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论文3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价值的实现3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新时期评价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人的发展理论从人生观教育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为何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这一问题。文章通过人生价值实现的两种主要方式:以劳动为途径实现人生的绝对价值;以贡献为手段实现人的相对价值为桥梁将人生价值与劳动和贡献联系起来。谈及人生的绝对价值时,主要运用存在主义的人本观进行论述;谈及贡献主要从社会视角进行解决。

  关键词:劳动 贡献 人生观 价值观 人生价值

  1.相关概念概述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3]石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J].研究与探讨, 1994(4).

  [4]郑成峰.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64-6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43.

  人生价值的实现3000字论文篇二

  《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摘 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关键词:践行孝道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西方各种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性,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等急功近利思想。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二者统一时,就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群体或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即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时,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要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国家“文明办”评选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既奉献了社会,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断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义丐”徐超;坚守藏区12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无臂钢琴师刘伟;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等等。他们奉献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尽忠的精神赞歌。这种精神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它是无价的。

  2 孝道的现代诠释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尽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同时,更要把传统孝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是要保全身体,珍爱生命。身体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赐,保全身体,珍爱生命,是报效父母报效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三是要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业;六是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即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盲从。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尽量采用现代文明方式安葬过世的亲人。八是要尽职尽忠,清正廉洁,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国立功。学好过硬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华,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对传统孝文化中的“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错误的观念,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摒弃。

  3 在践行孝道中实现人生价值

  践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尽孝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样行孝,因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实质是“仁爱”,仁爱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孝的人性基础,而孝是仁爱的外在表现。同时,有仁爱之心的人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能自爱,且有智慧、有勇气,这为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质。

  其次,孝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价值导向。以孝励志,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是深入人心的基本价值取向。要讲孝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价值导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终极目标的最好方法。我们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孝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爱护身体,好好学习,树立一个目标,确定生活方向,从行动上践行孝道。我们知道了要在行孝、尽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行孝、尽孝的实际行动。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行孝、尽孝,首先必须要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动辄离家出走或自毁生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不断提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本领。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动。不好好学习,混日子,动辄逃课,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既要讲物质贡献,又要讲精神贡献;既要不断完善自我,又要奉献社会,同时要尽力而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对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报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朱翔非.孝里有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人生价值的实现3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心理活动课人生价值拍卖体系的构建》

  价值观是指个体的一套有系统的内在标准,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人生态度有重要影响。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很多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爱情、友情、健康、美貌、爱心、金钱、幸福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未来价值观的形成有导向作用。

  在心理活动课体系中,价值观探索是一项基本内容,价值拍卖更是价值观探索的基本途径。在价值观探索主题活动中,通过学生对生涯价值物品的竞拍,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进行取舍。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这个活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涯价值拍卖品的设置随意。物品的名称拖沓冗长、读来拗口,如,富可敌国的财富、一张全世界通用的旅行机票等;物品设置不合理,内容重复或者部分重合,如,一生用不完的金钱、富可敌国的财富等;拍卖品的设置缺少层次性,缺少由外至内、由浅至深的过程。其次,拍卖规则设置不严密、不清晰,导致拍卖活动实施时场面混乱,突发状况处理随意性大,整个过程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常常影响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课堂拍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整个活动的课堂时间中仅有拍卖过程,冲掉了学生分享与体验的环节。有时,因为时间上的限制,来不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所体悟就匆匆结束。

  基于以上提及的种种问题,我就生涯价值拍卖活动的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生涯价值拍卖活动的整体构思

  1.关于活动时间

  心理活动课中,体验式活动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课堂重点和难点,因而对活动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价值拍卖活动中,竞拍活动时间应控制在15到2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让参与拍卖的同学能分享彼此对价值物品竞拍的感受,让观察组同学分享他们体悟到的内容。

  2.关于活动规则

  拍卖前规则设置和介绍是价值拍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证。不管活动的组织形式如何,有一些规则是设计者和参与者必须事先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1)活动的筹码与拍卖品的数量设置合理,这应由活动设计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握和掌控。

  (2)拍卖的流程是什么?如何竞拍?谁来维持拍卖秩序等。

  (3)如何叫价与加价。

  (4)如果某物品流拍该如何处置?

  (5)若学生违反规则,怎么处理?只有规则设置清晰,介绍明确,拍卖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3.关于拍卖活动的课堂结构形式

  价值拍卖活动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既可以设计为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参与竞拍,也可以设计成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挑选1到2个小组的同学参与竞拍。班级全员参与竞拍,学生活动参与度高,但不利于准确、及时掌控学生竞拍时的课堂状况;挑选1到2个小组同学参与竞拍,其他同学参与观摩,课堂的氛围比较热烈,有利于展示,但其他同学的参与度不高。究竟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权衡选择。

  二、有关生涯价值拍卖品的设置原则

  1.拍卖品的设置须体现层次性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

  生涯价值拍卖品的设置也必须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比如,可以将不同层次的生涯价值物品按照由低到高的原则分层,例如:吃遍美食―美貌(英俊潇洒)―爱情―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知心朋友―聪明睿智―事业成功―长寿―正义―公平―自我实现等等。当然,占据大多数的应该是体现高层次需求的竞拍品。通过竞拍物品的层次性设置,引导学生追求由浅向深,逐步认识、循序渐进,深入思考人生意义、价值的过程。

  2.拍卖品名称清晰,数量适中

  生涯价值拍卖品的名称要尽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好能带有趣味性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要设置“爱情”这一项,可以写成“一位英俊博学的丈夫或者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者“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

  拍卖品的数量不宜太多,毕竟拍卖活动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从拍卖活动中关注自己的价值取向,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一生应该追求之所在。

  三、活动设计须注意问题

  1.活动的预热

  生涯物品拍卖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学生的投入程度,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先要做好预热工作,营造竞拍紧张激烈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到活动中。比如,可以通过拍卖组织者的开场白增加竞拍的气氛;还可以事先把拍卖活动的道具准备好,如:拍卖锤、拍卖钱币、制作精美的拍卖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活动中。

  2.活动后的分享

  拍卖活动后的分享与体悟是整个生涯价值拍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总结、感悟。建议老师可以事先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如:你拍到了什么?拍到的东西真是你最想要的吗?除了这个,你本来还想买什么?为什么最终做了这样的决定?现在为此后悔吗?尽可能让学生在分享与体悟中得到情绪和思想的升华。

  3.活动后的提升

  价值拍卖这堂课,最好是安排在高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开展。因此,活动后的提升、活动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是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的。

  可以通过布置学生画“我的职业树”,探讨能满足自己价值观的职业有哪些?要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做些什么?这样,就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联系了起来,学生也进一步明确现在的我应该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价值拍卖活动体系的构建涉及面比较广,不同的组织形式也会在课堂随机生成不同的内容,但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体验与分享这一点是不管什么课堂形式都需要好好把握的。


猜你感兴趣:
1.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论文

2.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议论文

3.实现人生价值的文章

4.关于人生价值的议论文精选

267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