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中国哲学>

矛盾哲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矛盾哲学是哲学观点的一种。那矛盾哲学的论文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矛盾哲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矛盾哲学论文篇1

  “和谐”与“斗争”哲学的辩证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和谐”与斗争的哲学关系。从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重点辩证分析了“阶级斗争”的特点、趋势。指出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阶级”观点的误区,危害。古人说:“物极必反”。论证阶级斗争最终必然导致民主与法治。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与“天赋人权”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交汇点、共同点。只有用全人类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指导, 建立民主与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做到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关键词: 和谐; 阶级斗争;哲学;辩证分析;民主与法治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动荡时期,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暴力革命、独立运动、社会制度的变化、经济建设等。各国人民对此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的是成功经验,有的是失败教训。应当认真总结经验,以史为鉴, 避免重复犯历史性错误。

  一、“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

  “和谐” 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媾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

  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和”是事业成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乐记》中说:“其声和以柔。”这些都说明在社会关系与事物中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许多大政治家都懂得“和谐”与“人和”的重要,在制定战略与策略时加以考虑和运用,有的取得实效与胜利。

  另一方面, 中国帝王的封建专制, 也是世界上最残酷最无人性的制度之一。例如,为争夺皇权,频繁战争, 杀人无数,尸骨如山, 血流成河;宫廷政变频繁,父子相残, 兄弟相煎,家族火拼的事件屡见不鲜;为巩固皇权,杀害功臣、满门抄斩,株灭九族,也是常见的;最残酷的各类刑法,如千刀万刮、活埋、烹等等。这种野蛮的政治与人民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事实说明: 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这些是应当继续彻底批判和谴责的。

  二、“斗争”思想的局限性与无限扩大化的危险性

  与“和谐”相对立的观念是冲突、对抗、斗争、战争。当然,在特定时期,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斗争是必要的。即所谓“斗争”哲学。没有斗争就没有人民的胜利。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与条件,把“斗争”绝对化,扩大化,时时、处处滥用,制造内部矛盾,就会出现社会长期混乱,甚至长期内战。“物极必反”,回顾国内外的实例很多。

  例如,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扩大化和“防修反修”的错误观点指导下, “反右运动”打击了50万知识分子,占当时全国知识分子总数的10%。这是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十年动乱, 群众组织间的争夺战, “乱批乱斗”无辜人士, 一些地方发生武斗, 打死许多无辜百姓; 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 破坏了教育, 贻误了几代人;并使国民经济下滑到崩溃的边沿。

  三、 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观点的误区

  20世纪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很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那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按马克思的一些论著中,提出的解决无产阶级贫困与自由解放的道路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国家垄断一切、指令性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政党、全人类自由解放。

  据马克思(1818-1883年,德国人)自己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63页,1852,3,5。

  实际上, 大量历史事件和实践证明了与马克思观点不同的结论:

  1、 “阶级斗争”主要与政治制度有关

  什么叫“阶级(英文class)”? 简言之,阶级就是台阶,等级。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相近的群体,并将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用作研究社会问题时的一种近似的分析方法。实际上,阶级界限并非固定不变的。因此,要明确划分,并加以固定是困难的。每一个等级的人都想往高一等级攀登,同时又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企图扩大自己的权益,这是个规律。例如,一个无产者,发财后就变成资产者,并希望财富不断扩大;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胜利后可能成为统治者,并想永远掌权和权力不断扩大。当然也可能发生相反的转变。如果,人为地去划分“阶级”,将其长期固定不变,并作为打击的敌人,或依靠,或团结的对象。那末,必然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的长期人为对抗,或战争。从而导致社会混乱,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进步。

  什么叫“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之前已有学者,提出过“阶级斗争的观点”。往往指不同利害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与冲突。阶级斗争的存在不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相联系, 更多的是同政治发展状况 (制度、政策、法律) 相联系.。例如,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与许多王朝末年的暴政与政治腐败, 激起全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另一方面,一些开明王朝, 实行改革与仁政, 人民安居乐业, 各阶级、阶层相安无事,经济良好发展,社会和谐;甚至也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所谓太平盛世, 这时阶级差别与矛盾大为缓和。滥用“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人为扩大阶级斗争,只能导致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发展繁荣。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阶级斗争,但不一定都推动历史前进,大多数是改朝换代。

