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篇二

  《美国对气候问题的态度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气候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全球变暖带来的恶果已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为应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美国小布什政府以影响经济为由拒绝《京都议定书》就是对国际合作的重创。问题愈加紧迫,各国仍不懈努力,通过集体行动来应对全球变暖。本文主要是从趋利避害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对待气候合作的态度和做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气候合作;趋利避害;《京都议定书》

  前言

  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许多低地将被淹没,各地区极端天气将比现在更加频繁。所以,各国都有义务担负起相应责任以应付这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一、美国与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的态度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在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方面不遗余力,防止核扩散,维护区域安全稳定,推行其经济战略,打开海外市场,美国政府始终站在国际社会的最前沿。不过在国际气候合作问题上,更多的是采用一种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扮演着绊脚石的角色。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对于这一协定,欧盟、日本明确表示支持,而美国则明确反对。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是他“坚持原则”的表现,他不想取悦每一个人,他只是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京都议定书》只要有55个国家签字就能生效,随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相继签字,《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6年正式生效。由于该协定规定到了2012年各国执行的责任,随着2008年的到来,各国必须准备计划2012年以后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因此,有必要就这一议题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同时未来行动的原则需最后确定。2007年12月中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厘岛召开,12月15日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美国对气候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消极的。

  在我们分析美国在国际气候合作的态度时,我们可以看见明显的趋利避害的倾向。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不利的一面。在国际关系中,趋利避害表现得非常明显。小国弱国服从大国,不只是畏惧大国的强大,而最重要的是小国能获得大国的帮助和支持。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完整性,维护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都会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

  二、美国与世界各国在气候问题协议中的利害关系

  美国对于国际气候合作,对其利弊有充分的认识。国际气候合作,其主要内容就是各方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达成某种协议,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当率先采取行动,来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因为目前的温室气体最早可以从西方工业化时代算起,而发展中国家则本身还面临艰难的发展任务,“减贫”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仍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问题。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承担起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任务。不过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必然会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很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对美国尤其如此。美国看到,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首先看有利的一面,美国自然知道,美国的积极参与必然会促进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京都议定书》的命运也不会如此坎坷,恐怕2012年后的行动框架已经在积极地制定中。同时,这也明显有利于美国对未来国际气候合作主导权的掌握,作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美国的积极参与对其他国家的鼓励将会是明显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国际气候合作的成功,将使温室气体排放受到控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全球变暖受到遏制,这将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未来。

  而如果不参与气候合作的行动,或者按照美国的方式来进行气候合作,这会给美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美国在气候合作中的发言权以及国际形象会受到损害。美国可能会因为不作为而被视为不负责任国家。同时,这也不可避免地与欧盟、日本发生分歧,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再就是发展中国家明显不会屈从美国的压力,而会进一步指责美国的逃避责任行为,这不利于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在面对其它国际事务时谋求主导权和领导权的努力,美国的威信并没有受到影响。

  原因在于:第一、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反对的是减排的方式,而不是目的。这种只是处理事务的差异使得美国与其他各方的矛盾并未到剑拔弩张的境地。美国总统布什多次声称,美国之所以不愿签署《京都议定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减排范围中,不包括发展中国家,这不符合普遍原则。这一理由自然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但对欧盟、日本这些传统盟友则能引起共鸣。

  第二、美国与欧洲的传统盟友在很多方面都有合作。虽然近来双方龃龉不断,但是双方的关系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而是在伊战后,出现了平稳合作的态势,美国与欧洲相对于气候合作,在其他方面有比之大得多的共同利益,美国和欧盟都不愿意因为在气候合作方面的分歧而影响到大的双方关系。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美国目前对于其气候合作的消极态度,不光只有坏处。2001年,新上台的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退出了在联合国框架内应对气候变暖的行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持续否认“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论点。对于美国来说,态度的消极,甚至成为合作的障碍,很大程度上符合美国的利益:

  第一、在气候合作方面,由于各种困难和障碍注定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欧盟自身的能力可能无法解决好面临的种种问题,最后还要依靠美国的帮助。美国看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国际气候合作必将成为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生存问题。围绕着气候合作将产生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市场,而美国似乎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尤其是经济方面,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科技研发方面,已落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企业。所以,美国目前的“另类”也可看作是争取时间之举,给国内的企业争取时间,为将来美国争夺国际气候合作中的政治、经济市场做好准备。

  第二、美国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1998年一次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2.8%。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998年比1990年上升11.5%。因此对于美国来说,要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08―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7%的目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市场经济机制根本不可能自动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同时,动荡不定的美国经济形势和所谓的加州能源危机,也给布什政府找到了很好的托词。布什总统宣称,过多的保护环境规定很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尤其是要求电力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势必会加剧发电厂的能源消费由煤炭转到天然气,造成电价明显上升,从而危及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可以说,布什总统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有关减排义务,是让位于绝对优先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克服次贷危机和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障碍,因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结语

  所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美国看到,不参加气候合作与参加,前者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后者。虽说美国的不合作态度会影响到它的国际形象,也会影响到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可以从其它方面来弥补。而限排温室气体对经济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加上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长疲软,美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美国更乐意选择负面影响小的。从另一方面讲,不合作带来的收益要明显大于合作带来的收益,至少目前如此。美国当然看到气候合作是必然趋势,但是美国并没有做好准备,而是让欧盟捷足先登了。欧盟在技术、政策等层面已经领先美国。因此,美国目前不适合贸然与欧洲竞争,美国的企业也没有做好准备。美国合适的政策就是可以适当拖延,在拖延中争取其他方面更多的让步,同时争取更多的时间,以使美国国内做好充分准备。总之,美国在其后合作中充分运用了趋利避害原则,以实现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徐华清.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新计划[J].中国能源,2002,(07).

  [2]王勇.《京都议定书》――遏制全球变暖力不从心[J].世界知识, 2007,(16).

  [3]韩昭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4]杨雅惠.科学认识、国际政治利益与环境保护角力下的《京都议定书》[J].未来与发展,2007,(03).

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相关文章:

1.2016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2000字

2.形势与政策关于互联网+的论文2000字

3.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3000字

4.形势与政策浅谈全球气候变化的论文

5.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53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