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财政税收 > 财税法规 >

财政学课程的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 若木1 分享

  财政学是研究国家经济状况的一门学科,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财政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财政学的论文篇1

  《浅谈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流程与制度设计》

  一、精细化管理与财政资金管理的区别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模式,它建立在常规基础以及管理之上,既是一种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在于人或岗位、管理制度、资金流程等的有机结合,旨在加强控制,减少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财政资金管理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着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它是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同时也包括了与国家相关的企、事业及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但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说:受到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了经营体制不灵活,管理体制落后,因为它的束缚,使得我国的企业对财政的贡献也就大打折扣,仅仅靠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真正在财政根源上起到作用。所以要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也为了能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

  二、财政资金实现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就要依据资金运动过程,对财政资金进行科学引用,而财政管理所包括的决策管理、战略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等等部分,这些都难以在财政管理现状中体现出来。

  2.管理制度框架化,这些框架对于政府职能单位部门来说只是外部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3.财政管理手段单一,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只注重预算管理,而强化预算管理就会弱化其他管理手段。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去克服它。

  三、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精细化的流程,因为只有一个标准的、通用的、能有效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流程才能真正的使制度落地。

  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忽视了人员的管理,忽视了人员的价值,缺少了人文性的思想以及管理上的专业性,因而让财政资金管理前行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举步维艰。所以,新的管理制度一定要要融合精细化管理,建立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最初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及使用效果,到举债、税收、其他收入、预算编制、业务开展、预算决算或绩效报告的相互配合等等一系列的流程,都要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配合,还要保证做到透明、负责、灵活、前瞻性强等,保证能让这精细化管理合理地对国家资源有效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但这种革新任重而道远,不能急于求成,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出适合财政资金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且还必须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改变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实现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2.要建设政府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

  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建立一个可以全面反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制度体系也是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因为政府资金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它的各个环节也比较多,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它的管理不同于公司、企业,并且政府部门的资金运作的目的也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不具有盈利性,不追求利益,不考虑收益,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目标。所以,控制政府资金运动的管理不能简单的照搬企业的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模式,要了解政府部门的管理目标和财务受托责任,了解它的层次性,了解政府理财活动的目标指向,明确政府资金的运动过程及运作程序,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一套属于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另外,在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忽略政府及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的权限,要将它们的权限合理的配置,建立、完善各层、各级、各部门的财务绩效制度,并且各部门之间的权限也要理清,避免过多的争议而引起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并且难以掌握,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只有明确权限和责任才能合理的评价绩效,才能为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做好铺垫。

  四、结语

  总之,深化财政资金管理就是要求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而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把财政资金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也就是要加强预算,提高效率。客观地说,我国的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一直都在推行中,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更加完善,就一定能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因财政管理疏漏而造成的资金流失,使国家、政府的各项财政资金拥有最大的使用价值!

  财政学的论文篇2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效果与政策选择》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公平性,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无论城镇还是农村的学龄儿童都应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做好教育从某些层面上来看,已成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将针对我国当前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效果与政策选择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财政与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公共保障设施与城市存在着差距,我国目前仍有大量的农村地区正处于贫困线以下,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始终面临着赤字,能够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及公共保障设施建设的资金存在很大缺口,同时还要兼顾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压力,这些都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基础十分薄弱。尽管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义务教育扶助政策,如“两免一补”、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但由于所涉及农村地区数量多、范围广、任务重、情况复杂,且资金缺口巨大,导致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的有效均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政策的选择策略

  1.坚持财政均衡先行的政策理念

  财政支持是义务教育实施的基础保障,同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实现也要建立在财政均衡的先行条件下,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要将财政均衡先行作为政策选择的基本理念,着力缩小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并根据地方实际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适当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严把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估等关口,全面提高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效果。

  2.充分发挥财政监测指标的作用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实施不应是盲目的,还需要有明确的基准作为财政均衡效果评价的依据。如不考虑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满足学校提供同质教育的生均经费需求作为基准,但由于地区发展实际的差异,这一目标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还需要结合实际,重新定位其评价的基准线,较为可行的是以处于全国生均经费中位水平的省的相关标准为基准,这就需要对全国各级区域生均经费水平的数据及信息进行统计与整理,为了确保基准设定的合理性,通常会选取最近两年连续处于中位水平的地区作为参考和选择的依据。为保证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对均衡性,建立相关的监测指标,通过对各区域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状况的有效监测,随时调整相应的均衡政策,以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

