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谈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摘 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目标。为此中国主张坚持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方向,相互尊重恪守诺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及相互尊重国家核心利益。在对美外交思想的具体主张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两国战略互信,明确两国关系定位和管理控制两国分歧。这些目标、思路和主张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美外交思想框架。

  【关键词】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思想

  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继承与变化:对美外交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对美外交中提出一系列方针、原则和策略,这些对美外交思想成为新世纪中国对美外交工作的宝贵经验。概括而言,一是外交方针上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积极抓住机遇巩固和扩大两国合作,妥善处理两国分歧和矛盾;二是外交原则上以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判断准则。三是外交策略上既联合又斗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中美关系在九十年代保持了大体稳定,这些方针、政策和策略作为新世纪里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加以继承。

  十六大以来中美两国实力差距缩小,两国共同利益扩大,这些皆表明中美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此,中国对美外交思想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二、对美外交思想的目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胡锦涛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①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目标。

  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构建既是十六大以来世界潮流趋势下的选择,也是对20世纪传统大国关系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其一,它不同于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英国与德国是老牌霸主国和新兴挑战者的关系,德国急于取代英国从而称霸欧洲,通过军事联盟企图改变国际体系,结果一战爆发,德国战败;其二,它不同于20世纪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作为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社会制度差异巨大的两个国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搞军备竞赛,结果苏联解体;其三,它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开始两国因为意识形态相同而关系密切,但随着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上冲突导致两国最终走向关系破裂,一度爆发局部战争。上世纪这三组大国关系都是不稳定的,以传统的国家利益对抗思维导致大国关系的悲剧。新型中美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大国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国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和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对美外交思想的主张

  (一)把握中美合作大局

  新世纪初,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发展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2006年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指出,中美两国不仅是利益攸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者。2009年在伦敦G20国峰会上,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首次会晤,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将发展两国全面积极合作的关系。在2011年胡锦涛访美期间,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①2012年5月3日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会上指出,中美两国需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和厚植友谊,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二)加强两国战略互信

  一是两国元首定期会晤交流机制,新世纪里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次数是前所未有的。胡锦涛主席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同时,两国元首借助于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会议进行会晤商谈,如G20国峰会、核安全峰会、八国集团峰会、APEC会议等等。通过这些会议,两国元首就双方关系的议题进行及时交流,深化相互理解;二是中美战略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截止到2008年,中美战略对话共举办六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6年开启,对话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应对和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经贸交流机制。2009年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峰会上会晤达成共识,将两大对话机制合并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2009年7月27日-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一致认为:这一机制有助于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减少分歧、促进合作。

  (三)相互尊重恪守诺言

  中方强调中美两国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在中美关系的语境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两国之间差异的尊重。不以实力大小来定义两国关系向来是中国的外交主张。中美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发展两国关系,否则一味以此作为非难对方的借口,只能引发两国关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两国间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尊重。新世纪以来,中美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特别是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发表《中美联合声明》,这些协议和声明进一步明确两国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相互尊重才能使这些协议内容得到更好地落实。

  (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胡锦涛2006年访美期间强调中美两国的发展不是对抗性的,而应该通过互利合作共赢发展两国关系。中美合作的基础一方面源于两国前所未有的巨大共同利益:就世界而言,两国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期望一个有利的和平发展环境;就地区而言,作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中美都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繁荣;就两国而言,两国双边的合作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这也是两国合作的最大动力源;另一方面是两国承担共同的责任,当今世界上很多全球性问题仅依靠一国的力量是不能得到解决的。如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泛滥、全球体系的转变等等,在这些议题上,中美只有携手,本着共赢的精神,通过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以合作和共赢精神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还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需要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和长远意识。可以说以合作和共赢精神来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五)尊重国家核心利益

  胡锦涛在与美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多次强调两国要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指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2010年戴秉国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指出:“双方重申,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国家核心利益是指: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明确界定国家核心利益事实上是设定了中国对美关系中的底线,也是向美方表明在国家核心利益上中国的坚定立场,突破这一底线的行为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巨大破坏作用。

  (六)管理控制两国分歧

  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有多领域分布、联动性增强和程度加深的特点。从近年来中美关系起伏变化中可以看出,中美分歧的扩展和深化已经对中美双边关系、地区局势乃至全球战略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对美外交思想中对处理两国分歧需要创新思维。时任国家副主席在2011年11月27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表示,在新的时期,中美应妥善处理、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就中美关系而言,“管控分歧”就是防止分歧失控,确保两国关系大局稳定。其基本思路是在正视并承认中美分歧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通过两国共同努力,对一时难以避免、难以解决的中美分歧进行有效管理,将分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空间和程度上,尽可能防止中美新分歧和新矛盾的出现,避免矛盾和分歧相互联动,让中美关系在动态中保持稳定。

  四、对美外交思想的特点

  (一)全局性

  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特别注重全局思维:一是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美工作追求的目标;二是中国对美外交思想涉及范围是广泛的,不仅在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层面,同时也包括在地区和国际层面,不仅仅在政府层面,在两国市民和两个社会之间的交流发展也不落后。三是中国对美外交思想还着眼于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对美外交思想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需要而提出,还着眼于两国关系的未来,着眼于世界发展的趋势。

  (二)坚定性

  一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不动摇。二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宗旨没有改变,中国对美外交服务于国内建设大局没有改变;三是对美外交方针和政策依旧坚持两手对两手的策略,美国对华策略坚持遏制与接触并行,两者关系此起彼伏,但是两种手段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就中方而言,对此采取两手对两手的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三)务实性

