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 >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

  医学生是我国未来基层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状况、水平高低影响着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也影响着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篇1

  浅论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问题

  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入学率持续增长,应届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以河南省为例,医学院校普遍采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基本模式。尽管如此,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医学毕业生面临比其他专业学生选择面更窄的现状。由就业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毕业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进行相关分析。

  一、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概述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医学院校,尤其是漯河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医学专科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征:

  1.学历差异

  一方面,毕业人数与就业机会之间正比越大,对学历的要求就会越高;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医疗单位招聘的学历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一线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现状是:专科生下降明显,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研究生以上学历则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硕士研究生报名资格要求具有本科学历或者同等学力,因此专科生在考研上不占优势,只能走曲线考研路线,一是先考取本科,二是先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总之都是为达到考研的报名资格。

  2.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主要是指东西部地区以及各省市、之间因经济发展水平而造成的工资待遇差异、生活水平差异、教育差异等。大部分毕业生都向往繁华、舒适的都市生活,而对于欠发达地区避而远之。这既造成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也会使得各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从各国人均拥有医生的数量来看,我国医疗人员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基层偏远地区。所以,并不是不存在医疗人员的缺口,而是人才的分布极为不均衡。

  3.专业差异

  从广义上来说,医学类专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中医学、法医学、护理学、药学等8个学科类等。这些专业之间的就业差距较大。以临床医学为例,近年来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提升,本科及以下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是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目前被普遍看好,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主要途径,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再如,在2010年主要专业就业率前50名中,医学影像学以96.3%排名第7名,护理学以94.7%的就业率排名15位。总体来看,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是较为明显的。

  二、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1.自我期望较高,心理落差大

  在择业之初,毕业生往往充满信心和希望,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又很容易被所遇到的挫折打击,因此毕业生的心理落差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不仅是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所有毕业生的共同问题。具体分析来讲,毕业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落差,主要是由于其在就业之初对自我的期望太高,对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所致。大学生的一个特质是由于缺乏社会现实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敏感脆弱,所以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容易妄自菲薄,或者埋怨社会,消极情绪高涨。

  2.学业就业压力大,不易调适

  与一般专业相比,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业更加繁重,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要求更高,以基础医学开设的课程为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心理学、医学史)、生物医学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实验等)、临床医学课(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神经内科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基础等)等三部分。再加之医学专科生失业率排名靠前,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往往很大,且难以调试,焦虑情绪蔓延。

  3.就业观狭隘,影响职业发展

  在择业时,很多学生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对日后的职业规划欠考虑;也有的学生将物质待遇当做衡量择业的唯一标准,过于功利化;还有的学生只追求稳定,总想一步到位。这些观念在毕业生中间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择业方向及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相关对策

  1.客观认识个人和社会,正确看待竞争和挫折

  很多学生埋头于繁重的学业,认为自己只要将学业完成好必将有一个好的就业机会。抱着这种心态,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容易产生偏移,对自己估计过高,对社会竞争估计过低,以至于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之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认识社会不公平,怨天尤人。要改变这一状态,必须正确看待个人的价值以及社会的客观实际。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对竞争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之后,才会在学业中有的放矢,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争取一个职位,并不是只具有过硬的学习成绩就可以的,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广泛的社会知识,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等。只有自己的心态端正了,才会正确看待竞争和挫折。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杜绝功利主义

  上文提及,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或者过于追求稳定。在当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势下,任何的“好”都不可能是永远的好,任何的“稳定”也不可能是绝对的稳定。单纯追求待遇高、大医院这些就业方向,很容易局限自己的求职范围。当前,医疗改革将持续深入,基层的医疗单位也会迎来较好的发展契机。因此,除了那些甲等医院,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基层医疗工作单位等,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能将个人得失看得过重,要有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大局意识。

  3.解放思想,拓展就业领域

  毕业生应摒弃以往保守固定的就业观,不应分过拘泥于专业对口苦,要拓展就业领域。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与医学领域相近或者相邻的行业,例如生物医药类、保健康复类、美容护理类、养老院、孕婴护理、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临终关怀等公司或单位,也可以选择一些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这些行业往往待遇较好,不乏成功人士。再如,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管理师”便成为新兴职业,随着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社会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具有系统的医疗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尤其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这一行业具有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总之,医学生可以发挥特长的途径很多,只要不固守思想,拓宽眼界,必然会找到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

  四、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个体心理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走向成熟,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但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极不稳定,容易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如不能得以及时疏导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对于担负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相关研究者应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并做好心理辅导引导工作,辅助医学毕业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篇2

  浅析医学本科生生命意义感现状调查

  医学生与其他性质的高校学生相比有着更为突出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刚走进高校调适期的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坚定专业选择、寻找和定位人生及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是医学院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大学调适期,对这一阶段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调查有助于我们把脉医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排查负面因素,传递生命感正能量、帮助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学院的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和卫生管理学院4个学院大一、大二年级的359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为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98%。其中,男生86名,女生255名。一年级170人,二年级171人。涉及调查的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品营销、公共卫生管理,前两个专业为理科专业,后两者为文科专业。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Purpose in Life Test),是由Crumbaugh于1968年编制的,用来检验Viktor Frankl的理论命题:如果生活缺少了意义,就会产生(存在)挫折(或在心理病人身上产生类似Frankl叫作非遗传性神经症的微症)。[1]该量表被宋秋蓉、何纪莹等学者修订,在实践中证实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广泛应用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肖蓉、张晓远等2009年撰写发表《生活测验(PIL)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及其信效度研究》一文对PIL量表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效果给予了肯定,其应用价值良好。