  事实证明,真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新材料(如青铜器、铁器、合成材料)、新工具(蒸汽机、机床、飞机、轮船)、新发明(电灯、电话、电报、电视)、新发现(天文、地理、考古)、新理论(数学、物理、化学)、新思维(科学管理、自由、民主、人权),特别是新制度(民主与法治)。

  2、 “阶级斗争”未必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但必将导致民主与法治

  以中国历史看, 阶级斗争往往是农民起义, 大多导致改朝换代, 新王朝的更迭.。例如,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出身卑微的市井混混的刘邦,可谓是流氓无产者, 率领农民起义军, 胜利后建立了汉王朝,当上开国皇帝。元朝末年,朱元璋当过和尚,也可谓无产者, 率领农民起义军, 胜利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清朝末年,农村教师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建立的太平天国,仍然没有摆脱王权专制的阴影,大封诸王,封建等级制度,直到发生争权夺利的流血事件:洪扬事变(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扬秀清的权力冲突与夺权,而产生的两派屠杀)。

  从欧美历史看,17世纪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人民革命和工人运动, 建立的是民主法治的共和国,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福利社会;使广大人民与工人阶级自由解放和生活富裕。代表世界进步的历史方向,为广大人民所欢迎与向往。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可以通过民主与法治的道路获得自由与解放,并彻底摆脱贫困。例如,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并取得胜利,成为全世界的法定工作制度。最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劳动者联合,通过法庭迫使雇主为全部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美国最高法院也裁定,雇员从更衣室走到工作区的时间,应该算“上班”。

  前苏联十月革命后, 虽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但是很快演变为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在农业集体化中强迫命令。1936年“肃反”扩大化的运动中,又杀害了大批无辜人民与党员高级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畸形发展与低效率,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生活与劳动条件长期不能改善。最终人民抛弃了落后理论与制度,导致苏联制度的彻底解体与东欧的转制。这些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两种制度,两种社会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述事实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民主法治。例如欧美民主发达国家,这是最好的发展趋势。历史发展过程是复杂的,由于一些野心家强人的干扰,或背叛革命时的民主诺言,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专政。例如, 前德国的希特勒纳粹(国家社会主义)政权, 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等。但是,不会长久;最终一定会走向民主与法治。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3、企图用“专政”手段去消灭社会阶级与差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主观臆断

  “专政”的定义是什么?应该有一科学的界定。有人解释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实际上,往往超过这个界限,而成为打击报复和争权夺利的个人工具。根据历史与实际社会行为来看,“专政”就是非民主非理性的独裁专制行为,往往不受法律、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并伴随强制与暴力。“专制”伴随着“特权”,只能扩大社会差别,或人为制造更大的差别,必然导致腐败与失误。因此,社会实践效果很不好。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前,早有记载与谴责,许多权贵与王朝的专政,必然导致特权、腐败;经济危机,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劫富济贫;王朝崩溃,改朝换代。

  按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1848年),与“消灭社会阶级与差别” 的主张。中国1956年用合营方式,改造私有工商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造个体农民,所谓“一大二公”;以及1966-1967““””。众所周知,社会效果都不好:由于1958年的公社化与大跃进,导致1959-1962年发生全国大饥荒。这期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与停滞;1966-1976年““””全国大混乱,使经济、文化、教育滑到崩溃的边沿。全国人民为此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时,是位30岁的青年学者,恩格斯28岁。众所周知,20-30多岁的年青人知识与阅历有限,往往看问题偏激,主张极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等口号,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消灭私有制”等于剥夺个人财产,有违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公认的传统道德、法律和常理。人们没有财产, 就难以生活。社会也不会养活你(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实践证明根本做不到,只能引起世界大乱;无产阶级与人民,为此也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如上所述,前苏联、东欧及其他类似国家都是不成功的。劫富济贫的“专政”只能造成普遍贫困与饥饿。

