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 > 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

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

  在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篇1

  刍议知识经济社会科学风险的嬗变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科学风险

  知识经济社会的科学风险是指事物存在于非对称性的和破缺之中,科学在系统上、认识上或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消除的。科学知识中总是在建立“完善的”,发展“不完善的”,是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发展的,这种进化模式使得社会中的固有风险不断减少,而新的风险又不断出现。

  1. 系统上的风险。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人类利用科学使这个星球的“自然正一步一步的融入社会”,“当人类的社会化入侵了自然,或者甚至终结了自然时,传统终结了,新型的不可计算性出现了”。科学知识取得的极大进步,使得某一方面风险在降低,如饥荒、瘟疫、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风险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但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类型,比如说,核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大小与科学系统自身紧密相关,依附于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科学发展的更新速度越快,科学系统越复杂,科学知识系统自身的严密准确与否,对规律的掌控程度与认识深度,种种不当都增加了不确定性,都是新风险产生的温床。

  2. 认识上的风险。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知识进入市场,“市场统治在人性的需求和个体的欲望之间划了一道裂痕,同时,两者的分裂也是市场诱发产生的。”市场造成了分裂的人格,使微观层面上个人的合理行为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非理性,个体对私人利益的关注,对公共安全的漠视,在科学上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科学的“效用”,而不顾及它的可能危害后果,从而导致对科学的认知活动发生了分化,也就是对利益与安全的认识不再统一,使效用性认知与危险性认知的判断出现了差异化,最终是目前与未来的认识模糊不清,在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中追求即成效果,对科学未来的认识不足,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远望的眼睛。

  3. 行为上的风险。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知识不仅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成为了消费对象。消费即对科学成果、产品的应用,对这种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如何安全地应用,对应用是否具有责任心,“谁应当对( 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其他组织所采取的) 当前行为的将来后果承担责任,……如同在情况恶化的时候,由谁、怎样、以及利用什么资源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一样”。在消费过程中应用的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应用者是否有足够能力处理技术与工程中的各类问题,是否被合理地、正确地、恰当地、负责任地用于改造自然,是否能够真正地增进社会大众的幸福指数。在这个消费知识的时代,消费者、消费品和消费三者是统一的,消费者与消费对象不融洽的融合,在消费中消费者对自身规制的不严肃,可能导致科学知识的畸形应用,加大了科学的不确定性,滋生科学风险,最终使实践误入歧途。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风险的特征

  1. 科学风险的两重性。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风险具有两重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动力,科学的高速发展为风险的出现提供了阵地,同时也在克服这种不利因素中积极进步。一方面,在今天发展的庞大的科学中,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随处可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时很难准确预测或判断科学成果所带来的后果是否有潜在的危害并转化为灾难。另一方面,科学风险给人们提供了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可能和机会,人们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摒弃含有风险因素的科学研究,选择一种最佳的模式,在创新中求生存,从束缚中解放出新的机遇。因此“风险既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机制,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两难困境的中心难题……在机遇和风险之间,能否达到有效的平衡,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了”。

  2. 无形性与隐蔽性。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风险具有更强的无形性与隐蔽性。“它们是人类知觉系统感觉不到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承诺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和安全,但是它们仍然产生了大量风险……风险是无形的,不能被嗅到、听到、尝到和接触到。”风险不像一般的事物或实体,能够准确地描绘和刻画出来,它是面向未来的,是在各种形式的载体中流动、传播的,它有可能躲避开我们的各种筛查而转化为危害。从横向上看,现代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及环节像网络一样错综交织,科学的发现与发展不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多层次的链网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结构中的不协调、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科学风险极有可能在某一个环节被制造出来,它的无形性又使其不能完全的或及时被分析、预测和评估出来,风险在结构的网络中传递,直至不利的事件或危害发生。从纵向上看,某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展或应用,它的负效应可能很长时期才会显现,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这使科学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科学发展的结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将越来越复杂,风险的无形性使其难以测度,隐蔽性使其难以察觉。

