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3)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6.对搞社会主义是照搬别国模式还是走自己的路“没有完全搞清楚”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因为每个国家自己的路具体怎么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也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别人的经验只是适合于别人也不能照搬照抄,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对此,越共前长征也强调“马列主义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如何结合越南的实际来运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别人不会代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马列主义原则必须同越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建国初期,我们“以俄为师”,学习并依靠苏联“老大哥”,接受苏联的帮助“一边倒”,结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发现此路走不通;后来又提出“以俄为戒”,再一次提倡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结合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说:“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所以,不机械照搬外国模式,不把书本当教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实践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7.对社会主义是不是“平均主义”、讲不讲物质利益“没有完全搞清楚”

  改革开放前,我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这种看法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而对公有制的理解,又是一味地追求它的既大又纯。社会主义理想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接受?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想符合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心理需要。公有制被赋予了诸如公平、公正、和谐、幸福等人道主义内涵,它是对不公正、不公平、剥削、压迫等种种道德上的“恶”的反动。因此,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出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重义轻利”等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从传人中国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也激发出他们前所未有的革命性与主体创造性。

  然而,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足与绝对化倾向,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赢来了两个公平,即实现了民族独立,取得了平等的国际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第一次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另一方面人民在为公有制的优越性感到自豪和喜悦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公有制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发现公有制并非完美无瑕,其中之一就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关键所在。但是,过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社会主义如何尽可能在所有的方面追求“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为了抽象的“公正”“平等”,大搞平均主义,常常不问贡献大小,不问劳动绩效按人头来分配社会财富,这种做法不是奖勤罚懒,而是鞭打快牛。实际上,从长远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反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这种只有表面的而缺乏实际效率的“公平”,既违背了经济学原则,又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精神,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平等不等于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其实是另一种剥削的形式。真正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非收入的平等;真正的公平不是以抹杀贡献大的人利益为代价的,而是以效率为先,是以合理的差别为前提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指出,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8.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完全搞清楚”

  阅读经典作家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似乎很反感具体、详细地给出未来社会主义的相关设想,他们还多次批评工人阶级政党内部热衷于设计未来社会蓝图的理论家们。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经典作家没有未来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方面的重要思想,虽然他们没有给出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细节,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1894年,意大利友人卡内帕要求恩格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恩格斯回信说最能体现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段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关未来社会的其他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也零散地提到了一些。比如,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消费资料按劳分配、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等等。尽管如此,我们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具体实践中仍然走了许多弯路。

  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观以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用新的语言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判断,突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种种腐朽、错误观念,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实践中解放思想,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观不断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1.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等于说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完全盲目、一无所知,也不等于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正确的成分

  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原因(最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我们缺少经验),过去对社会主义知之不多,知之较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夹杂着很多错误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无所知、都是错误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在有的方面是清楚的,在有的方面还不清楚。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应该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上、从基本制度方面讲,我们是清楚的。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又是模糊的、不完全清楚的。

  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既有惨痛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在许多领域还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的成就。如果完全否定历史,否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既不客观,也不是唯物主义者的正确态度。尽管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2.社会主义观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观始终要受到人们所处时代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因而,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观亦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的所有性质与方面,仍然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老祖宗不能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我们又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都存在着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再认识的问题,更不能说已经“穷尽”了社会主义的所有认识。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坚持。在社会主义观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社会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不行了”,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自由化倾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实践没有止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没有止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

  3.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仅有思想智慧还不够,更需要极大的理论气魄、无畏的政治勇气

  真正的理论创新和思想进步是与追求真理的胆识和无畏的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原则,敢于趟理论上的“雷区”,敢于打破思想认识上的条条框框,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哪怕刚开始被视为“异端”、“离经叛道”也在所不惜。真理是客观的,实践和时间终究会证明认识的正确性。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还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江泽民在1992年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并将之写进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就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遇到的风险和阻力是相当巨大的。同样,要在社会主义观上更新观念,创新理论,就必须在坚持真理时具有极大的理论气魄、无畏的政治勇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4.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强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因为只有坚持这样的思想路线,才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握世界潮流,才能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从而摆脱各种脱离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空想。一切脱离实际、脱离我国国情的东西(例如“左”的错误),无论其听起来或者看起来是怎样的“革命”、怎样的合乎“理想”和“道义”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原理,都是虚幻缥缈的镜中花、水中月。

  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由于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正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看过“大学毛概结课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一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

2.大学生毛概论文

3.毛概结课论文1500字

4.大一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

5.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299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