  3.注重义务教育财政增量与存量的均衡调整

  义务教育财政存量通常指的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专用设备值等,而义务教育财政增量主要指的是年度生均教育经费及公用经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存量的方面,因此,地方政府在加大增量均衡性投入与保障力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好存量均衡的调整。在财政存量的均衡调整方面,首先应根据对地区发展实际,合理计算教育财政存量水平的相应值,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存量标准,针对未达到标准的学校给与适当的财政投入,通过调整来保证存量的均衡性。其次,要缩小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差距,还可通过选取城乡目标学校,通过互相间财政存量水平对比,有重点的进行的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使财政存量调整策略更具科学性。

  4.加强教育预算机制的完善

  教育预算机制的合理性与预算水平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后的利用效率,这也是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在教育预算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要确保财政均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就必须要把握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形势的实际需要,全面加强教育预算,实行全口径的教育预算机制,避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盲目性,全面规范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规划与使用,防止预算外资金的出现以及其对于教育财政均衡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终端,也应该成为教育预算的重要参与者,应当通过学校预算的强化,以及在全面预算中的参与,保证教育预算的精细化与可靠性。此外,为确保预算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应加强对教育预算的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教育财政的透明度,发挥政府预算的积极意义,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实现。

  5.强化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优先性的鉴别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许多地区政府财政能力相对有限,对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虽然已经过政策的较大倾斜,并且投入量也在逐年增加,但依然难以补足其财政缺口,如何安排资金才能够让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价值,这就要依靠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项目优先性的准确鉴别来予以实现。优先性鉴别的制度与方法的确定必须要建立在对地方义务教育实际需求的全面、充分调查基础上,根据各相关项目在实际的需求强度、对于义务教育的价值性、实施的紧迫性等因素,对实际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优先性的排序,重点着眼于城乡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学校,保证教育财政的“好钢”充分运用到“刀刃”上,实现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目标。

  财政学的论文篇3

  《试谈财政对房价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茁壮,政府各种经济改革的推陈出新,同时伴随着严厉的金融管制,使得民众及外资可以投资的渠道相对受限,开始转往尚在萌芽的房地产市场,便是看中它未来成长的潜力及商机。中国的房屋市场从 2003 年起房价逐渐成上升趋势,并随着时间快速的攀升而背离应有的市场价值,造成市场上的投机行为盛行及基本房屋需求无法保障,影响了房屋市场及经济的稳定。于是,中国政府在 2005 年 5 月开起打房政策的开端,尔后又实施一连串房屋调控政策,针对住房、土地及金融制度上作改革,期许能有效控制居高不下的房价,结果仍旧无法有效抑制节节上升的房价水平,于是在 2013 年又推出了“新国五条”等打房措施,但目前看来其抑制房价的效果似乎有限,房价水平仍处在高档阶段。[1]

  针对中国房屋市场想要观察的重点,同样的实证结果是否能在中国房市得到应证。此外,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考虑外资进入投资以及特有的影子银行文化存在,本研究将以外人投资作为资本账来讨论,另外,额外加入国内生产毛额、金融账、财政赤字及打房政策,探讨以上因素与房价的变动是否有关联,为本文的主要动机。

  一、 总体经济面影响因素

  在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风暴开始在国际间逐渐发酵传递,从股市崩盘、经济衰退一步步蔓延至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市泡沫。因此,许多国内外文献针对房屋市场与总体经济情形做了研究,发现存在两者间的密切关联性。因此,希望通过研究以金融账、财政赤字、货币政策及景气循环等总体经济因素,探讨其与房屋市场的关系。

  (一) 财政赤字

  政府的财政赤字,通常是在每一财政年度初期所编列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的结果为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作财政赤字的经济现象。而政府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形,原因一般发生在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而采取宽松政策或是扩大政府支出。中国地方上特有的影子银行崛起,再讨论中国的房屋市场。在大陆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下,使得银行资金紧张,房地产开发商、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在筹集不到资金的情况下,只好向影子银行筹资,助长了影子银行盛行,而其中绝大部份资金转向投机,甚至是房市投资套利,也因影子银行提供便利的资金管道,所以其在地方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资金融措,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二)货币政策

