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免费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免费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免费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国家对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发展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一:《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

  [摘 要]农村物流业在不断发展,但目前农村物流业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应受到重视。农村物流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有利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农村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物流; 双向物流发展;发展建议

  1 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现状

  1.1 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运输工具、通信水平、商品储存保管水平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公路的村村通就为农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一些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仍阻碍着农村发展。不仅仅是交通条件,通信设施的落后也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障碍。农村向内物流受到阻碍,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农村向外物流受到阻碍,不利于农村收益的增加并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主要阻碍。

  1.2 农村物流发展的时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的消费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农村的文化教育及现代技术产品的不断普及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网络购物、电话购物在农村不断发展。同时在外工作的农村子女越来越多,为家里邮寄物品也变得越发重要。另一方面,在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农产品的规模种植生产,向城镇的及时运送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推动着农村物流的不断发展。

  1.3 农村物流缺乏人才和先进技术

  一方面,在农村双向物流发展中,需要具有高素质、经验丰富并且具有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合理先进的物流设备、运输工具、农产品保鲜以及城市产品的运送安全都是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1.4 农村物流受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限制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家庭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模式。从农村向内物流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居住环境不利于物流网点的合理设置,会增加城市产品向农村运送的成本投入;从农村向外物流的角度分析,家庭分散经营种植缺乏规模性,使得农产品的统一收购以及农产品简单加工点的设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使得物流业的发展面临较高的成本同时要求更合理的网点布局设计,这加大了农村物流发展的压力。

  2 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意义

  2.1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向外物流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的储存成本和流通成本,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中的供应及销售成本,起到改善农业外部环境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向内物流的发展使得农用生产资料和其他城市物品的运送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又通过成本的降低提高产品收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方便农村的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农村向内物流的发展使得农村的生产资料以及各种生活品的消费变的更加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网络等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推广,农村的网络预订及购物为商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时机。同时打破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地域,缩小农村城市的消费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合理发展。

  2.3 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物流业网点的服务、网点间的运输、物流的联系等都必然给广大农村提供最有利的劳动就业机会和条件。建立和发展农村物流体系,一方面直接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同时,通过物流产业发展带动的城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与改善所直接和间接促成的其他第三产业的兴起,便能够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直接分散就地消化吸收。

  2.4 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的脚步。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从农产品的对外运输中提高竞争力和质量,还会吸引更多的城内资金或者村内集体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由于运输业的发展带给投资更多的机会,在农产品生产地进行加工减少中途损耗、运输成本等。对于农村内部的发展来说增加农产品的销路,还可以进行农村集资自己办厂促进本村经济利益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物流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服务业也会随之不断产生和提高,运输的道路服务、餐饮服务、居住服务等都将带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3 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投入并通过政策鼓励对农村物流的投资

  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物流业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合理设计农村物流的宏观布局,制定农村物流的标准化制度,是农村物流的发展和起步建立在合理有序的制度之上。同时,在政府自身财力物力投入过程中,通过各项优惠政策以及科学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投资流入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建设中。

  3.2 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技术的创新

  通过宣传使农民树立现代物流观念来促进农村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建立在合理的管理和站点间物流交流联系、物品运送效率之上。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载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人才培养。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物流及农村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

  3.3 加强农村双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就向内物流发展而言,应加大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和快递站点的建设以及合理的运输路线;就向外物流发展而言,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等是非常必要的,还要不断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组织的物流职能,使我国农村物流组织得到发展。

  3.4 加强农村物流的中介组织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合理进行纠纷和风险问题处理,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在农村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通信网络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以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此外还应在适应农村现代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农资及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搞好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乐,骆东奇,郭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6).

  [2]陈秀丽.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05(5).

