给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3.免费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就业不同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照顾”贫困生,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因此,帮助贫困生就业还必须注意帮助贫困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贫困生在校时如果有机会接受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就必然会增加就业筹码,减轻就业压力。大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是十分重要的就业准备,学校里有很多种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证书的考试,如各种语言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会计证、导游证等证书考试和思科、NIIT等企业认证。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大部分是需要个人花费比较大的费用才能进行的,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承受高额的学费支持他们就读已属不易, 有的贫困生还是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不大可能,如果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 动员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对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进行免费的培训和帮助, 则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贫困生个人应注重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如果贫困生一心希望各方面的帮助, 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仍然不可能真正实现就业,这也违背我们希望就业公平的初衷。因此,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完善和充实自己, 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有竞争的资本,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视的, 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竞争条件,因此,贫困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贫困生也应注意积极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因为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更是大学毕业生通向用人单位的直接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信息越广泛,求职的视野便越宽阔;就业信息质量越高,求职的把握性越大;就业信息运用得越好,求职成功率越高。在求职过程中,机遇可遇不可求,贫困大学生应注意提高抓住机遇、果断决策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还应注意提升推销自己的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价值。把所拥有的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传达给市场需要较出色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 贫困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找机会锻炼自己,比如上课时在大家面前发言,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多参加求职技巧、模拟招聘、职前演习等各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3]杨震。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4]梁茵,车恩利。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第3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5]张竹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08。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三:《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心理学分析》

  摘 要:西部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合理定位是其成功就业的起点,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引导和鼓励应届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一些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帮助大学生理性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就业;心理学分析

  一、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西部需要大学毕业生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展,大部分属欠发达区域,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低;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西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当前,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一支与西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部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激增。更重要的是,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诸多原因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无形中也增加了这些地区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60%以上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是东部地区大城市,高收入、大公司、高效益,其次是中小城市或农村。而西部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等急需毕业生的地方则要不到毕业生。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拥挤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另一方面西部人才极度缺乏,急需高校毕业生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西部就业有利于个人实现高层次心理需要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与安定、社交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很多资料表明,现在的知识分子,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将不再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导需要,许多人才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更多的是看重事业发展的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及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及时给予激励,从而引导他们向更高目标和更大成就迈进,就会形成一个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与职位高低、知识水平是一种匹配关系,要想满足高层次需要,必须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和成功的职业生涯。在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由于人力资源优势更容易进入高层岗位,从而较早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核心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有关人――职匹配的说法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谋职者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

  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素匹配,多为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二是特性匹配,多为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可见,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基础条件,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个不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作,则很可能劳心劳力,事倍功半,工作不顺心,心情也不舒畅。

  (二)霍兰德的类型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原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基于人格心理学理论与他本人的职业咨询经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有关人格与职业的关系,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在人类文化中,大多数人的人格都可以归入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工作环境也大致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往往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人们普遍愿意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与满足自己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个人的职业动力取决于个人特征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霍兰德认为不同类型人格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

  按霍兰德在1973年出版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的六种人格类型及其相应职业理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相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东西部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层级的用人单位之间也有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东部地区工作、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与适合,而西部用人单位的成长空间未必就没有吸引力。

  三、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避免从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动力

  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独特主张。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多数人争相去东部大城市、大公司拥挤,自己选择去西部就业,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则是明智之举。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学校或政府的宣传,或者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报名去西部就业而加入这个队伍,则并非善事。

  (二)借用观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助力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不少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会在大二、大三等中年级大学生中宣传去西部就业的好处,并因此而组织学生报名,一旦有学生报名就大加表扬与奖励,或者让他们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从而使这些报名者成为观众效应的崇拜者、仰慕者、效仿者。在被赞扬与被注意的情境下,当事人会更加坚定自己志愿服务西部的决定。另一方面,大量利用榜样人物做宣传还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起到暗示作用,让他们确信去西部就业的确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三)推进责任扩散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保障屏

  “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其影响不可低估。在推进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各高等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责任扩散效应使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文件联合下发,逐级宣传落实。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执行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成为推进西部用人制度改革,提高西部科技、管理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肖红伟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赵卫国.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模式案例实务全书[M].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3]吴薇.打开职场第一扇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

2.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3.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3000字

4.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

5.关于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

87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