  谈到货币的主要功能即是作为交易的媒介,同时货币又可作为计价单位,使财货与劳务能有一致的衡量标准,此外,亦具备价值储藏功能,有助于资本累积。现今社会上,当市场出现恐慌或崩盘时,货币政策的操作往往是央行刺激经济的有利手段之一,但一旦货币供给过度泛滥,人们不愿手中持有的货币贬值,而选择转往投资股市汇市或是房屋市场,容易造成资产价格的飙升,而引发经济上的通膨压力。货币增长率提高,将导致通膨避险资产价格的变动产生过度调整的现象。而且以热钱代表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股市的波动。此外,货币跟房价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货币会造成未来房价的变动,而房价的趋势又将受到货币的影响。[2]

  (三)景气循环

  亦称为经济循环,指国民所得沿着长期成长趋势线,出现一种由衰退、萧条、复苏与繁荣等期间的周而复始循环的情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住宅需求及质量也逐渐提高,是大家可以理解的,而且生活水平的上升也使自身的偿债能力提高,也增加购屋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实证发现各省市地区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及外资投资金额等变量会与房地产价格指数呈现正相关。同时,中国房市循环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的总经变量为样本,包含国内生产总额、收入、投资等变量探讨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经济变量和房价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国内生产总额的经济变动视为影响房价的因素。[2]因此,本文研究以人均所得水平作为变量之一,探讨其是否为影响房价的因素。

  (四)金融账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余额是由金融账及金融资本账所组成,而金融账常是国际收支的主干部分,包含本国与外国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而产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形。因为国际间贸易自由化及金融开放,使得各国贸易频繁,资金流动的便利让国内外投资者可以锁定的投资标的也增加,从股市汇市、债市及房地产市场投资套利等。其中,针对金融账和房地产市场的相互关系,实证发现当金融账赤字的落后项增加一个标准偏差时,会使得不动产价格上升百分之十。[3]

  二、政府打房政策

  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起飞,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变得逐渐珍贵,土地价格的攀升,使房地产开发商短时间致富,一般大众才开始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从接受政府的单位分房到节省开支努力赚钱只为争取一个舒适宽敞的居住空间。尽管如此,薪水增加的幅度总是赶不上房价飙涨的速度,加上开发的面积越来越大,对于那些努力赚钱为了凑足头期款的一般薪资家庭,压力与日剧增,对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的抱怨声浪同样在社会中发酵。因此,政府为了抑止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安抚社会大众的声浪,于 2005 年开启了打房政策的开端,由“国八条”的一系列条款,希望可以达到缓解高房价的情形。[4]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对追踪数据研究,若以一般传统型态来分析追踪资料,如:随机效果模型或固定效果模型,认为残差项与个别效果之间会因高度相关而有偏误发生。因此,本文采用一般动差法来分析追踪资料。首先,本文研究先假设一期自我回归方程式:

  四、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在变量之间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而探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因为误差修正模型并未考虑各城市房价间可能有个别差异的固定效果,因此,本研究进而以动态追踪模型,探讨在个别差异的固定效果下,各变量是否会影响房价。

  (一)模型A

  得到D1及D3可能同时影响房价,所以在动态追踪模型下,仅针对D1及D3同时放入模型作探讨。结果发现财政赤字及货币供给额M2在动态追踪模型下,得到影响房价的结论。

  (二)模型B

  得到 D3 可能影响房价,所以在动态追踪模型下,亦仅针对 D3 放入模型作探讨。结果发现仅金融账对房价有影响。探讨打房政策的效果部分,仍无法抑制高房价。

  五、结论

  第一,财政赤字为房价的前因,表示当期房价会受到它们的前期影响;此外金融账和房价存在回馈关系,表示两者互为因果。

  第二,发现财政赤字在动态追踪模型下,得到会影响房价的结论。此外,得到货币供给额M2及金融账亦对房价有影响。

  第三,打房政策的实施非但无法降房价,反而使房价越打越高。


猜你喜欢:

1.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2.财政的论文免费范文

3.关于财政方面的论文

4.财政专业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关于财政方面的论文免费下载

6.有关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