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建筑工程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工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工程论文篇1

  浅谈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

  一、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二、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四、生态建筑与发展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总之,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建筑工程论文篇2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1概述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断缩小,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给高层建筑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高层建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大了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结构设计是高层建筑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了高层建筑的实用性能以及后期的维护,做好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使其满足抗风、抗震等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能方便居住用户的生产和生活。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 根据近年的高层建筑建设情况来看,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出现频率较高,而短肢剪力墙的增设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抗震性能、牢固度的提升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情况下还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尽量减少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频率,以提升高层建筑物结构的质量。

  2.2 嵌固端设置问题

  地下室和人防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地下室或人防顶板地区通常会修筑嵌固端,这就降低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设计者在对嵌固端进行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由此引发的问题,如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嵌固端楼板设计等。嵌固端布局时,应对其上下层的刚度比例、方位布局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通过专业的计算软件,对各项参数进行准确计算,尽量保障嵌固端布局和抗震缝隙二者之间的平衡。

  2.3 超高问题

  建筑物超高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超出相关的建筑标准,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抵御灾害的能力等,这是必须避免的问题。一些工程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为了增加工程卖点,不顾客观实际,无限增高建筑工程的高度。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对高层建筑物的设计高度进行严格规定,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防火性能等其他与安全有关的性能进行科学控制。

  2.4 设计缺乏科学性

  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物,该类建筑的机械性能和功能具有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在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加强对结构设计的质量控制。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很多高层建筑设计者在专业水平和对相关技术法规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无法将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安全度和牢固度等参数纳入到结构设计范围之内,更有甚者,部分设计者受业主的影响,在没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更改,这势必会影响高层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用户的安全具有密切联系,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管控措施,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进行严格管控,保障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

  3 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应采取的对策

  3.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方案的选择

  高层建筑设计之前,应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自习勘探,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在科学的指导下选择基础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应对建筑项目的结构类型、荷载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条件、施工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判断,使基础方案达到最优化。

  3.2 计算简图的选择

  计算简图是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计算依据,因此,保障计算简图的精准性,对于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具有直接影响。

  3.3 计算工具的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结构设计,并通过各参数的优化,实现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化、科学化、先进化和节约化。如仿真模拟软件、CAD制图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层建筑设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工程项目结构设计的效率和安全性。

  3.4 设计方案的选择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对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判定,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时,应从工程的经济性角度、实用性角度、科学性及安全性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确保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能够按照既定计划加以实施。

  3.5 提高设计技术

  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由于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为避免由于建筑物设计问题而带来的重大安全事故,在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杜绝重大灾害的发生。如针对短肢剪力墙设置不合理问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均匀分布短肢剪力墙,并对墙体的厚度及光滑度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墙体控制在0.2-0.3m较为合适并保证墙体表面的光滑度;墙体过薄、过厚或墙体凹凸不平,都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还可将部分剪力墙与较长的墙体进行结合,以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3.6 设计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各项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设计人员的参与,因此,提升设计者的职业素养,对于提升高层建筑物的设计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设计者应不断加强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领域各项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以及建筑领域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以保障高层建筑设计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4 总结

  高层建筑是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层建筑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但其积极作用是以建筑的安全性为基础的。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建筑物的实用性能,损害了业主和用户的利益,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及职业素养,是提高建筑物结构设计水平,保障高层建筑物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论文相关文章:

1.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2.建筑施工毕业论文范文

3.有关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4.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5.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347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