  [3]王新利,张襄英.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二:《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观的发展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新农村的建设要不断的以农村发展观为建设的核心,我们国家和社会人民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本篇文章主要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观的发展进行研究,希望在我们探讨结束后可以给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观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发展观 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社会历史领域,农村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农村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原则,我们从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及其农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核心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主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农村与农业之间的含义发生质的变化。原来大家都认为所谓的农村就是指农业,很多人民都是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不只是与单纯的农业相联系,更主要是指村村人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农村有着属于村民自身生活的安居之所,并不是之前人人鄙视的贫穷之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农村就是自生自灭的地方,没有人去在意这个贫穷的地方,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可以为人民带来更好的居住场所,带来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享受。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以达到居民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这主要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现在农村可以通过村中的自治组织,对自己所居住的农村,进行文化建设,从而组织村民具有属于自己组织的文化与文明。农村自身建设大部分在国家和乡村的交界处,所以村民自治就拥有国家的法律保护制度,这对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建设新农村

  在计划经济时代, 农村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成为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在1952―1978年的26年间, 中国农业的增长率并不低, 粮食产量由16390万吨增加到30475万吨, 年平均增长率为3.3%,并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在人民公社解体之后, 农村的自组织能力却不可能立即恢复起来, 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凋敝。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现在改变政府关于农村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农村和农业两者关系之间的地位,区别农村和农业的含义和实质;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是给农村居民自身的主动地位,不再像旧社会那样遭人嫌弃和鄙视,因为贫穷而被嘲讽和看不起。现在,我们很多居住在农村的人,他们本身并不在属于农民,因为他们的职业和岗位有所变化,之前在农村居住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以种地生存,依靠农作物生产而获取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的保障。但是,现在很多互助在农村的人们,他们不再是靠种地来维持生计,有的居民出门打工,有的居民做生意等。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中,大部分居民已经不再是靠农作物生产来维持生活了,很多年轻的人或者是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他们已经将孩子子送到乡镇或是城市里去上学,也在不断的迁移自己的户口。与此同时,城市里一部分人已经改变了自身的态度,他们不喜欢城市的噪杂的环境和污染的空气,更青睐于在在乡村生活而颐养天年。所以,现在这种现象的发生,呈现出比较和谐的状态,农村由原来种地的场所,变为人们居住的安逸场所。所以,建设符合人们需求的居住场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卫生环境。之前,农村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大家总是把垃圾乱扔,道路上总是堆满自己家的东西。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将道路上的东西清理安静,避免影响交通。我们可以在每隔几家的门口放置垃圾桶,定期由垃圾站的工作人员来清理,长此以往,大家就不会再乱扔垃圾而污染环境了。改造牲畜的饲养方式。在之前的农村中,有很多户家进行牲畜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牲畜粪便的味道,从而使农村中的居民常常感到恶心和不舒适,除此之外,由于牲畜容易发生流传性病毒,我们无法预测和预防病毒的感染,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改造牲畜的饲养方式,例如农村的自治组织可以将自己范围内的一片土地划分出来,专门提供给饲养户,这样他们既能达到饲养的目的,又能保证我们村民的居住卫生。改造饮水系统。这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天然井水或者是地下水,水质较好,对身体比较有益。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改造居民饮水系统,避免出现水源污染的现象,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饮用水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生产水系统与生活使用水系统进行隔离,这样能够帮助居民达到生产和生活水系统分工利用的效果。改造农村房屋布局。相比前三件事情,改造农村房屋布局是比较艰巨的一项任务。由于之前农村的房屋布局比较乱,对土地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建设新农村我们应该改善房屋的整体布局,来规划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将所节省出来的土地建设村民健身娱乐的场地,这样有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除此之外,改造房屋布局还有利于农村居民整体环境的改善,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医疗和养老是两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从而使农村居民看病有保障,养老有保障,保证最基本的生活。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观中的核心部分,我们必须结合现阶段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找出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农村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田冬霞.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刘钦刚.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3]姚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07.

