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参考论文篇一

  《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摘要]本文在阐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础上,探讨改革的制约因素和现存问题,从而寻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并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描绘了目标蓝图。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三、结论

  我国利率市场化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资金供求较为均衡、宏观经济形势较为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机。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对我们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参考论文篇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金融政策。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中,利率改革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按照十二五规划和精神,以加快转变银行增长方式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考

  纵观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经济金融政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启动银行间拆借利率开放为起步,现在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外币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下一阶段,实质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金融改革的核心战场。

  我国2012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的重要突破,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一步。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被普遍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战的序幕。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具有自主定价权,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其中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质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对资金状况和金融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分析国内外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形势

  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放开利率后的过渡期比较平稳,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较小。在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期进行利率改革,政策制定者可以较主动和从容地改革制约经济发展的政府管制,改革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期,利率波动会引发一系列管理者难以驾驭的问题,同时监管手段也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制肘。

  (二)经济发达程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经济体系,在利率改革过程中,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在金融监管体系方面,也较不发达国家更加透明和成熟,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同时其对外开放程度和微观基础建设也较发达,利率改革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即使在制度、政策方面存在一些不周全,也能通过市场机制较好消化。

  (三)改革模式选择

  利率改革有激进和渐进两种策略,稳渐式改革的成功几率较高,而激进式的改革则变数教多。激进式改革力求在短期内一步到位,但负作用是极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渐进式改革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改革进程中可以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以及改革带来的逆向引导效应,因此成功的概率往往较高。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利率管制的成因

  1、二元化的经济模式。我国农业部门长期成为主要的积累部门,工业部门则是主要的投资部门,为了集中财力快速建立经济基础,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基本建设,国家在实行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差的同时,还对利率实施管制,事实上形成了资金使用和投资部门对于资金积累和储蓄部门的剥削。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垄断性银行盈利,将企业盈利补贴银行盈利,以储蓄者财富垫高银行财富,加重了生产者、消费者的负担。

  2、国有企业主导经济。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对国有企业一直持续补贴政策,方式也多渠道。由最初的直接财政补贴,之后的原材料价格双轨制,以及拨改贷。从扶持途径看,国家财政紧张了,就改为银行贷款方式;银行改革的约束加强了,又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这其中,利率管制自始至终都起到了事实上的补贴作用。从银行贷款的投向占比看,大部分的贷款还是都投向了国有企业。因此存贷款的利率管制,一方面形成了储户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另一方面较高的存贷利差成为银行营利的固定来源。

  3、推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为了维持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出口企业通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资金成本获得了对外竞争力的比较优势,这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环境以及资金对外国消费者的另一种补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

  1、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当前,我国虽然只对少部分国计民生要素进行价格管制,其他主要的要素价格都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管制最多、最严厉的仍然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弊端已日益显现,从内生动力看,居民消费增长乏力,仅靠投资增长单轮驱动,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进入后危机时期,国际需求依然疲软,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民经济已经处在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首要矛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长期的利率管制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续。消除资金价格的政府定价,解除对农业部门不平等待遇,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改变利率管制对国有企业信贷资源的倾斜和补贴,是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此外,要解决过度依赖出口、顺差过高的问题,也要解决利率管制带来的国内储户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现实。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也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借鉴

  (一)利率改革要选择合适的窗口和步骤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寻找一个联结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突破口,而且合理的步骤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看,基本上都采用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路径,一般从长期利率和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和小额交易。目前,我国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前提,首先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一种谨慎、稳妥的推进步骤。  (二)利率改革需要金融创新支持

  美国利率自由化的进程同时也是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辅相成,使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可以灵敏地反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了金融风险;日本在利率改革过程中改变了长期以来“长短期金融分离”和“信托分类”的规定,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可见,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浮动利率对银行和企业造成的利率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利率改革的同时要大力鼓励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经营,为金融改革的深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良好的微观基础有利于改革

  微观基础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包括经营性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发达国家利率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顺利建立市场利率传导机制,这是由众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对利率变动做出灵敏和迅速调整的结果。我国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要根本解决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才能提高银行和企业经营行为对利率的弹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完成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关键。

  (四)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保证

  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多种金融工具的选择,为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机会和可能。同时,迫使金融机构在市场压力和市场规则下参与竞争,促进金融市场提高效率、分散利率风险。另外,国际上利率放开后社会震动较小的经济体,都具有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能够有效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冲短期的冲击和波动。因此有效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可以熨平利率变革带来的市场短期波动,减少改革的负面作用。

  (五)利率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

  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更多地是源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压力。我国由于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也相对脆弱,因而这条改革道路就显得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本国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四、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但是要实现利率的完全放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利率改革应服从货币政策目标

  观察全球成熟经济体的金融运行,其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普遍建立了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但自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同步遁入空前宽松期——不仅是简单的降息放松,更是主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强力注入流动性,以美国的QE1—QE4为代表,各主要经济体纷纷下调利率至历史最低水平,并罕见地在长期在低位维持。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最大特征就是由市场主体自主确定利率水平,而市场主体并非凭空确定利率,其中关键的变量就是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严重的通胀分歧,势必会给利率市场造成巨大困扰,出现利率定价的系统性偏离。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坚持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前置条件,保持通胀目标的约束力,才能保证宏观经济金融的平稳健康运行。

  (二)科学确立政策指标利率

  每一个货币当局都有一个日常引导市场利率的政策指标利率。我国过去主要是通过央票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这两大利率充当政策指标利率的功能。现在央票已基本停发,在允许利率浮动之后,未来实际执行利率相的波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基准利率对最终利率的“基准性”影响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在新格局下,央行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引导日常市场利率。成熟市场一般都选择了两周以内的利率作为政策目标利率。根据我国市场的现状,隔夜或一周利率或许可以成为央行选择的指标利率期限,目前在具体操作中,我国央行频繁采用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来建立利率走廊。

  (三)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应协调推进

  对于长期依赖于利差收入的银行体系,在利率市场化面前将是非常脆弱的。纵观全球利率市场化的转轨历程,严格分业监管的经济体几乎都出现过银行的倒闭,因为严格的分业监管,无形中造就了银行只有吃利差的经营模式;而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原有稳定的暴利特权将被剥夺。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以及改革过程中,必须让银行具有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而这种多元化职能必须建立在综合化的经营模式基础之上,才能保证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表现得相对平稳。

  (四)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期积极推进改革

  2012年调息后,我国的银行体系并未惊慌失措,商业银行竞争基本有序,大、中型银行均未将全部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整体应对还比较理性。这都得益于我国当前相对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近几年我国的GDP增速虽有下滑,但仍处于较高增长期,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处于全球银行业较高水平。宏观经济良好有利于维持银行和企业的稳定关系,有利于降低利率波动的影响,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五)防止金融机构恶性竞争

  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其客户群体相对偏少,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些机构可能采用高于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来争取客户,甚至可能扩大发放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维持利润。因此,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防止金融机构恶性竞争,特别是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进一步强化财务硬约束,维护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2011

  [2]吴琼.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利率规划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应千伟.中国贷款利率改革与资本配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18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