  3. 范围广泛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科学知识成果的享用全球化。通过网络世界各地的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获得他想要的科学知识,学者们注意到“风险不是源自无知,而是来自知识”,“我们如今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是由于人类知识的增加引起的”。科学知识增加,接触科学知识的人员增加,那么使用科学知识的方式、过程是否合理、正确,应用科学知识的人是否安全可靠,这些都是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向着非正当方向发展,就会广泛地种植风险因素。这种风险的后果将“不同于 19 世纪的与工厂相关的和职业有关的危害,……危害不可能再被限制一定的地方和群体,而是展现为一种跨越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以及国家界限的全球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形式产生出‘超国家和非阶级的特殊全球灾害’。”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知识的交流活动空前繁荣,期间所蕴含的科学风险不再受地域和时空的局限而广泛存在。

  4. 后果的难以预测性。知识经济社会科学风险的后果已经不是目前理论所能计量和预测的,“蝴蝶效应”的逻辑现身于世界社会生活中,人们还不能从南美洲蝴蝶翅膀的煽动中推断出北美洲的风暴。我们似乎是已知、似乎是未知、似乎是无知,无法预测的结果似乎纠缠在察觉到的和未被察觉到的矛盾中,系统的复杂性似乎破坏了一切。未来不能依据历史经验和现存的状况来准确预测,普里高津就提出“系统的未来不能被确定,因为它受随机性、涨落和放大的支配,未来不再由过去所确定,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称性被打破”。核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最新式、最干净、较廉价的能源,但我们的计量和预测不能得出何时、何原因能保证它不发生事故。就基因科技而言,谁又能估算出它在人身上的运用和在人类食品上的使用会给人类带来一种怎样的风险。对于风险的后果我们的已知不再发生绝对作用,对于目前的科技,风险的后果可能将“毁灭性”投放人间。

  三、知识经济时代科学风险的嬗变

  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科学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风险以隐形的袭击给未来带来了的无法估量与预计的后果,它以在时空内传递和蔓延的隐蔽模式模糊于科学成就的进程中,它或多或少地将不幸释放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人类在饮用从果实中榨出的甜美果汁的同时,也品尝着带毒的青涩的残余物,知识经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化,然而科学风险也在“民主化”。

  1. 不确定性。知识经济社会是各种不确定性空前放大的社会,其结果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知识极大发展,人类获得巨大的成就,但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高度发达,人们认识到了眼前的成功不应再隐匿可怕的风险,它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科学风险表现为对社会公正和决策风险提出的挑战; 在经济上,在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科研项目动辄几百亿,上千亿,一旦失败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可想象的风险; 在伦理上,科学更是一再冲击人们传统的道德观,生命科学研究的底线,等等; 在文化上,风险的冲击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文化断裂。近代科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外来的,本土文化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拒斥性,但现代科学以强大的力量使得我们无法抗拒,拉动了断裂。所有这些,无不像汹涌的波涛向我们袭来,一浪高过一浪。科学风险似乎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 不平等性。随着科学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科技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重要要素的新时代,科学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知识的投入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投资方式。然而,科学知识从来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在知识经济社会它更为富有者所大量占有,全球化的社会结构在失衡,资本从富有者那里输出,利润却从贫穷者那里流走,世界财富的分配极为不均。富庶者过度的消费着大比例的能源和资源,比如石油、食品与高科技用品,同时又制造大量的、环境难以消化的废物,比如废弃的电子产品; 贫穷者则无奈的大肆破坏,他们破坏了珍贵的自然资源,燃烧着有污染的材料,杀戮珍稀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两类人都迷茫于生存的危机中,社会均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风险产生着结果的承担的不平等。在民族国家内富人和穷人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平等的。例如,尽管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但是富人们可以购买纯氧,不承担质量很差的空气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而穷人则必须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将有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享受工业产品带来的益处却不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形成了又一个不平等。

