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管理”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一场运动会,一次演讲比赛,甚至一次考试,都涉及到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管理学中的心理学》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其次阐述管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与桥梁管理心理学,然后指出管理心理学知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最后着重介绍如何运用心理学实现企业员工管理。

  关键词:管理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员工管理

  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其目的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并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其实“管理”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一场运动会,一次演讲比赛,甚至一次考试,都涉及到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明显,使管理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而开始了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的时代。即: 泰罗的科学管理制→梅奥的行为管理学→马斯洛的“人本管理”。员工也逐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管理活动追求的是通过人的参与而完成组织的既定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工作,要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员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只有在充分了解员工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并通过科学分析总结才能对症下药,使管理工作取得最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

  当心理学与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后,便形成了管理心理学,从而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管理。管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心理学,在如今的企业员工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1世纪的企业中,只有充分尊重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个性。有效地利用管理心理学,找到适宜的激励措施,建立理想的、非强制的“奖惩体制”,能够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组织意志变为员工自觉积极的行动。

  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对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都将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管理,而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组织结构和生产分工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精通并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去弄清生产、设备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内在潜力,使设备、设施通过人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作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各个生产环节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其次,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管理工作者学习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并了解应用管理心理学知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他们的工作,使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体的积极性。

  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并改造行为,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实现企业的员工管理呢?

  第一,管理者自身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管理者要做到心底坦诚无私,要学会谦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脾气;擅长用笑容来征服别人,对工作报以感恩的心态;头脑机智变通,学会游刃有余,善于接纳对自己的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管理者还要能够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自信的心态以及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第二,管理者要能够解读下属的心理状态。要注意观察员工的心理,尊重员工的个性,鼓励员工兴趣,能够安抚情绪不稳定的员工;引导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员工端正态度努力工作,积极诱导不合群的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里去;管理者还要能够驯化傲慢无礼的下属,对下属的讨好保持谨慎,赏罚分明,多嘉奖任劳任怨的下属。

  第三,管理者要与员工心连心。要坚持以人为本,拉近和员工的距离,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经常和员工沟通;用心呵护失意的员工,用感动打工员工的心,批评员工不能声色俱厉,注意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对下属的冒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注意采纳员工的建议。

  第四,管理者要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力和魅力领导下属。要坚持是非原则,讲究领导艺术;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员工工作,相互弥补,讲究配合;管理者还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

  第五,管理者要拥有一套对员工的激励机制。要擅长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发起员工营造工作氛围,激励员工展开适度竞争,用荣誉感激励员工积极进取;积极疏导员工的受挫心理,使员工明白工作的意义不只是为薪水而工作,还应该包括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

  管理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看起来更像是一套高深的谋略。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对如何管理员工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还要懂得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要能够劳心费神地琢磨与人交际的各种方法,努力了解人性和把握人心,并因人而异施行不同的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建富有效率的企业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有关管理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联系》

  内容提要:在一个团队中把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搭配在一起,能够起到互相弥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整体效益的发挥。我们每个人只要了解个人气质、性格、能力各自属于何种类型,也就已经找到择业的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同样,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上,根据工作特点,在职位说明书中加入人员的气质与性格的要求,合理安排不同特点的员工,这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本文通过对性格的分析,找出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联系,从而阐述性格研究在职业选择与人事安排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个性 气质 性格 能力 职业选择 人事安排

  正如同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个性。这种差异主要是就是个性和气质的差异。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心理学沿用了其含义,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态度、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之间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

  正如一名优秀的教练的做法,熟悉手下弟子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合理的排兵布阵,运用战术,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便能达到攻无不克的地步。同样,掌握个性差异原理,将他们运用在科学选择职业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意义。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特别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及言语动作的速度等方面。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但气质绝对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并且,气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每种气质均有优缺点。

  1、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学上叫气质类型,而每种有各自的特点: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表现为情感变化迅速,对人对事易发生情绪反应。但情绪不稳定,心境变换较快,随意反应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们举止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情感外露,但体验不深刻。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胆汁质。其特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体验强烈而持久,表现为情绪产生迅速、且带有爆发式特点。

