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浅谈论文(2)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浅谈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浅谈论文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浅谈论文篇二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摘要]学校体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而且为学校体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学目标的渗透和教学方法的渗透。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静铁(1968-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91-02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受到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制约,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提出,标志着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正朝着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方向迈进,它致力于塑造学习者的理想人格,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困难和痛苦,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开发利用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在学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着一致性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专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促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状态,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认识和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积极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危机和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选择、决策能力;使学生摈弃不良习惯、改善个体行为、培育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认清自身的潜力,积极调动个人内在的潜能,享受幸福的、健康的生活。

  学校体育通过组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章制度、竞赛规则;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个性,模拟社会要求,考察和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角色去行动,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体育对发展人的合作能力和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是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途径,为学生实践社会规范提供模拟机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把体育运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心理教育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通过培育学生成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向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心理教育也要求学生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从心理上同环境与他人相互适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两者都致力于解决人体的全面发展,是人体身上的两个侧面。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与完美结合。现代体育强调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健康发展,人体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桑新民的《教学哲学的对话》一书中对现代体育问题有这样的阐述:现代教育迫切需要一些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积极因素,即强调身体训练,强化身心磨炼……只有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运动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欢乐与失败带来的痛苦,才能养成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承担起未来社会的重任。因此,人体在体质和人格方面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因素积极作用的结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相互渗透和融合,对贯彻和达到心理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的各类活动均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它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其中,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是最重要的体现。体育是培养竞争精神的良好境地。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创新和发展。体育竞争激励人们拿出最大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勇于为集体和个人争取荣誉。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使学生战胜自我、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缺乏竞争精神和能力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竞争。体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团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体育团队是营造“竞争”的文化、追求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关注如何挖掘集体的最大潜力去实现目标。在团队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具有这种品质,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的工作、学习关系,同时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能够丰富人的情感生活,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展现人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曾经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观看运动会时,经常这样想:胜利者固然可敬,而那些即使落后仍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此乃中国将来的脊梁。”坚忍不拔意志品质正是这种竞技者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这表明,体育会对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的作用。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因素是意志品质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学校体育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学校体育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

  三、学校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内容,但并不是任何内容和时机均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教师为了渗透而渗透,这就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内部渗透应讲究自然、贴切,渗透应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扣、有机融合。为此,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首要策略就是“润物细无声”,应极力避免渗透时手段生硬、机械。

  2.教学目标的渗透。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其辅目标而非主目标,体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其主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讲究“适时有度”。“适时”,就是有限教学时间内,专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所谓“有度”,首先是渗透目标高度要适宜;其次是渗透梯度要合适,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及个体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可接受度,渗透时要讲究循序渐进、快慢结合;三是渗透效度适宜,教师要应根据学生的相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选准渗透的最佳时机。

  3.教学方法的渗透。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在教学设计取向上,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着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围绕着教学实践,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不良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塑造其优秀的心理品质;各种渗透形式应灵活运用,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具体采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集体式或者个别式等;根据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渗透方法,如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的场景下,各种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DB/OL].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4]万晓冬,邓志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浅谈论文相关文章:

1.探析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高校体育教育浅谈论文

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浅谈中学体育教育的论文

264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