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篇二

  《高职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一定阶段存在心理落差,由于主观我与现实我和客观我与理想我的差异而产生心理失落感。本文阐述了高职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并归纳出形成心理落差的较深层的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落差 类型与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28-02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存在着心理落差,由于主观我与现实我和客观我与理想我的差异而产生心理失落感,从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挫折承受能力比较差,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质量、企业用人机制、社会就业环境与就业机制建设不协调,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等原因,中国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性,培养坚强的毅力品质,从而起到调适大学生心理落差的作用。

  一 定义

  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假想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即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和心理反差。心理落差可能会造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是积极影响,看到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他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及时调整目标,分阶段实现理想,正确认识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消极影响,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心理落差进行调整,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可以通过一些外界的干预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培养坚强的人格品质。

  二 心理落差的类型

  没有了高考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思

  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分化。而随着自我意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全感。作为高职大学生,自身高考的失利,学校的不理想,家长的期盼,大学里同样具有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在: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差异

  主观上,作为同龄人中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评价。但在客观上,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客观的认识。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异

  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进入大学,大学生们对未来无比憧憬,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进入大学的殿堂,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高职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高考的失败者,没有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当他们踏入大学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3.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姿态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又渴望亲人、教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而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三 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原因

  1.个人及家庭因素

  一方面,在家庭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对大学形成了一个印象和概念,大学是美好的、自由自在的。这种美好的向往和想象在心理上就表现为心理预期,但进入大学后,“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无法接受,如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和孤单感、学习上的压力、业余生活的无所事事等等,与预期的完美产生了强烈反差。在日常的教学和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这种预期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如进入高职学院的一部分是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普遍的想法是“一定要读本科,最好是读研”“在外面,我羞于说出口我是某某职业院校学生”“没有成功,我不敢见以前的同学”等。另一方面,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的人、教师,都同样把学生考上大学当作唯一的、最高的目标。父母、亲属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生平夙愿,并从小灌输沿着这条轨迹行进。在农村,一旦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即使再穷也会大宴宾客,认为这是光耀门楣、扬眉吐气的大事。这使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对自己的位置、对大学期望过高,结果上大学后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极其平凡的,与上大学前的各种高期望形成了强烈反差。

  2.学校原因

  首先,从师资力量上看,高职院校的教师无论在学历还是在学识上,与重点院校、本科院校都有比较大的差距,教师不再是印象中学识渊博、高高在上的形象。学生怀抱着对高校教师的尊敬进入大学,却发现大多数教师水平一般,上完课就走了。与理想中的高大、风趣相差甚远。其次,从学生的生源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的是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少部分通过单招招考的学生也是没有希望考本科院校的学生报考的,这使得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分不佳,即使部分有心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受周围天天谈恋爱、玩游戏学生的影响而无心专注学习。最后,高职院校中,因为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一样,高职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大多为一线基层工作,某些专业的就业环境会受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某些专业的就业则是需要从事体力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有是一个“民工”的感觉。这与大学生期待中的体面工作(国家干部等)相差甚远。据某高职院校就业处统计,三年来,组织举办大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5场,小型专场招聘会近800场,提供就业岗位3.6万余个,平均每个学生可以获得3次以上的择业机会。但是在工作岗位多于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如参加面试的人少于单位需要招聘的人数,原因是学生觉得这些单位要不比较偏远,要不待遇不高,认为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给他们。

  3.社会原因

  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是这里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指本科院校学生。一方面,专科院校或职业院校的学生似乎在身份上要低人一等。每年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除了咨询学校和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外,大多数学生都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学校可以专升本吗?”另一方面,社会上,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基本门槛是本科学历,这使得拿着专科文凭的高职学生感到了失落。

  四 高职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应对策略

  1.进行自我认知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力斯认为,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心理素质和情绪稳定性都不够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情绪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非理性情绪。同时,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自我概念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提升社会交往动机和自信以及以正面信念看待社会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和发展自己。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咨询的平台。(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的开设,更好地了解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倾诉不良情绪。

  2.设计分年级的心理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以军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设计合理的心理素质拓展方案。一年级,主题为适应训练。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信心训练、耐挫折训练、目标训练。二年级,交往训练和团队训练。内容包括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团队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

  3.设立导师制度,切实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做学生的方向导师

  大学里学生与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建立导师制,每一个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认领8~10名的学生,对学生的人生目标、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丁立平.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2]李磊、梁树清、郭磊.高校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干预机制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2000字

2.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3.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4.大学生心理问题参考论文

272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