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财政税收 >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对农村消费需求刺激作用的思考(2)

时间: 朱南楠1 分享

三、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消费总量不足
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大大高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消费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农村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从2001—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县及县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数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15676.3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28799.3亿元,但是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7年这一比重仅为32.3%。
(二)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历史上我国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我国经济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使得农业、农村一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在确立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得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无论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投入均—54—与城市的资源争夺战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资源投入的诸多约束,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如表1所示:表1 2004—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情况单位:元年份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对比2004 4925 8679 2301 3.8:12005 5463 9410 2560 3.7:12006 6138 10423 2847 3.6:12007 7081 11855 3265 3.6: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表1不难看到,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却没有明显的缩小,2007年,城镇的居民消费水平仍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6倍。
(三)农村消费结构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较之城市而言仍显很高,截至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而城市为36.3%。农村偏高的恩格尔系数体现之一就是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类支出,例如2007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类支出占比为43.8%,接近一半,这也是导致农村消费结构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财政政策对农村消费需求刺激的作用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要想真正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必须切实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
1.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投资,发展现代化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与此同时,财政也应鼓励林、牧、渔业的发展,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保证农民收入水平。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在当前城市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突破口之一。在这方面,就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科研、环境保护以及气象、病虫疫情监控等方面的投资,消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同时,充分发挥农业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为社会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财政支农应重点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来刺激其发展,从而使其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国来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可以给那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4.必须保证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财政也要重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我国当前农民非农就业不仅存在总量问题,而且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低素质劳动力的城市有限需求与农村的无限供给。针对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国家财政应当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增加对农民工培训费用的财政支出。
(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落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给资金的不足,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其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地方性公共服务支出。因此,必须增强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使得财权与事权尽量能够匹配。在财力增加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力,积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引入非政府力量,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民间资本介入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而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其非营利性的本质使其可以很好地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陷。
(三)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农民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使得农民有了消费的能力和欲望,如何使农民的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即要使农民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就必须有良好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作保障,需要财政的适度支持。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保证商品的有效供给,比如,近年来商务部推行的“家电下乡”活动,首先必须保证国家招标的公平、公正、透明,同时做到“合理”,可以适当放宽招标范围,例如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地方性家电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消费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可以带动地方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生.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1):14.
[2]乔海曙,邓婷.农村消费增长:“输血”与“造血”的视角[J].消费经济,2006,22(6):27.
[3]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86.
[4]殷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7(11):7.
[5]蔡昉.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
[6]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6.
[7]谭韵.刺激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9(1):24.
4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