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心理健康小论文

心理健康小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心理健康小论文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7]王晓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2015

  心理健康小论文范文二: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做出特征鲜明的简要概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心结合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贵州理工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某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1]

  第二,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单兵作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其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的配合。[3]

  三、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第一,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选取了SCL-90对贵州理工学院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显示:2013级新生在9个因子上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3级农村学生的SCL-90测试分数普遍高于城镇学生,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贵州省是一个民族众多且相对贫穷落后的省份,贵州理工学院有超过71%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可能属于正常过渡时期带来的心理感受和适应。2014级学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心理特征分布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分值相对较高的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发现学生强迫行为或思想较为突出,即对于自己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自己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和行为,使得将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现象被夸大,形成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情况体现出我校新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和不自在,这可能与新生人数中超过77%以上的来自农村,使得他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更加自卑,出现消极期待等症状。

  第二,模式建构理论依据及教育模式。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升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翻转课堂设计。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主张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将学生所学的课程与个人的意义联系起来。心理健康学习知识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教师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其二,学习动机理论为依据的mooc混合教学模式。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心理健康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利用清华在线等网络媒体资源中心加大微课视频研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其三,认知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的形成,即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把他们连结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认知结构加工和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带着心理觉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堂讨论及发言、分享环节的实现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其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团体动力学的团体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学生在团体环境中,不断的分享和陈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班级形成心理能量场,使学生之间的心理支持得以成功实现,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四、结束语

  以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心理素质为依据设计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探索中,并得到学生的好评。相信通过本课程的长期开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心理健康小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3.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小论文

5.教师心理健康小论文

6.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121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