  [4]田连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5]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三:《浅谈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是整个中国经济的软肋,而目前阶段解决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实现农村城镇化。而城镇化的主体是小城镇建设,是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而其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以下是从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去阐述中国城镇化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中小企业;农村

  城镇化是对于广大乡村地域而言的,有点类似于城市化的概念,实现农村地区城镇化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而实现城镇化并不能从表面上把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入手,因为这样一来广大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也没有工作,只会使得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只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才是促进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动力,他们可以很好地促进农民的就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发展城镇经济

  发展城镇经济要求政府引导好各类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生产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于此同时各个城镇要依托一个中心城市,实现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密切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互动和经济繁荣,打破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乡办企业已经打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而今天我们更要在此基础上打破了“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前提。

  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城镇的自身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和培育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色的支柱产业与中小企业,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动力,小城镇建设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依托。

  现在发展农村经济还有一个优势便是农民创业现象更加广泛,通过对多个农村的中小企业的调查得知许多乡镇企业都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都是本镇的居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可以极大地增进企业的效益,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

  二、引导中小企业集聚,促进“规模效益”

  一般农村是没有太多的资金去投资大企业的,所以基本就是通过小企业来摸索着前进,所以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中小工业区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分散的布局不利于节约耕地,也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聚集效应;同时分散的经营也难与其他统一的市场进行竞争。因此,只有依托某一中心工业区,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才是发展当代农村经济的要点。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乡镇经济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同时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坡地和荒地,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来的镇村地面,尽量节约用地,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吸引到其周围,减少公共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环境。在当代趣味优势中交通等基础设施是重要的砝码,所以要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也要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

  2.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根据规模效应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一定规模内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工业区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同一产业及其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集聚,形成优势产业群,将大大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还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这样形成的工业区一方面使生产达到最佳规模,另外,促进企业之间的进一步联合,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产业间充分竞争的格局。要完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政策保障。

  建设小城镇,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如各种基础设施等,当然在硬件设备上给予必要支持之外还要多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的合理的需要来给予更多的“软化”的帮助,如资金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适时适当的增加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扩大资金使用方向,改变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构建特色产业。

  要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特殊产业是必经之路,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品牌效应。各个企业可以合理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要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发展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主导产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自己经济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使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推动。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建立专业市场窗口,提供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信息调节生产,保证产品能进入市场,从而解决初级产品出路问题。

  5.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是城镇居民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小企业要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招商引资,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中要有环保配套设施,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从而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注意的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发展第二、三产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主力军,是造就地方经济增长点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是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农村经济才是真正的发展。但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稍不注意可能会事倍功半。

  1.避免土地流转中的问题。

  在发展农村经济,吸收中小企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流转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在土地流转时保持警惕,首先要确保农民的责任田地的本质不变,防止无地可种的农民成为新一代的无产阶级。其次在土地流转的同时,农民不仅要有土地的承包责任权,还要优先进入工业区工作的权利,切实避免农民无事可做的状态。最后,要本着农民资源的原则,而且要切忌土地被企业买断的现象,否则当农民坐吃山空后农民该干什么?

  2.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更要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得到迅猛扩张的同时更要切实把握农业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使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守好18亿亩的底线是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处于经济链条的前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又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只顾在任政绩而忘了子孙后代都是大错特错的。只有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审视农业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才能真正重视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的发展农村经济。

  3.发展中小企业注意规模过大。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扩大农村企业的数量和产值,还增加了就业人口,周边农村大量农民的涌入,不仅扩大了工业区的人口规模,使农村人口更加集中,并扩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但是大量人口向一个地方集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不规模经济的出现,即当城镇化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如果继续扩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当我们调查了某些农村经济的时候发现许多地方的城镇化过于广泛,工作是很粗糙的,工业区的建设也过于笼统,造成了不规模经济的出现。

  4.注意解决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做一定的农业改革,因农业改革而出现的大量农业闲置人口往往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这样不仅也提供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使农村人口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聚集,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向大中城市,同时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解决这些闲置人口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是似乎没有比发展中小企业的方法更有长期性的效果。比如,修筑必要的公共设施可以增加劳动力,可是这只能解决一定时间段的就业,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们要大力地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等,解决就业问题。

  5.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部沿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而政府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个辩证统一的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环保促经济、以环保对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最直接的措施――城镇化更要加倍努力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何石龙.浅谈“土地流转”对发展农村经济及要注意的问题[EB/OL].

  [2]三农问题评论之四 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N].经济日报,2003-12-25.

  [3]俞燕山.中国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J].农村改革,2000,(1).


猜你喜欢:

1.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浅谈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3.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4.关于农村干部毕业论文

5.有关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6.浅谈农村中学数学论文

7.新闻编辑概论论文范文

17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