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金融领域中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发挥作用的机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范文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资产负债

  引言

  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还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静态条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总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利率传导渠道

  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利率渠道是中国最重要的货币传导渠道之一。具体而言,利率要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必须具备三大功能:接收功能、传递功能与反馈功能。接受功能是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利率必须简明而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意向。传递功能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利率不仅要简明而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而却要将这一意向及时而明确传达给经济主体。反馈功能是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二)信贷传导渠道

  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导机制可这样表示: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导致企业净价值下降――导致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导致贷款下降――导致投资下降――导致总产出下降。

  三、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

  中国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公共市场业务。其作用机制可表达为:① 法定准备金政策。例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信贷供给(贷款)↑→货币供给↑、② 再贴现、再贷款政策。例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流动资本↑→贴现借款↑→信贷供给(贷款)↑→货币供给↑。③ 公开市场业务。例如,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购买国债↑→商业银行准备金↑→信贷供给(贷款)↑→货币供给↑。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中央银行一开始就承担了稳定币值和资金分配的双重职能。这既使得社会资金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而形成了人为的阻滞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发挥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与金融中的调控作用,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较快,但从主体上否定不了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利率管制为主的国家。我国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总体经济金融形势以及物价水平,而且要考虑如何运用利率杠杆来改变存款人、借款人或债权人、债务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之体现“公平”原则。

  五、我国的信贷传导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本市场对信贷渠道的影响

  影响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企业削弱了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是因为减少了对间接融资的依赖。2006年之前,金融机构给企业放的贷款的筹资额远大于其股票市场的筹资额。2006-2007年之间股市的发展加强了自己的调配资金的能力。然而在2008年,股票市场发生了大幅的调整,市场的融资功能再次受到限制。2008年股市筹资能力出现了低于2006年水平。这样,在目前状况下,中国股票市场在发挥功能稳定性方面应当提高,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较大程度上依赖诸如银行等中介机构。

  (二)商业银行独立性调整对我国信贷渠道的影响

  商业银行增强其独立性会减弱我国信贷传导渠道效应。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能力主要表现于如下几方面:银行抵消准备金变动的能力是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量控制采用下面两种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存贷比的上限。

  六、结论

  在资本市场逐渐的发展和调整、推进其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独立经营的当今,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加强对其他货币传导机制的拓展,主要因为减弱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可是,在短时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应该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服务空白,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欧永生.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探讨.

  [2]宋清华.论信贷市场在我国货币传导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2.11.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孙宝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5]裴平.熊鹏.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范文二:浅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摘要】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派经济学家分析方法的不同,使得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不同流派的观点。本文介绍了利率传导机制和信贷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利率 信贷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调控主体在特定的操作经济环境下,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经过一系列的传导途径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从而作用于实体经济运行,最终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研究的许多方面,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争议,比如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运行的传导途径的争论。

  一、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为传统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主要传导机制。其途径是:在价格存在黏性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实际利率回落,从而降低资金成本,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收入。利率传导机制是凯恩斯学派调控经济运行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1936)在他的《就业,利息和通论》中指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是流动性偏好和投资利率弹性。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s(货币供应量)↑→r(市场利率)↓→I(投资支出)↑→Y(国民收入)↑。但该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只进行静态分析,而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另外,流动性陷阱也会使利率传导机制失效。所以,希克斯和汉森(1937)建立IS-LM模型对货币,利率和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假设货币是外生变量,价格存在刚性,并且政策导致实际利率的变化会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如果IS平缓而LM陡峭,则货币供给增加,使收入增加比较大;如果IS陡峭而LM平缓,则货币供给增加,使收入的增长比较小。从IS-LM模型可以看出,该模型还能体现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和效果,并且在引致收入增长方面,效果比货币政策更好。托宾(1969)提出一个“金融资产结构平衡论”。该理论突破凯恩斯的许多理论框架。比如凯恩斯的二元资产论(货币和政府公债),指出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该资产的供给,而且取决于其他资产的供给。与托宾强调利率对金融资产结构影响不同,莫迪格利安尼(1971)引入“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利率对私人消费进行影响。他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金融资产价格上升,金融财富增加,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增加,产出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及其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因而利率期限结构方面的变化,必将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使这种变化产生相应作用。

  中国除了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属于市场利率以外,其他绝大多数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所以易刚(2004)指出要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波动,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另外我国居民对利率并不敏感,所以下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刺激作用有限。通过货币供给↑→利率降低↓→边际储蓄倾向↓→部分储蓄转为消费资金→刺激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好。方阳娥(2008)指出我国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入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主体,利率并不构成影响国有企业投资主要因素。

  二、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机制的思想在许多早期的经济学家,如Fisher(1933),Gurley和Shaw(1955)以及Goldsmith(1969)等论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时就有所展示。随着信息经济学发展所带来的分析方法的改善,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广泛注意。信贷传导机制一般分为银行信贷机制和资产负债表机制两类。银行信贷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改变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而影响企业获取部资金。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银行存款准备金)↓→D(存款货币)↓→L(银行贷款)↓→I(投资)↓→Y(收入)↓。在Stigliz(1979)等提出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伯南克(1988)构造了CC-LM模型理论框架并提出信用论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是即使在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信用供给的变动导致CC曲线的移动。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寻求信贷的时候,银行贷款并不能与其他金融证券可以完全替代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尤为依赖,不能像大企业一样在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产负债表机制是由BenS.Bernank和MarkGertler(1989)提出的,是指货币政策变化使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状况发生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反映借款人的净财富状况,从而有效抵押品价值变化,这样影响借款人获得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其投资支出。该机制归纳如下:R(银行存款准备金)↓→M(货币存量)↓→i(利率)↑→NCF(净现金流)↓→资产状况恶化→L(银行贷款)↓→I(投资)↓→Y(收入)↓。Schmidtz(2003)指出存款准备金变化时会改变银行的贷款规模,而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存款,当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影响银行贷款资金的质量,从而影响投资消费支出。

  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规模相对偏少。银行贷款仍然占绝对比重。所以信贷传导机制仍旧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我国现阶段信贷机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货币资金由央行→商业银行→企业→实体经济传导过程的顺畅。不过,汪航(2010)认为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入大企业,而对我国GDP和就业有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却融资困难。并且许多信贷资金并没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虚拟经济,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投机市场,从而可能出现信贷质量问题。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周小川(2007)指出:充分关注微观基础,关注商业银行内部改革以及经营行为变化的趋势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速度和效果。因为银行部门的不稳健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另外在经济转轨中,政策制定者应该多使用价格类调控工具。

  三、结语

  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回顾,可以从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争论中看出,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是多方面的。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财富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预期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等发挥传导作用的条件和效应是不同的。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恰当地综合运用不同传导机制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从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起,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随经济体制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为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国应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适度调整利率结构,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同时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并且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从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汪航.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09(2).

  [2]王钰.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J].中国集体经济,2010(2).

  [3]牛冬梅.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分析[J].现代金融, 201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货币政策论文

2.2016货币政策论文

3.浅谈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论文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6.利率的市场化论文

7.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开题报告

135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