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2)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篇二

  《小学生攀比心理成因及引导策略》

  摘要:近年来,不良攀比现象已悄悄走入小学校园,这对小学生的身心及学习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影响小学生攀比心理形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家长做好表率、减轻孩子心理负担、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学校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转移不合理兴奋点、社会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等策略。

  关键词:攀比心;成因;引导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的倾向,使人们容易形成一种普遍性攀比消费的心理倾向。攀比消费不仅影响了成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同时也影响到年幼的小学生一代,使他们容易形成早期的攀比心理、攀比行为。

  一、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大多表现为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这样往往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归属于爱的需要之上。很多小学生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于是便期望自己比其他学生在某一方面强,产生一种攀比心理。小学生的攀比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1.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般可将我国家庭教育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消费行为应严加管教”,学生正常的消费也得经过家长的再在三审问,这样势必造成子女觉得赚钱、花钱最重要,把能渲泄式的消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种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这些家长认为“我们这一代吃苦已经吃够了,不能再让孩子吃苦,自己赚的钱不就是让孩子花的吗?”于是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许诺想要什么买什么。这两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消费负面影响较大,造成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2.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有的孩子虽然人还很小,但他们的高消费要求往往都能得到满足,花钱如流水的习惯便渐渐养成;有的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在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时候,却又难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自卑心作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同学的交往中丢面子,受人欺侮。于是在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时候,也会尽量满足。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再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方面

  1.同学间的相互影响

  在学校里,学生之间在心理、生理发展情况相近,经历想法比较一致,更容易相互认同,因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大,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更容易相互认同,因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大,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开始并非想拥有名牌,拥有“个人银行”,在攀比风盛行时,有的学生看见别的同学这么做,于是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能拥有,我为什么不能?”于是这股攀比风便越吹越大。

  2.成绩及升学率的影响

  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偏差,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有钱才是重要的有面子的。事实上,教师在无意识中,会对长相好,成绩好或者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格外关注和照顾,这些学生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这些不好的因素,都会让学生逐渐产生攀比和炫耀心理。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异地文化的侵蚀当前社会文化样态呈现出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亚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大众文化是一种感性文化、消费文化、媒介文化,它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影响着广大人们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这也影响到年幼的小学生。

  二、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策略

  1.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和表率

  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心灵受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发现因自己的因素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时,家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超前消费,不违法乱纪,不奢侈腐化?以身作则,孩子的心态自然也会平和许多。

  2.家长要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作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要求。当孩子出现上述现象时应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人和人生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激发孩子的斗志,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3.学校引向良性竞争

  学校要引导小学生的攀比突破传统攀比的内涵,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相互争胜,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个人的健康发展。由于竞争的排他性和严酷性等特点,良性竞争也是很有可能转化为恶性竞争。因此,在把小学生攀比行为引向良性竞争的过程中学校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使小学生保持积极意义的良性竞争。

  4.要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很多同学具有与别人“比”的欲望。然而许多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的内涵,使得竞争比较的兴奋点发生了倾斜,热衷于物质的、金钱的、浅层的攀比。同时还应看到,小学生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者试图超越别人。因此,学校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品德、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5.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有的小学生会“变脸术”,在家像个乖孩子,走进了社会和进入学校时却完全像变了个人似地;也有的学生在家不愿听父母的言教,但在学校很积极。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该有经常的联系,并和学校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关爱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理解与携持之中,信任与关怀之中。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扭转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网吧等娱乐场所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让下一代生活在健康、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5).

  [2]郑雪,著.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09).

  [3]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何艳如,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0).

  [5]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攀比心理[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

  [6]关颖.使人沮丧的攀比要不得[J].中国健康月刊,1994(05).

小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小学生心理教育的论文范文

3.小学生心理健康征文

4.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

261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