  PIL量表包括20道自评条目,本研究直接选用台湾学者翻译版。量表从结构上分为4个维度: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自主感。以李克特7点量表方式作答。量表总分区间为20分-140分。112分以上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112-92分之间者对生命意义与目标不明确,92分以下缺乏生命意义感。

  3、研究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9份,剔除缺失值大于20%的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41份,回收率为94.98%。其中,男生86名,女生255名。一年级170人,二年级171人。涉及调查的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品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卫生管理方向),前两个专业为理科专业,后两者为文科专业。341名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平均为101.06。其中,生命意义缺乏学生有81人,所占比例为23.75%,该群体生命意义感得分均值为81.63;生命意义不确定学生有193人,所占比例为56.60%,该群体生命意义感得分均值为102.44;生命意义明确学生有67人,所占比例为19.65%,该群体生命意义感得分均值为120.61。

  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分析

  (1) 性别。

  本次调研男生共86名,女生255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的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自主感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自主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年龄。

  年龄在20岁以下学生有251名,20~25岁有90名。不同年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的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自主感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是否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人数为103名,非独生子女238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在总分、生活感受、生活目标三个维度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独生子女的生命态度、自主感得分与独生子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科目。

  本次调查共有文科生113名,理科生228名。分析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科得分高于文科;文理科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自主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家庭所在地。

  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分为农村(225名)、城镇(82名)、大中城市(34名)三组。经比较分析可知,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在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自主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人际关系。

  根据学生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非常融洽(48)、很融洽(133),融洽(130)以及一般(30)四组。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人际关系的学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感受得分、生活目标得分、生命态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人际关系越融洽,生意意义感得分越高,即医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与生命感意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在自主感领域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专业。

  本次调查共选取4个专业,分别为临床(169)、药学(55)、卫生管理(58)和护理(59)。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生活感受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进一步做两两比较,药学和卫生管理专业的生活感受得分均低于临床专业(P<0.05),其余各专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目标得分、生命态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探讨与建议

  1、本研究中调适期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101.06±14.62,低于广东省某医科大学学生生命意义感分值(105.74±15.33)[2]

  本研究样本不涉及三年级、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局限性。但反映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不高,生命意义感缺失和生命意义感不确定的学生比例高。医学生迷茫感很强,自我认同和正面引导不足。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都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契机,若能依照学生实际需要,妥善规划课程,将生命伦理与生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必然会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有积极、正向的影响。[3]同时,医学院校应围绕医学人文精神开设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点,培养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所崇敬,对生命有所敬畏。

  2、生命意义感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以往研究结果中多显示男生的生命感意义分值高于女生,这与调查样本中的男女比例有关。西安医学院的学生构成中显示男生人数少于女生人数。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缩小或是消失。当今社会对女性和男性的要求已经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女性对自身的要求也高。学校里随处可见“女汉子”类型的女生。女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目标性和执行力不弱于男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平等看待男女生,减少性别的偏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和鼓励。

  3、非独生子女的生命意义感高于独生子女,在前三个因子里同样存在差异

  根据与学生沟通了解到这些非独学生大部分来自条件较为偏僻落后的小县城或农村,但他们心智成熟较早,大部分也没有独生子女骄横的性格,勇于担当。他们选择医学院校的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家人患病,自己学医是为了家人。二是医生的工作较为稳定,有一技之长,可减轻家里负担。三是自身热爱医学专业。基于选择专业的明确性,自身承担的使命感较强,这些非独学生目标较为明确,动力充足,积极调整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加之有着吃苦的决心和坚定毅力,自我认同感和目标感较强。反而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家境富裕的独生子女往往缺失积极向上的动力变得迷茫焦躁,遇到挫折后的承受能力弱。

  4、生命意义感在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统计上无差异

  西安医学院的办学定位决定了生源和学生之间的地缘关系。以西安医学院为例,学校办学定位面向基层,生源多为陕西省内各地区,录取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县级和农村,城市学生所占比列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思想、文化、习惯的碰撞差异在学校对比不显著,加之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90后”学生整体适应性强。紧密的地缘因素也使学生入校后能迅速找到来自同一生源地的同学或是老乡。这种亲近感很快消除了入校后的紧张情绪,容易产生归属感。

  5、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呈现正相关性

  这也印证了Frankl意义治疗理论研究的初衷。学生个体人际关系越融洽,生命意义感分值越高。这一点在生活感受、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三个因子上也有充分体现。人际关系反映个体心理状态是否和谐,它体现自我是否被他人接纳认同并具备处理社会复杂关系的能力。有研究学者表明,家庭气氛融洽的学生生命意义感更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4]在当今医患纠纷较为尖锐的大环境下,是否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未来能够处理好医患关系,实现良性医患沟通的一个前提。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应重点关注不良人际关系的群体,心理疏导,避免诱发心理或精神疾病。

  6、理科生生命感意义高于文科生

  尤其以临床医学作为优势专业的代表,该专业学生的生命感意义高于其他专业。医学院校的文科专业不是本校培养关注的重点,学生录取分数低于理科专业与优势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更是差距较大,文科专业学生自身自我认同不高。加之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晰与理科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的就业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之后,学生感觉所学专业不被学校重视,有种边缘化的感觉。朋辈之间负面信息的传递(学长学姐表露出对本专业的不满意,厌倦情绪)会直接影响调适期间的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大学生活的目标性,甚至对未来就业的恐慌,迷茫感受被放大。由于录取分数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文科学生整体素质弱于理科生。医学院校应重视文科专业的学生,明晰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规划路径,平衡一般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建立学习信心。

代发省级医学职称论文相关文章:

1.医学职称论文代发作品

2.代发医学论文

3.医学职称论文标准格式

4.浙江省医学职称论文

5.医学类职称论文范文

345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