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发展论文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发展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发展论文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一:《试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认识其失调的主要原因,树立大自然观,大价值观,克服人类功利思想影响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

  关键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思考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界定在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从人类社会的演化上看,它大体上经过了原始社会的和谐——农业文明的初步异化一~工业文明的基本对立三个阶段。人类在诞生之后的数百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大部分处于原始和谐之中。这一时期,原始人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智能低下,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面对异常强大的自然力束手无策,几乎完全依附于自然界。

  在这一时期,人类想生存下来,只能顺从自然,依赖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和谐。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效仿自然,利用生物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有机物质再生产的过程。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密切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已和自然的区别,开始建立适合自己生存的人工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自然,开始向自然进军,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以获得必要的粮食,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因此,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已出现异化的态势。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进而对自然的利用也就变为征服,为了让自然适应自已的生存,发动了向大地、森林,荒山、江湖等方面的全面进军。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了人类的奋斗目标和口号。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忘记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忘记了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忘记了随心所欲地对自然征服行为只能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和恶化。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孕育人类,人类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同时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基础来改造自然。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正好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反过来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其自然状态。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不妥,就极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如人类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这就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二 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

  (一)受人类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些人工自然工程和一些人工自然物,虽然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益,但是它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作用是早已为人们所认识的,人类本应采取相应对策来克服其负面效应,然而由于人类为了单方或局部利益,不顾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化。

  (二)受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的限制

  人们在进行某个人工自然项目之前,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之后如何利用,往往只考虑它的正效应如何,而对其产生的负效应却认识不足,或限于认识能力,暂时还没有认识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负效应的影响已造成后果了,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该人工自然物的消极作用。如DDT的发明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受人类对自然界价值认识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物产价值的多重性,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中往往只注意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视自然界物质资源永恒存在的价值。于是利用现代尖端技术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开采,严重地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直接破坏了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受人类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控制能力的限制

  人类在进行某项天然自然物的人工化过程中.开始人们就知道该项人工自然物建成运行后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有破坏性,但基于人类可以对该项技术产品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假定,而忽视了技术失控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

  (一)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大自然观

  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实际上,人类也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之中。尽管人类具有意识,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要以自然物质系统辩证法原理为指导,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生态自然观,即大自然观。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看做一个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

  (二)提高价值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要提高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大价值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

  (三)克服功利思想影响,树立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思维视点上,不能只关注在征服、改造、索取上,而要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此外,还有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等。

  总之,我们要明白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就是例证。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样大自然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二:《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下转第93页)(上接第90页)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3、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3.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3.2.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

  3.2.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5]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1997年7月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陈敏豪编著: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廖福霖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从被动的适应自然到主动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协调发展;和谐社会

  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概括地讲,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使用手工工具获取生产及生活资料和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这样两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

  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阶段是使用手工工具对抗自然、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从人类产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之前的原始时代和农业时代的漫长历史时期。这一阶段中人类处处受自然力量的控制和支配,以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自然为主。起先,人们为了寻找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而迁徙,当人类的某些集团碰到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时,他们就定居下来发展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富饶的大河流域,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工具,无论是石器、金属工具,或是复合的手工工具,甚至是简单的机械装置,充其量只是初步延长了人的肢体,只能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要动力基础去作用和改造自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初级必需品,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微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很难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所以此时自然生态系统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总之,在人与自然关系矛盾与和谐共生的统一体中,自然居于主导地位,人类在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自然力面前,更多的表现了其受动的一面,处于严重的依赖、屈从和被支配的状态中。

  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二阶段是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工业时代。这是人的主体性突现的时代,人的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革命性变化,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动支配地位空前提高。

  伴随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大大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逐渐增强,以至强大到成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伴随着近代历史所发生的两次科技革命,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被建立起来大机器生产系统,人类开始突破自身自然力的限制,逐步摆脱了对自然界的被动依赖,创造出大量人工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更加广泛,由利用地表资源转向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资源,使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矿产资源纷纷进入了生产过程,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

  但由于人类盲目发挥其能动性,人类自身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开始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人类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使用高新科技成果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取得高度发达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高度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人类开始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面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过去人们片面地强调了自己在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所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向自然界无度索取,却忽略了人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也有受制约的一面。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不单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还要取决于人类对自己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人类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营造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实现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已确立起来,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接受。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正是由于自然界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界有绝对的依赖性,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先定条件,否则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且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生存的场所。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空气、水、食物、阳光、温度等条件,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森林、平原、地下矿藏以及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等各种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生活资料,说到底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无论是自然界自然生产出来的,还是人类利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材料加工变革而来的。人类正是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此外,自然界还是人类获取科学认识的基础,为人类的精神生产提供原材料。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人类具有能动的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人类正确认识的获得,是无法离开自然界的,因为任何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类的全部科学也都是对自然界不同方面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一旦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认识的对象也就谈不上认识,更谈不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而且人类只能在认识规律、驾驭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界,才能使自然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人类不依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界,不但无法取得自己预想的效果,还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谈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依靠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在人类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现在人类要实现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然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基础。

  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必须要顺应自然所固有的规定性和规律性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研究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前提。而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手段。尤其是现在,高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使人类可以借助有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更加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提供的正确认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帮助人类更好的改造自然。

  劳动工具使人类能够更主动和更积极地作用和改变自然界,而劳动工具的生产主要靠科学技术,这也正是科学技术变革自然的功能最突出的表现。从最初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各种机器设备、自动化的生产线,转变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力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既要对自然越来越有效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又要尽量将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只有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这一点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发展的力量,即其物化的手段和工具。

  (三)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其智力结构。

  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类,要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相比,智力更为重要。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更丰富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科学技术通过“智化”在劳动者身上,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由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实践中付诸实施。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技术使人类劳动对象日益丰富,能够利用的资源和能源不断增多。

  劳动对象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无法利用的资源。一些过去作为废物不能利用的东西现在也作为新的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而且运用科学技术还可以研制、开发出越来越多新的物质形态,如各种新型的人造材料、复合材料和合成材料等作为劳动对象,特别是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清洁生产工艺等。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使人类更加合理、无浪费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五)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类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

  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规律,进而帮助人们预测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种种后果。人类与自然关系在某些方面的失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看不到自己的活动将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显露出来的不良后果。因此,科学技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预见能力,从而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证。

  四、小结

  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因为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受制于人的,是为人类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类才能更好地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促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德合,杨文圣.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沧桑,2006.1

  [2]娄文月,李宏伟.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王树恩,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韩小谦.关于技术发展本质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1.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论文

3.人与自然的作文

4.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

5.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6.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146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