  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对美外交方针政策和提出的主张是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发展潮流,着眼于中美两国的外交现实,着眼于中美两国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新世纪以来对美外交方针主要针对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迫切任务。2006年胡锦涛访美提出“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十六字方针,①2011年胡锦涛访美进一步指出中美关系要“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②;二是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调整是一种渐变,而非剧烈的调整。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出现的变化不是剧烈性、颠覆性的,因此中国对美外交思想依然是在和平与发展这一现实主题下制定的。三是在对美外交上,在始终把握中美关系合作主流的同时,针对两国间存在的问题,中国采取积极面对、不回避、不拖延的态度,主动提出妥善处理。

  (四)灵活性

  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中方在处理中美分歧做法上。两国间的分歧和矛盾是新旧问题并存的:一是中美之间自建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在新世纪里继续存在(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二是随着两国交往深入,新问题不断出现。概括而言,两国分歧与矛盾主要分布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在双边层面上主要有经贸上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问题、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人民币汇率升值,政治上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和人权问题等,军事上军控和防扩散问题、美国对台军售及两军海上摩擦等。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主要有朝鲜核问题、缅甸问题、伊朗核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和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对两国之间的分歧,中国主张“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通过两国的协商谈判,采用平等和平的方式消除两国分歧,尽量降低分歧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止其对中美关系大局造成冲击。

  结语

  十六大以来,中国在对美外交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美外交思想框架。即坚持两国关系正确发展方向,相互尊重彼此国情和发展阶段事实,以合作共赢精神不断扩大两国共同利益,明确界定国家核心利益和彼此尊重重大关切。在这些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和以长远眼光来发展两国关系,始终牢牢把握住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主流,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国际风险,妥善处理和管理控制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在新世纪里保持了稳定、前进的发展趋势。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给双方带来了巨大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必须看到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美结构性矛盾在突出,中美战略互疑有上升趋势,两国间各种风险依旧存在,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仍未消失,国际形势变化更加复杂。这些因素的存在意味着未来中国在对美外交中,对美外交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从而构建更加成熟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摘 要: 作者在新形势下重新思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建党__周年之际,重新思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指《形势与政策课》。广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包括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1]等对大学生进行以下四项教育:一是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内容的重要决议和纲领性文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基本走向和我国外交原则立场等内容;三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内容;四是国内国际热点教育。主要包括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思政课具有相同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研究对象上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内容体系上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教学方式上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2]。

  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看,既有国际形势又有国内形势,既有宏观态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社会变革又有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有着强烈的思想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内容体系上的特点。形势与政策本身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一方面,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形势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有时其复杂程度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

  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教学方式上的特点。规范性是指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应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组织教学;灵活性则是指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其受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这些重要论断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选择。充分发挥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健康成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内在本质。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并进。

  三、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

  1.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3]。但是从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与这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同时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党团活动、奖评助贷等繁重的工作,用于钻研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显得不足。二是各高校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不够。最常见的做法是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很少有高校能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与固定教材的编写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需要常编常新,这就要处理好稳定性和动态性的辩证关系。然而,各高校教材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授课教材。这些高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根据每学期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教学要点》,列出几个专题制作授课课件,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国内国际热点教育,对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二是少部分高校虽然自编了教材,有的还正式出版了,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周期,等正式出版后,书本的内容特别是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热点,这就给教材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打了折扣。

  3.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在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然而,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部分高校重视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即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却忽视甚至轻视了作为广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把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纳入进来,这就势必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少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排课受限、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连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每学期16学时的授课时间都难以保证,而以大班多人、集体听取报告会等形式代替,这也是引起学生普遍不重视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宣传部应负责教育教学内容确定和政策把关,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与考核;教务处则负责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公共必修课形式纳入培养计划和统一课表,安排好每学期教学地点与教学设备,组织考试、登记成绩,并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给予一定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经费支持;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应共同负责邀请领导、聘请专家开设形势报告会,对任课老师进行集体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开展上课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确定课程考试方式、考试题目和评定标准,负责“形势与政策”网站建设等。

  2.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带动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4]。其次,高校应按照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严把任课老师选配关,大力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觉悟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可以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学校党政及党群职能部门相关干部和学生工作干部组成。最后,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外出考察机会、集体备课等方式,全面推进师资建设水平。同时应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3.方法论教材编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力保证。第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4]。没有统一教材的教学活动,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而不是“新闻罗列型”教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第二,尽管当前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必须囊括以上四项内容,缺一不可,这也为编写相对固定的教材提供可能。第三,固定的方法论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性特点,还应根据随时可能发生和出台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增发教材”的形式作为补充。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便捷的特点,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全方位覆盖教学内容。

  4.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然选择。第一,应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把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把专题教育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把教师讲课和学习研讨相结合,把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达到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接受、在实践中履行的教学效果。第二,应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5]。我们应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和组织学生政治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党团日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也符合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规律。再如对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实践的理工科学生,应多安排实践教学,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思维活跃、关心时政的文科学生,应多安排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点的讲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自觉理解并执行政策。

  参考文献:

  [1]邵明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06,增刊(1)总169.

  [2]高明,郭万牛,张进明主编.形势与政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课程教学,2011,2,(上).

  [4]喻永红.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5]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大国关系及国际形势的论文

2.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3000字

3.中美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4.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

5.形势与政策中国梦论文精选

6.论中美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3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