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毛概课程结课的大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毛概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毛概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毛概结课论文篇1

  《浅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作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对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把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创造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从而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1941年3月我党著名理论家张如心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首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他还对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毛泽东的言论和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1942年2月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提出“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十三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四大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命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才第一次正式提出和使用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正如有学者强调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并逐步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具有丰富多样性。从广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从狭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原则的科学总结。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都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而是被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的、赋予了新内涵的基本原理,是已经深入和贯穿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理论渊源关系,“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同志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形象,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经验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又把社会主义区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毛泽东提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概念,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宝贵探索。后来,毛泽东估计社会主义阶段需要 100多年。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原则运用到中国实际,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探索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中,遵循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则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的这一内涵,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坚持毛泽东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二为”方向,即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在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发展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的提高。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意志,根本上为人民服务,体验、了解、分析他们的生活状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毛泽东在加强党建的探索过程中提出党的建设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同时还要在思想上入党。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告诫党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党秉承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重视党的建设问题,从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廉政建设入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革命历史向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来的。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运用联系的、运动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自的特点,又要看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概结课论文篇2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方法

  我国高校一共有四门政治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刚要》,都是在讲述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四门课程分别是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历史上按时间顺序进行知识的梳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讲述,使学生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思想素质、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政治过关、思想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计思路

  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课程设计既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因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使“概论”课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突出两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二是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为讲清基本理论即可;“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契合,力求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更多的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一)准确定位

  本课程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政治理论研究者,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增强实效

  改变思想政治课说教式、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突出特色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设计五大知识模块的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

  (四)力求创新

  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上,力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实践调查法等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绩考核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进程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和探索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能力(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客观、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能与时俱进的接受和应用新的思想观念;训练学生初步具有应用客观、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和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认知,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总课时数72课时)

  四、课程实施

  坚持以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精神实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主要采用讲授、提问、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作业展示、小组调查、班级辩论、演讲、布置论文、集中或分散社会实践或调查研究、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播放录像、外出参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资料处理的能力。

  组织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一般10-12人),根据教师要求完成讨论等各类任务。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和小组的表现打分评级,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

  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加大作业、论文、调查报告、讨论发言、社会实践等环节在成绩中的比例。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后作业、课堂互动、个人表现、小组活动成绩等形式,共占60%(其中课堂考勤10%,缺席(包括旷课,请假)1/3以上者,实践成绩和期末无成绩);实践成绩占10%;期末成绩可以采用闭卷形式,也可采用开卷形式考试。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期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教研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富有奉献精神和紧跟时代步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比较整齐,学历较高,绝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比较稳定,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授课经验比较丰富,授课效果较好。

  毛概结课论文篇3

  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题式教学探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概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程简况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通过《概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坚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总体上看,《概论》课还没有摆脱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师授课效果不佳、社会评价不高等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割裂,教学难度大

  在普通本科院校,《概论》课是国家规定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就高职院校而言,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概论》两门课程。这四门课程的设计原本是大学一年级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概论》,使学生有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知识积累之后,再学习《概论》课程,形成相对稳定、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体系的割裂,使学生的知识衔接出现困难。

  2.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抽象思维能力须加强

  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高职院校,认为高职学习就是为了拿文凭,对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兴趣不高,认为《概论》课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在学习上更没有动力。尽管目前的《概论》课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大力气,动了不少脑筋,但由于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需加强,不能很好的理解《概论》课的理论精髓,对现在的教学状况评价也比较低。

  3.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随着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信息量的增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照本宣科的灌输已不能满足于他们的需要。高职院校《概论》课程内容广泛、学科背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求每位教师深入透彻地讲解多学科内容使教师感到比较吃力,难以突出重点,教师在授课时对熟悉的、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同的内容就重点讲解,不熟悉的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这就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4.课程内容多,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概论》课程涉及面广、时效性强,理论性、政策性要求高,而且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党建、建设、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在授课过程中追求教学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如果教师的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够宽厚,教学针对性不够,那么有些内容很难展开讲,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难于讲深讲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也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授课重点不突出,吸引力不够。授课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课程作用认识不清。

  三、《概论》课主题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设计课程主题,构建科学教学体系

  教育部修订的《概论》教材共12章,三大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社会方方面面内容。根据重要性、科学性、独立性与整体性相协调的原则,以主题式教学为载体,整合优化现有教学内容,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围绕“讲什么、怎么讲”六个字,合理设计主题内容,确定主题式教学的框架和重点,构建起具有相对独立性、逻辑关系密切的9个主题。将学生对待理论课的态度从“要我受教育”转为“我要受教育”,在教学中突出政治性、人本性和平等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展主题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表达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体编制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优势,采用PPT、视频、音频等历史影像资料,搜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诗词、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供学生课外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自学,达到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目的,同时还可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和现实社会发展动态,使学习随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使《概论》课程理论性的内容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多向互动式”、“主动建构式”教学,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

  (三)优化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是课堂引入。运用社会现象、重大事件、生活案例、学生们熟悉的人或事等形式导入课程,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的效果。二是教学内容。以主题讲授构建授课内容,围绕教学主题把最新的理论和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讲授理论的根源、形成过程,使学生从历史观角度判断理论价值,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和过程,用内容引导学生“入境”,与此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处理好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构筑以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三是归纳小结。小结本专题所讲主要内容,强调其核心观点及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强化学生记忆,巩固学习效果。或者通过设置一些客观测试题来考察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积极踊跃的学生可纳入课堂表现为优之列;四是作业布置。教师围绕所学内容给出2-3 道思考题,提出思路和相关要求,按照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原则,每组由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各小组相互点评;五是案例分析。根据每个主题教学内容,选择几篇典型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以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注重“四结合”,改革考核方式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指出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概论》课的考核不同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需要坚持既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追求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实施多元多维考试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概论》课主题式教学的考核应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理论知识考核与素质、能力考核相结合;二是把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相结合;三是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四是开卷与闭卷、小组答辩相结合。

  (五)确定量化指标,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和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是验证《概论》课程主题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主题式教学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的重要方式。一要通过政策导向、典型引路、榜样激励等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教学改革氛围。二要在评价方式上,综合考虑研究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综合考虑,对那些公认的优质课进行推广,实现资源共享。三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规范,明确主题教学的质量标准,从政治性、针对性、思想性、严整性、创新性等方面确定量化指标,树立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新观念。


猜你喜欢:

1.2017毛概论文1500字

2.毛概课关于四个全面的论文3000字

3.有关毛概课的论文3000字

4.大一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

5.关于毛概课的论文3000字

219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