  实际上,现在俄国、东欧、中国已经放弃与改革了马克思的许多极端主义主张:例如,“阶级斗争”扩大化、“消灭私有制”、“国家垄断一切、指令性计划经济”等错误主张与政策。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致使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并损害经济改革的成果。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与法治,并与世界先进民主国家接轨是当务之急。

  四、 以史为鉴:任何理论、任何人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检验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专制社会中,大多数人生活不富裕,有的很贫苦。同时由于专制腐败,导致人民起义,改朝换代。

  古今中外都有一批关心人民疾苦的有识之士,专心致志,研究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与办法。但是,什么理论与政策是正确的?应当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主义”都是为了人,都必须服务于人,而不是相反。更不能为坚持某些错误理论,而以牺牲亿万人民的生命与幸福为代价!

  人们深知自然科学中,任何假说、学说、理论、公式、定律、规律等,都应有事实做基础。没有事实证明的事物,难以令人信服。错误的理论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伤害与损失。一个假药可能“治”死许多患者。医治社会的病症,涉及亿万人的命运,更应谨慎从事,决不能轻信,未经证实的任何“理论”,更不能盲目蛮干!

  在社会科学中的错误理论,不仅会是巨大损失,还可能使亿万生灵无辜死亡,甚至使一个国家毁灭。因此,严格的科学精神是对人民,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

  科学方法就是对待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全面的科学评价;对待西方的一切文化、理论、学说、主义有全面的科学评价;对待历史人物、事件也应有全面的科学评价;

  科学方法就是一切通过实验。实验失败的不再简单重复。

  科学方法就是优先选择实践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正确的理论、制度、政策与道路。

  科学方法就是破除迷信,反对盲从,切忌照搬照抄自己不懂的各类教条,甚至,以讹传讹,发展错误的东西,误导人民,制造混乱。

  五、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各种差别与利害矛盾,会导致人们不和谐、冲突。靠“没有正确目标的无休止的斗争”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任何阶级的专政都是对其他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灾难。例如,在““””期间,有人把“无产阶级专政”解释为“群众专政”,导致任何一派被少数人控制的群众组织都可以用“莫须有”的罪名去杀害无辜的“阶级敌人”。导致滥杀无辜的黑色恐怖泛滥成灾。

  用“专政”方法,压服一部分人服从另一部分人,是不能持久的。“专政”实际上是一种“以暴易暴”时代的方法,几千年用过来,没有根本解决社会问题。不正确的过火斗争,则越“斗”越贫穷。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稳定发展。

  西方国家,从13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个性解放”开始,17世纪1688年英国大宪章运动,19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等等,这一切都已经稳定地形成了民主自由的世界大潮流。为西方率先成为世界第一批发达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但是,生活在19世纪的一些德国、俄国的社会学者,例如马克思等,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实际上没有跳出长期专政时代的思维框架,即如列宁说:“与其你专政,不如我专政。”这是最严重的理论错误与思想滞后。

  实际上,任何形式的专政都是少数人的独裁,必然伴随特权、偏见与错误,并按照国际惯例“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客观规律不断下滑,甚至崩溃。

  解决各阶层、或阶级的利害冲突,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和平协商,合情合理,互利互惠,民主立法。这就是民主与法治。只有民主与法治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能彻底解放生产力,保障社会繁荣与共同富裕,这是一切发达国家获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根据世界发展潮流,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人民普选议会与政府,并有随时依法罢免权;宪法与法律保证人民行使各项基本人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福利等);新闻媒体自由独立;法治独立,并受社会与大众的民主监督。

