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市场这个蕴含着现代化气息的词汇,弥漫在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一

  《浅淡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贷款

  一、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与问题都是并存的,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也伴随着很多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双重供给不足,即资金总量和机构总量不足决定的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邮政储蓄机构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也很少向农户贷款。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也因为经营理念的变化,不愿意对分散的、数额小的涉农贷款业务进行受理同时较多的中国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亿万农户和成千上万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只能从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而全国农村信用社只有4万多家法人机构,远没有形成金融网络。因此便出现了农村金融领域一贷难求的局面。

  2.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弱化严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许多地区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已经完全退出。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后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1998年至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而且撤并还在继续。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农村合作信用社成为了面向西部农村地区进行贷款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

  3.金融机构的城乡布局和区域布局失衡。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按照“经济算法”,以每亿元GDP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作为衡量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西部而言,区域内所设置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每创造1亿元产值约设置1.1个农村金融机构,是中部地区的49%,占西部地区的43%。农业银行在东、中、西部地区每亿元GDP所设置的机构数量为0.3、0.5和0.7;农村信用社为0.5、1.2和1.4;邮政储蓄为0.2、0.4和0.4。从资产结构上看,存贷款业务是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业务,从每亿元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额所配置的机构数量这一指标来看,在东部地区所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也均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为7.04个,只占中部、西部地区的63%和54%。农业银行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0.9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1.6个和1.5个;农村信用社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2.4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4.6个和6个;邮政储蓄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款设置3.7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5个和5.5个。由此可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失衡想象十分严重,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而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

  4.缺乏自主经营与风险贷款。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为防范金融风险,一律上受信贷审批权限制,农村金融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对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较难发挥作用。同时为了控制信贷风险,贷款审批链条加长,延长了贷款的发放时间,企业如需贷款,需要经过银行一系列的审批,层层审查通过才能发放贷款,这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对于新增贷款要求“百分百收息”,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金融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开多市场的动力。重罚轻奖,使金融支持经济缺乏积极性。

  5.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证照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而在办理这些手续的过程中,不但中介部门收费过高,增加了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成本,而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直接影响了信贷营销,阻碍了县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二、深化农村金融的几点思考

  1.放宽市场准入制度,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并以金融需求为向导,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发展民间金融,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非正规金融要给予合法地位,并进行规范。

  2.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除了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机制之外,还要根据农村经济的需求特征,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及其各类商业银行几级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的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经济。

  3.切实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好政银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组织银企项目推介会,实现项目与资金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农村特色经济,深入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制定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营销策略,重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达到“钱有所投,投有所获,深度发展”的目的。

  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二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内在经济特征的分析,发现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汇率的内在不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这对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我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内在诱因启示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

  汇率的内在波动性: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当需求和供给相等时,汇率达到均衡。有所不同的是,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时决定了汇率水平。但有些因素会引起两种货币供求不平衡:货币政策变化是潜在不对称的根源,其它非对称变化,例如财政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对世界货币的需求的变化,也能影响汇率,甚至是事件本身是对称的,如果市场参与者的反映不同,汇率也会发生改变。

  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不断地干预市场,如果干预政策有效,为了抵消起初的非对称变化导致的汇率改变,相对货币供给必须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基于一些原因,外汇交易干预很容易变得不可能:一是外汇储备不是无限的,这适用于本国货币遭受攻击的情况,如果要使本国货币停止贬值,当局必须卖出外汇买入本国货币,但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无限的外汇储备面对全球市场大部分市场参与者连续不断地买入而不断地卖出,每天在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易手的货币数量超过所有IMF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之和。

  另一个原因与丁伯根定理有关,该定理表明,为了达到政策目标,独立政策工具的数量不能少于独立政策目标的数量。在目前环境下,工具是货币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稳定,一般来讲,一种政策工具不能达到两个目标。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干预市场,然而却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究竟是优先考虑汇率稳定还是国内经济?一个国家一般准备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或资本自由流动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尽管如此,外汇储备的匮乏会使该项目标成为不可能,汇率不能简单地一直保持固定不变。

  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它们的特点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金融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很低,交易迅速,短期内大量资金能从一个市场流入另一个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预期、传言和当局的可信度在价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和上面第一点原因,金融市场的价格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盛行,债务人比债权人具有更多的偿还债务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不良项目得到融资,而且“无知”市场参与者受到意外事件冲击时容易诱发金融恐慌。进一步地讲,由于金融交易的隐蔽性和低交易成本性,市场交易者和监管部门也具有不对称信息。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显著强于其他部门的道德风险。没有其他机构能取代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的诱因

  在金融市场的这些特征中,前三个特征随金融全球化而得到强化,他们构成了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有些经济萧条或政策失误就会触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即使不考虑跨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金融市场的特征足以诱发国内金融危机。

  如果考虑到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危机就会更加严重。国际借贷增大了资本流动的数量;如果发生金融恐慌,国外资金比国内资金更可能被抽逃;当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两个国际经济机构比两个国内经济机构更可能具有不同背景,当局获得国外企业信息更加困难,尤其是建立在“避税天堂”中的企业;如果一国货币是可兑换的,货币当局就不易控制货币事件,因此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

  汇率易变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是经济逻辑演绎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每一个参与国际经济流动的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危机。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并不是新兴金融市场的个别现象,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了金融危机容易转化为经济危机。这是因为,金融中介维持着经济系统的血液循环,一旦货币或金融中介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整个经济就会迅速而又严重地受到冲击。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启示

  当前,在入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金融领域向国外开放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前面所论述的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我国也开始发挥作用。根据前面的论述,由于无法消除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策并不能很好地改变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只能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程度和频率。

  保持竞争和保护之间的均衡

  如果一国想分享全球储蓄有效分配的利益,资本管制无论如何也无法永远存在下去,一旦一国解除资本管制,诱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就会凸现出来,政策能改变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开放金融市场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完银行造成的损失后,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应再替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承担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参与者确信没有最后求助贷款,道德风险就会减少。

  逐步对国外竞争者开放我国金融部门。换言之,资本流动管制不同于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与规模具有深刻含义。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金融部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一国金融中介标准的唯一化,如果一味排斥国外竞争者,金融中介标准就会促进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一个方法是开放本国金融部门参与国际竞争,这种措施具有下列好处:国外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更多透明度,规定与标准将愈加全面;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数量而且在风险管理中也必须是有效和有效率的;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学习到外国同行的先进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如同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那样;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策当局将逐渐放弃对本国企业的特殊照顾,政策当局的活动将更加透明,这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也将会看到要求建立健全维持稳定的竞争性环境的法律框架的迫切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过度竞争会导致金融部门的不稳定,这与竞争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以稳定市场的目的抵触。显然,我国国内金融部门引入竞争要比在其他部门引入竞争需要更加慎重。

  货币当局需要权衡,金融部门的过度竞争会阻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是一个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需要管制和固定的汇率的缘由。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保护会诱发道德风险,降低金融中介标准的透明度。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与世界公认的监管规则相协调一致,如果各国的金融中介标准一致,金融业务就会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汇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变化,根据定义,趋于一致意味着更弱的信息不对称,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考虑究竟会趋于怎样的共同规则,共同规则本身已经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共同规则能确保透明度和信息揭露度,它将更加有利。金融交易标准应该保证合同和原则向每个人公开,这种标准就是理想的“全球标准”。

  参考 文献 :

  1. Paul Krugman. Working Pap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

  2.陈玲娟,李栋巍.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决策探索,2003

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市场这个蕴含着现代化气息的词汇,弥漫在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一 《浅淡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8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