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有关市场调节的参考论文(2)

有关市场调节的参考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市场调节的参考论文

  有关市场调节的参考论文篇二

  《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就业观》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国经济的波动已经不仅仅只对本国就业产生影响了。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过劳动力需求总量,解决失业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任务。西方失业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失业现象进行了阐释,研究之必然有助于对我国失业问题认识的深化。

  关键词:萨伊定理;有效需求;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

  作者简介:高琴(1964-)女,重庆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C913.2;F241.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0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05-03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单位的进入、退出随时都在发生,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必然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即使市场显现充分就业也并非失业率等于零。我国由于人口绝对数庞大,失业现象更为严重。西方市场经济毕竟有几百年的历史,经济市场化程度比我国高,失业和失业背后的复杂问题在西方社会有较充分的显现,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历史长、多角度,而且有相当的深度,他们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失业、解决失业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 西方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供给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观点, [2]其意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收入和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C•庇古(1877-1959)对萨伊定律进行了补充,在《失业论》里庇古坚持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率,而就业量取决于劳动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一点。在此均衡状态时,凡在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人,皆能获得就业机会,……如果有失业者存在,则为自愿的失业”。[3]按照他的观点,资本主义只存在工人不愿意接受低工资的“自愿失业”。

  二、20世纪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有效需求原理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全球经济大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就业均衡的传统观念产生怀疑。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否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理,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三大心理规律作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是一个长期现象,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程度,而且随着工会力量的壮大,工资也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使劳动的供求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此,失业必然出现。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与刺激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降低利率;温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如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成倍数增加,因为一个部门投资增加,必然引起对另一个部门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又引致另一个部门增加投资,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会使一系列部门和全社会的收入、就业量成倍增加。[4]

  按凯恩斯的理论,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也不可能同时发生。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都出现了失业与物价温和地持续上涨并存的经济现象。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越低,而通货膨胀率为负时,失业率更大。由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结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5]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符合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但是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西方各国由于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产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失业量增加并存的“滞涨”局面。因此,难以再用“菲利普斯曲线”去解释了。

  萨缪尔森、托宾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赞成总需求决定就业水平,但提出应该运用微观分析对宏观分析作补充。认为市场上实际存在着两大垄断力量,一是企业,一是工会。企业控制着物价,使之易升不易降,形成“价格刚性”;工会控制工资,使之易涨不易跌,形成“工资刚性”。工资上升使企业成本增加,于是企业将提高产品价格,价格上升使工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于是工会要求增加工资,工资与物价之间的螺旋式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实际工资下降,就业人数无法增加,而且当工资水平过高时,企业将倾向选择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致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新凯恩斯主义,批评原凯恩斯主义在考虑失业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没有很好地说明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原因。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时,也忽视了微观经济基础。认为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缓慢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黏性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人信息的有限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因素引起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存有将工资水平保持在市场出清水平之上以提高生产率的动机。如果削减工资损害了生产率,产品劳动成本的提高,那么为了保持效率,厂商宁愿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而不愿意降低工资。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导致高失业率。[6]工业国家中大部分失业的增加是由于效率工资因素恶化,提高了最低可持续失业率。

  三、现代新自由主义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其财政政策不但导致通货膨胀,而且也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他提出了一个“自然失业率”的理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种失业率水平“取决于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供求的随机变动性、对于工作空位和劳工有效利用的情报搜集活动费用、劳工流动性的费用,等等。”因此,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又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弹性),劳工流动性大而且劳动力市场信息能较快较普遍地传递,则一切有就业技能并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能找到工作,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怎样变动都无法得到就业机会。所以,社会只存在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或自愿失业,而不存在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自然失业率水平的许多市场特征是人为的和政策造成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实现充分就业是一种长期趋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只有在短期内存在。弗里德曼关于失业的政策建议是: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7]

  供给学派认为,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受制于税率,税率高劳动者没有工作积极性,就会以休闲来替代工作。反之,则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的供给增加。供给学派反对高福利,在他们看来,高额的失业保险津贴制度实际上鼓励了失业者延长失业时间,并诱使雇主和雇员以加剧临时解雇和失业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因此,高失业的原因并非完全是由于需求不足,失业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政府执行高税收、高失业津贴和最低工资法等政策所造成的对就业有害的刺激和人为的障碍。[8]因此,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中的失业保险津贴,严格规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条件,停办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取消最低工资的规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坎南认为,失业率取决于实际工资率,由于工会力量的增强,产生过高的工资,使雇主不得不减少雇员的数量,于是失业扩大。[9]哈耶克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的,具体说是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私人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货币发行政策的影响,政府过多地发行货币,使社会的资源配置失调,私人的投资积极性受到挫伤,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这样,大规模的失业就不可能避免。因此,失业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消除是徒劳的。[10]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当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失衡时,工资和物价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迅速地恢复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即市场出清状态。他们的理性预期假说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所以,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11]工资与价格的完全伸缩性使经济可以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实现稳定与充分就业。理性预期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和市场机制完善性。

  四、对各经济流派有关失业主张的新解读

  以上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失业这个经济现象进行了阐释,立足点不同,解决问题的主张也不同。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家要么强调市场功能,要么强调政府干预来达到充分就业。本文认为,上百年起起伏伏的经济波动事实已经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因此,政府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迷信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但凯恩斯的理论夸大了政府作用,夸大了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我国经济当前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型,经济质量和效率方面潜存的问题较大,是不可持续的,市场和政府干预两种手段必须结合,但必须有“度”。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表明,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适度的失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可不必追求没有一个失业者的局面。分析参考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选择适合于我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因为我国目前主要呈现为低通货膨胀下的高失业率。但是依靠这一理论来治理失业只能起到短期效果,从较长时期看,以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则是有害的,而且西方经济学也不再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医治衰退和失业了。“工资刚性”论中的“工资应该具有灵活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在实践里有印证,战后初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失业率经常低于美国,但是80年代以后出现了持续的高失业率,原因在于欧洲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实际工资难以向下调整和法律强制的较高解雇费用,企业往往不太情愿多雇佣工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以发挥工资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功能。但是该观点也有片面性,单纯依靠工资的灵活来解决失业问题对于我国劳动力始终供大于求的状况而言,恐怕劳动力工资会被压到极低,社会公平又何在?一定的福利保险对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持续与劳动技能的调整极为重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应当完善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真正成为完善人类自身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邓新华.美国难再引领世界经济复苏重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3-18.

  [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14.

  [3]姚开建、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83.

  [4][5][9][10]顾钰民、陈思明.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1,36,181,191.

  [6][8]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778,208.

  [7]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有关市场调节的参考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市场调研的论文范文

2.关于市场调查的论文

3.关于市场调查的参考论文

4.关于市场调查论文

5.有关市场营销的参考论文

6.有关市场供求关系论文

238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