  六、 “民本、人和”与“人权”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交汇点

  人类社会存在同一地球,又是同一生物,自然有许多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再加商贸与文化交流,必然会在各种观念上逐步趋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学者根据历史发展变化,提出“人为贵”与民本主义思想。例如,《列子•天端》中:“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孝经•圣治》中:“天地之性,人为贵”;《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以兴在顺民心,政之所以废在逆民心”;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中说:“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周易•草》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些光辉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这与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天赋人权”思想属同一根源——“人”。任何阶级、阶层的人,首先都应具有的是人性,其次才是“阶级性”。否则,就会成为异类。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不同阶段。谁成为社会权力主宰?由蒙昧时代的神权,到暴力强权政治时代的王权,发展到现代自由民主时代的人权。并将人权制度化、法律化加以保证。东西方社会大致经历了类似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波折与曲折的,主要在于强人的暴力与群众的愚昧。例如,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民主风气高涨,但是出现了暴君秦始皇,民主自由的发展趋势被“活埋”与扼杀,历史大倒退。中国民主革命后, 袁世凯们想当皇帝的复辟。西方也出现过类似的复辟王权的倒退现象。例如,法国拿破仑当皇帝,德国希特勒的独裁专制等。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民主与法治的阳光必将照亮全世界。

  结论:实践证明,“物极必反”,东西方的极端主义都是有害的;任何“专政”思维都是“以暴制暴”时代的产物与继续,也是有害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与“天赋人权”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交汇点、共同点。只有用全人类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指导, 建立民主与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做到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矛盾哲学论文篇2

  矛盾对立生存状况的哲学反思

  摘 要: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夫人作为父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个角色,发掘其正面具有自然属性的女性特征魅力。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常采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性别问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塑造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既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索方向,也是文学研究领域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方法论;内心分裂;社会性别

  英国女性文学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开始着眼于从女性视角关注女性情怀。简・奥斯汀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在其作品中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

  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塑造了众多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本文选取了女主角母亲-班纳特夫人这一经典形象,用女性主义方法论去重新剖析这一形象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典型的矛盾对立人物,通过对其产生影响的传统知识观中生产、本质、来源、评价有效性标准等因素进行反向探讨,力图使这一经典人物展现出新的立体感。

  一、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

  妇女学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科学产生以来,女性主义学者就开始了对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索。到80年代,许多女性主义者纷纷提出应该使用女性主义方法论来研究社会问题。

  1.提出原因。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首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社会学研究者都是上层阶级的男性。如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视为主流价值,用精英群体的观点作为普遍化真理的代表,那就很容易产生偏见和不客观现象,认知者性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压抑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相同的问题,结果大不一样。男性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基础,采用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量化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容易被主流社会承认。以男性思维为主的专家学者群体,将男性对世界的理解混同于普遍真理,把男性的偏见隐藏于中立和客观的表象之下,忽略了女性和下层阶级的经验与特点,对个人经验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认识过于轻视,理性高于感情,客观高于主观,精神高于肉体,从而加剧了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身体、感情和知觉,同实证主义恰恰相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精神、理性和逻辑进行抨击,向男女不平等挑战,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理论。①除了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还有另一个原因:女性主义学者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研究妇女问题。女性主义研究以女性为对象,由女性来做的研究,为女性而做的研究。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重塑妇女在认识上的主体地位。②

  2.起源。对传统知识观的重新审视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起源。通过探讨传统知识观当中知识生产、本质、来源、评价有效性标准等要素,女性主义理论形成了不同于知识论批判的其他途径。用女性主义方法论来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进行剖析,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对传统研究与知识进行批判性看待,有助从立体的层面来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同时帮助文学作家更立体地塑造人物。

  二、女性主义方法论体现新“理性”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批判,即将现有知识的生产视为建构和维护女性压迫的场所,揭示女性所处的位置和视角,将对被研究者的伤害降到最小,研究成果最终应该转化成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变革或行动。③

  1.社会学方法论层面新“理性”。经过阶段性的发展,女性主义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开始体现于方法论层面,其对原有社会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新角度审视帮助女性主义研究者开辟了与以往所不同的另一种认识视角及研究领域。从这一层面上,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有可能会提供一种新型的知识积累和建构逻辑,同时揭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内在知识价值。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社会建构提供一种曾经为男权观念及男性知识视角遮蔽、漠视了的,但可能更为合理的、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理性”。④