  属于胆汁质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明显。日常生活中为积极热情,易于激动,情感深刻而稳定,性情直率,精力旺盛,坚韧不拔,持久不渝,言语明确,富于表情,处理问题迅速而坚决。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较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强。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不易激动。但当情绪一旦被引起,就变得稳固而深刻。他们行动稳定迟缓,说话慢且言语不多。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容易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但体验深刻,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具有刻板性、内倾性等特点。

  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少而微弱,多以心境的方式出现。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遇事缺乏果断和信心,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工作易疲劳,疲劳后也不易恢复。

  2、气质类型与工作安排

  气质无所谓好坏,也无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一种职业领域都可以找出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作出突出的贡献。

  多血质的人适合外交工作、管理工作、驾驶员、服务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侦察员、干警等等。不适宜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保育员、话务员、会计、播音员、调节员等是他们适宜的工作 。

  胆汁质的人喜欢不断有新活动、新高潮出现,喜欢热闹。适合的工作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员、外事接待人员、监督员等。但对长期安坐、细心检查的工作很难胜任。

  抑郁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 比如校对、打字、排版、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雕刻、剌绣工作者、保管员、机关秘书等等都是他们理想的工作。

  3、气质差异应用原则

  工作中不同岗位的活动性质不同,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气质的各种特性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比如,有人对优秀纺织女工研究发现,属于粘液质的女工,她稳定的注意力能

  及时发现断头的故障,克服注意力不易于转移的缺陷;属于多血质的女工,注意力易于转移,这种灵活性弥补了注意力分散的缺陷。她们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同样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每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工作起来也会感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工作就比较困难,工作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二、性格差异与应用

  有的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的人活泼、好动、善交际;有的人则悲观、孤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在情绪特征上,有稳定型的,也有激动型的,在适应工作方面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被动。

  1、性格差异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的标志,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束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否主动的约束自己,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出抉择,以及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把做出的决定贯彻到底。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独立性、纪律性、组织性、主动性、自制力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就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类型与工作安排

  性格与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安排工作岗位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使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格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成六大类: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并与相应的六大类职业相对应:

  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特征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即西方被称为“兰领”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电工、车工、建筑工人、驾驶员、汽车修理等。

  调研型——这类人喜欢智力、抽象的、逻辑的定向任务,大都喜欢独立的工作,不愿受人督促,也不愿督促别人,不喜欢戒律严明的环境和重复性的活动。其职业范围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主要是指各科学研究人员。

  艺术型——这类人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喜欢求异、希望通过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这类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使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造型等创造艺术作品。典型的职业如文学家、诗人、音乐工作者、演员、记者等。

  社会型——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重友谊,愿意为别人服务,容易和人相处,但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相应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思想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型——这类人性格外向、自信、精力旺盛、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科研能力。相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等。

  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喜欢整洁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创作能力。典型的职业是办公室工作,如办公室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等

  三、能力差异与应用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1.能力的类型

  人的能力有各种类型,通过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一般能力的五种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起着各自的特殊作用。特殊能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对一般能力而言的,指在从事某种特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又将特殊能力分为11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职员能力、眼-手协调能力、手指灵活度、手的灵巧度、颜色分辨能力、眼-手-足协调能力。

  2、能力差异运用原则

  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表现在能力的水平差异和能力的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因此,在选择职业和工作安排上要注意两个原则: 一是能力阈限原则。不同的岗位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每项工作对能力的最起码的要求,叫能力阈限。在安排工作和选择职业时必须坚持所用的人达到这个能力的最低要求,否则就无法用途工作。当然,也不是能力水平超过能力阈限越多越好,如果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远远高于工作的要求,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 二是合理安排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类型。把他们安排在他们最感兴趣和最能发挥其特长岗位上,可以极磊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力的合理安排原则还包括了能力类型的合理搭配。

  在一个团队中把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搭配在一起,能够起到互相弥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整体效益的发挥。我们每个人只要了解个人气质、性格、能力各自属于何种类型,也就已经找到择业的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同样,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上,根据工作特点,在职位说明书中加入人员的气质与性格的要求,合理安排不同特点的员工,这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Phillip L.Rice.胡佩诚译.健康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43. [2] 叶奕乾,祝蓓里.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美)弗洛伦斯.妮蒂雅 著, 江雅苓 译,〈性格〉,经济日报出版社 [4] 严正,翟胜涛,宋争,〈管理者胜任素质〉,机械工业出版社项

  [5] 李孝忠著:《能力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1985

213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