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中央银行政策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篇一

  《关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的思考》

  摘要:我国中央银行以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为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政策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手段。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完善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采用的手段。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在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数量型工具,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待完善。因此,研究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手段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

  我国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是集于一身的,两项职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角色冲突,导致中央银行在强化货币政策职能时,金融监管不力;在强化金融监管职能时,影响货币政策决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分离,建立货币政策执行协调与联系机制,这样可强化对经济金融的分析和预测,不仅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有利于解决政策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的冲突,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

  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有利于完善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对货币政策而言,以货币政策为中心的功能模块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的基本要求,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货币政策着眼点是币值的稳定和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增强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方面的研究力度,有利于货币政策制定决策的科学规范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的提高。对金融机构监管而言,金融监管主要是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通过确定审慎监管指标,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和金融监测体系。

  二、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包括政策独立性和信用独立性两个方面,政策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自主性权力的大小,信用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受经济外生或内生冲击的影响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法并没有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充分的政策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行为目标的多重性、央行部分职能的财政化、不合理的外汇管理体制等原因,使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着一个挑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影响,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在制度和执行货币政策从而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作用就越好。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即协调好中央银行多重目标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加强对资金国际间流动的监测等,以完善货币调控机制,增强央行的信用独立性。

  三、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宏观调控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是多元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经济基础,货币政策调控一定要与银行体制改革互动,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协调好准备金率、利率等制度性工具,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产储备,进一步加快中央银行资产票据化、债券化的步伐,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效率,也是进一步发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保证。

  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机制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货币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第二个环节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机构;第三个环节是从非金融机构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逐步实现利率与资产价格为主要传导渠道创造条件,是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手段。

  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货币渠道向利率渠道的转变,稳步推进市场利率化,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中央银行应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其次,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货币市场主体,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要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调节投资与消费行为,提高经济活动中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货币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完善我国银行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在现代金融业中,政府的价格目标应着眼于解决未来的通货膨胀,把重点放在对未来趋势的分析预测上,实行前瞻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远期目标,前瞻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包括一套真实、及时、可靠的金融统计资料、明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用于经营性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规范统一的货币市场,逐步创造一系列运用前瞻性货币政策的相关条件,严格监管金融市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预见性。

  参考文献:

  [1]陈建斌.我国中央银行管理流动性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2]刘洲源.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J].时代金融,2011(02).

  [3]彭芸.货币政策框架与中央银行沟通策略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2(03).

  [4]谢杰斌.中央银行沟通: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 燕(1974-),女,河南郑州人,中级经济师,本科,学士学位,从事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方向的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27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