  2.知识形式选择新“理性”。与原有的理性含义不同,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的“理性”特指一种新的知识的形式选择。所以,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新理性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进行的知识革命;二是在获得知识时,所用方法特点表现出的新“理性”。

  3.新“理性”依托表达五要素。1986年,朱蒂・柯克和玛丽・富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女性研究调查,她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女性主义方法论的五个要素:行动、经验、性别和不平等、对研究的批判和参与性方法。

  三、女性主义方法论视角下的班纳特夫人

  1.奥斯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奥斯汀在其六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丰满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在淑女作家的笔下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特征。奥斯汀在文本表层刻画了与父权中心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女性形象,文本深层却又颠覆了表层的叙述,透露出女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淑女的反叛。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般都受社会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发乎天然的性格魅力。从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角度上来看,这显现出女性自身的经验主义同其社会化人格之间的矛盾对立。奥斯汀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对立性格反映了这位淑女作家的内心分裂:她一边对自己想象力醉心不已,一边又对其非女性化而深感焦虑。“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与保守的中产阶级淑女,这种双重身份正是导致奥斯汀产生内心分裂的根源”。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奥斯汀一方面表现出淑女式的屈从和对父权文化价值观的默认,另一方面其内心又不自觉地为女性发乎天然地为摆脱父权文化束缚的自然本真生命所吸引。

  2.分裂的母亲形象:女性经验主义同父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奥斯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群中有一组“不称职”的“母亲群像”。综观奥斯汀六部长篇小说的“母亲群像”,我们发现她们要么处于缺席地位(如安妮、爱玛的母亲在他们幼年时己去世),要么就是不称职的“母亲”。作者以父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为标准,刻画了这群不称职的母亲形象,并表达了反讽的思想倾向。事实上,这只是文本留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不称职的母亲不只是愚蠢可笑、可悲可怜,从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上来看,这些母亲一方面呈现出对父权文化价值社会的妥协,另一方面又保有典型的女性经验主义特征,有发自天然的性格魅力,是一组非常典型的“内心分裂”人物形象。从奥斯汀小说的文本表象来看,“母亲群像”由于受到父权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不能接受像样的教育,从而她所塑造的缺乏知识和教养的“母亲”形象显得十分好笑;另一方面,“母亲群像”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性特征,往往有着深刻哲理的话也是从她们的口中说出来的。

  3.“内心分裂”的班纳特夫人。

  在《傲慢与偏见》中,那个絮絮叨叨笑料百出的班纳特太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斯汀在作品中是这样概括班纳特太太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⑤班纳特太太身上的这些毛病,简直就是典型的传统女性。这个肤浅无知的母亲一心一意地要把女儿嫁个好人家,闹出了不少笑话,反倒成为女儿婚姻的路障。班纳特太太的种种无知举止,也成了奥斯汀的反讽对象。在以往的研究者眼中,班纳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父权社会牺牲品,也是缺乏教育和教养的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从女性主义方法论五要素出发,发掘该人物的正面意义,认为正因为其分裂的内心世界而具有了深刻的人物形象魅力。

  (1)行动:发自本性的“好母亲”人物性格。女性主义研究与强调价值中立的传统研究相比,是一种更加具有价值导向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给社会带来的进步意义在于,对传统社会观念中偏见性评价进行了女性主义价值观视角上的修正。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对班纳特夫人此类世俗普通“家庭妇女”,不免带有贬义的审视色彩,但从女性主义研究的角度出发,其“好母亲”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成立的。摒除班纳特夫人的教育及家庭背景,从“母亲”这一角色的自然属性看,班纳特夫人无疑是一位好母亲。小说中描述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把女儿们嫁给有钱人,从这个愿望的本源上来说,没有母亲不希望自己女儿出嫁后拥有优渥的生活。从这个角色的自然本性上来分析,这是女性身上母性色彩最直接的体现。