  3. 知识信息、决策与民主。知识经济时代,科学风险还表现在决策上,主要指各种管理过程中决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决策制定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空间以及决策制定的可行性程度等,这些与决策者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信息有关。二战结束后,科学家在欧美主要国家的各种决策制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彰显了科学知识信息正成为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决策的科学性同科学知识信息的准确完备是成正比的,决策系统掌控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越多就越准确,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科学性就越高,决策的风险也就越小。相反知识信息不够完备,会增加决策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导致失误。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知识的爆炸、量产使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及信息,即使是最杰出的数学家,也不敢称为数学通才。于是,知识信息的“有限性”汇同科学应用的不确定性一起提供给了决策者,带来不言而喻的风险,导致决策失误,会造成国家社会生产或企业管理的混乱。其次,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往往被自身利益的目的性动机左右,仅采用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科学知识信息来决策,权利和金钱把民主和科学排除在决策的环节之外,决策过程中听不到大众的声音,这难以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因此“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在内,却变成了为资金丰厚消费者提供论证需要的自助商店。也就是说,科学提供种种数据和论证,但是最终进行决策者不是遵守科学的训令,而是将其作为各种相互竞争的论证手段来加以利用……”精英们统领着巨大的决策权,经常留给社会的是决策渎职或决策专治,决策治理中旧的风险尚没有完全的缓和,新的危机又此起彼伏。从科学风险演变的历史的追溯,科学风险是个历史的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科学知识的发展必然不断地纠正着异化,否则科学风险会呈现出全球化、无形化、多重化、无法估量和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科学风险问题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之一。

  社会科学论文属于哪些篇2

  探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很大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理由,需要做一浅析。

  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治国;社会公平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很大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已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稳定的社会,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对经济发展发挥“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因为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的社会负担,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特别是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的制度,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公平在经济利益方面的主要体现就是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及其他一些竞争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是必定的,甚至相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强者愈强,贫者愈贫。这就需要政府运用其强有力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的收入分配差距制约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化解社会矛盾,以推动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对的突出理由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36870万人,占50.0%;第二产业15780万人,占21.4%;第三产业21090万人,占28.6%。) 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与国际相比,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二)农村社会保障理由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少数地方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保障的对象基本上也是贫困的人,光荣的人,农村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农村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并没有法律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地区农民必须参加。而且,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是以农民自我缴费为主,这样,本应由社会统一负担的保险待遇转嫁给了农民个人,与原有的家庭保障变化不大,使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工作无法可依,资金管理存在风险大,不能解决保值增值的理由。并且由于我国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些基层领导人员素质差,私欲严重,把农民交来的钱挪作他用、私分、等现象层出不穷。

  (三)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在对外交流中不断产生障碍与磨擦。

  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经济全球化将在不同的程度上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扩大了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则更应是法治经济,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法形成相对稳定和权威较高的游戏规则,则不能称之为经济全球化,当然也没有其存在之可能。能起“稳定器”、“安全网”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和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将必定形成,只有这样国际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方能顺利实现。而我国过去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在涉外社会保障这一块显然处于空白状态,这将不仅影响我国对外交流的顺利进行,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将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几点原则

  (一)注重公平原则,满足全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人的需求分为生活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表现的需要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活的需要即存活权,是人权保障的基础,这是人人都应享受的最基本的权利,社会保障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保障法应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人权公约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宣言、公约、倡议书中,均规定要求各成员国保证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已成为人权概念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国50年代初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对象仅是城镇部分职工且对部分人的保险福利水平过高,从而造成了劳动者之间实际上的不平等。这种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十年,因而,重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须考虑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二)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起主导作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说将部分国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如开征新的税种,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征消费税、遗产税等;还可以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转。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是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制度保障,需要在立法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予以规范,特别是要严厉制裁拖欠和逃避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上,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效率,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要实现安全和效率的目标,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同时需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作,可以采取信托投资的方式来管理社会保障基金,使其在法律上成为相对独立的财产。此外,应当采取组合投资的模式进行投资,以降低风险,又保证必要的投资回报率,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效率。

  (三)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契机,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近30年,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未颁布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这种立法滞后的目前状况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契机,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转。此外,还需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惟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保障公民的存活权、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318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