  (2)经验:丰富生活经验引起内心危机。女性主义研究者十分重视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在传统研究中常被忽视的感觉和行为,反而是女性主义研究者的重点。在小说中,作者介绍,她年轻时也很美丽,也是中产阶级出身的,应该受过一般的教育,也有陪嫁,所以她和班纳特先生相当是门当户对的。因为一直没有生儿子(在那个社会里会失去财产),所以她变成了一个急于找有钱人嫁女儿的妇人。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苔丝的爸爸死后,全家都被赶出家门,因为当时的社会只承认男人的继承权。所以班纳特夫人非常担心晚年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班纳特夫人的忧虑是有道理的。

  (3)性别和不平等:勇于抨击不公社会制度的勇士。重视性别和男女不平等问题,是女性主义社会研究的最明显特征。女性主义者假设女人是受到男人和男人统治的社会范式压迫的,这种压迫不是由生理性别而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社会性别范式所决定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⑥“她(班纳特太太)老是破口大骂,说是自己的产业不能由五个亲生女儿继承,却白白送给一个和她们毫不相干的人,这实在是太不合理”。⑦看似粗俗无知的班纳特太太事实上已经不自觉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借助班纳特太太之口,奥斯汀抨击了这种不公道的事实,表达了淑女作家无法直接表达的不满。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只有班纳特太太一个人以十分直接而且一针见血的方式进行抨击,其他人只是从侧面描写中表达出不满。班纳特夫人的这种勇气是其他的小说角色所不具有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4)对研究的批判:“反抗社会”与“适应社会”的完美结合。女性主义研究坚持向传统的假设质疑,始终保持批判的立场。对传统理性和客观性的批判,女性主义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认识主体的质疑,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所谓理性和客观的认知主体,事实上并不是真正客观的,因为这一群体是由少数特权的经验所决定的。其次,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研究者的阶层、性别、性别观念和种族一定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女性主义者还对客观的标准提出了质疑。在小说中,班纳特夫人一方面猛烈抨击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和女儿们日后的生活,她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方法就是给女儿们找一个有钱的归宿。但是班纳特夫人同时也是十分尊重女儿们的个人意愿的,当伊丽莎白不愿意嫁给班纳特先生的继承人时,她只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伊丽莎白婚姻里并不是只有爱情,还有保障生活的金钱,但是并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很多家长一样,强迫自己的孩子作出决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她在女性角色中是十分开明而理性的,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同时,班纳特夫人的积极进取和开明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比班纳特先生更具进步性。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角度上来讲,班纳特夫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一种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对社会性别公正性的提倡,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知识的一种批判。从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来审视,班纳特夫人是一个十分立体又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人物形象。

  简・奥斯汀对女性主义的关怀,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女性主义方法论着手,可以从简?奥斯汀作品中塑造的女性角色中挖掘出更多的女性经验价值。

  注 释:

  ①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69-71.

  ②③⑥许艳丽,谭琳.女性主义方法论:向男女不平等挑战的方法论[J].浙江学刊,2000,(5):60-63.

  ④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14,(8):198-202.

  ⑤⑦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2010. 1-3,50-51.

  参考文献:

  〔1〕许艳丽,谭琳.女性主义方法论:向男女不平等挑战的方法论[J].浙江学刊,2000,(5):60-63.

  〔2〕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3.

  〔3〕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学初探[A].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7~1998)[C].中国社会科学院社,2000.

  〔4〕E. Babbie ,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arch (8thed),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0.

  〔5〕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69-71.

  〔6〕魏开琼.女性主义方法论:能否讲述更好的故事[J].浙江学刊,2008,(6):185-191.

  〔7〕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14,(8):198-202.

矛盾哲学论文

矛盾哲学是哲学观点的一种。那矛盾哲学的论文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矛盾哲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矛盾哲学论文篇1 和谐与斗争哲学的辩证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和谐与斗争的哲学关系。从历史发展的重大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论教育哲学论文
    论教育哲学论文

    教育哲学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 科学哲学论文
    科学哲学论文

    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

  • 教育哲学论文作业
    教育哲学论文作业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探询教育价值应然的学术,它通过心灵的启发而达到受教育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应然愿望,培养个体成为有独立人格并有承担

  • 环境哲学论文
    环境哲学论文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迫使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在理论层面上反思人与环境的关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

274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