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2)

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

  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篇二

  《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

  摘要:冥想(meditation)是一些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它有助于个体建立一种特殊的注意机制,达到心理上的整体提升。m理学目前对冥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的脑机制及冥想的功能(心理恢复、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常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量表和EEG、fMRI、SPECT等仪器设备。未来的冥想研究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冥想训练技术的基础上,侧重于各种冥想技术的比较并对冥想结果开展长期的跟踪研究。

  关键词:冥想;沉浸;专注;自我调节

  冥想起源于五千年前的东方宗教和文化传统,随着历史的演变,它逐渐跨越了最初的宗教和文化鸿沟,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心理学研究冥想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的一个产物。

  1 什么是冥想

  对于冥想(meditation)究竟是什么,心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研究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冥想是通过身心的自我调节,建立一种特殊的注意机制,最终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的一系列练习”。“冥想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注意调节训练,有提高个体幸福感和情绪平衡等作用”。

  另一些研究者从行为角度来看,指出冥想“是包括身体放松,呼吸调节,注意聚焦三个阶段的综合过程”(姜镇英,2000)。它的核心本质在于“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于个体内心的某种体验”。

  也有学者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强调冥想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练习,让个体获得宁静、明晰和专注,从整体上产生一种心理幸福感”。

  还有人从更广泛的角度对冥想进行了定义,比如Calder在他的《冥想手册》(MeditationHandbook)中把冥想描述为“一门参悟的艺术,能使人对整个宏观宇宙有自然而然的意识”。

  从冥想的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冥想不仅强调身体方面的放松,也强调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放松,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冥想有一些特定的练习技术和阶段,需要个体注意等多方面认知功能的参与,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微妙的心理体验变化。同时,尽管冥想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提升个体自身的生活意义。

  2 冥想的分类

  冥想的种类非常多,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归类,比如根据冥想时采用姿势的不同有静坐式冥想(sitting meditation)和运动式冥想(walking meditation)等。根据冥想过程中注意的固定点在某个物体、呼吸、词、声音或象征性符号上,冥想又可分成相应的多种类别。Ospina等人还把冥想归纳为沉浸(Mindfulness)冥想、咒语(Mantra)冥想、气功、太极和瑜伽五大类。不过这种归类方式存在一定的欠缺,如“咒语”和“沉浸”本身也是“瑜伽”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三者并不完全是并列关系;“气功”也不是一个专一性的分类,它融合了不同的呼吸方式、身体姿势(有时还有某种全身运动)等,内容甚至可能超过“冥想”本身,只能说包含一定的冥想成分。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是根据注意的朝向。将冥想分为沉浸(mindfulness)和专注(concentrative)两大类(Cahn&Polich,2006),有时也被称作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和注意聚焦(focused attention)冥想。沉浸强调开放和接纳,要求冥想时以一种知晓、接受、不作任何判断的立场来体验自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切想法和感受。专注则强调注意的集中,要求冥想过程中尽力将注意力放在感受呼吸、重复词语(咒语)、想象图像等心智或感知活动上,而摈弃任何想法和感觉干扰。

  事实上,各种冥想方式都是处于这两极之间的连续体,更靠近前者就属于沉浸冥想,而更靠近后者就属于专注冥想。

  3 冥想的研究方法

  冥想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前测一冥想一后测,即在冥想实验处理前后分别考察某实验任务或量表,根据前后测结果的变化来评估冥想的作用。冥想量表和生理指标观测工具是当今普遍使用的两类研究工具。

  3.1 量表

  测量冥想的量表比较多,近几年常用的主要有弗赖堡沉浸量表(Freiburg MindfulnessInventory,简称FMI)(Buchheld,Grossman,&Walach,2001)、注意沉浸量表(the Mindful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简称MAAS)(Brown&Ryan,2003)、肯塔基沉浸问卷(the KentucIcyInventory of Mindfulness Skills,简称KIMS)(Baer,Smith,&Allen,2004)、五因素沉浸问卷(the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简称FFMQ)(Baer,Smith,Hopkins,Krietemeyer,&Toney,2006)、认知情绪沉浸修订量表(theCognitive and Affective Mindfulness ScaleRevised,简称CAMS-R)(Feldman,Hayes,Kumar,Greeson,&Laurenceau,2007)、南安普顿沉浸问卷fthe Southhampton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简称SMQ)以及多伦多沉浸量表(the Toronto Mindfulness Scale,简称TMS)等。

  这些冥想量表主要以沉浸度为指标,得分高一般表示冥想程度也相对较高。如FFMQ测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沉浸度,共39个题项,每个题项以5点计分,主要包括无反应性、观察、有意识的行为、描述和不判断五个因素。SMQ测量的是被试对痛苦想法的应对方式,该量表共有16个题项,主要包括注意观察、任由想法出现与消失、不排斥、不判断四个方面,计分方式为李克特7点计分。TMS用于测量个体的沉浸状态,是目前测量冥想训练效果最好的工具之一,它主要有好奇(Curiosity)和分离(Decentering)两个维度,共有13个5点计分的题项。2009年,Davis等又对TMS进行了修订,将其发展成为TMS特质性量表,,这进一步扩大了TMS的使用范围。

  量表作为考察冥想效果的工具,具有施测方便、省时省力的优点,这大大方便了冥想训练的探讨,当代的许多冥想研究都是以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但不足之处是由于量表特有的主观报告性质,其测量结果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3.2 生理指标观测工具

  随着心理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生理指标观测工具来考察冥想训练时(后)的一些生理指标,如脑电波、血流

  量等。生理指标能够精确反映个体在特定时刻的细微变化,有助于研究者深入考察冥想的功能,并揭示其机制。

  EEG是冥想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脑电技术,它主要测量冥想前后大脑的自发电位变化情况,EEG设备的灵敏度相当高,可以反映出毫秒级别的脑电变化。比如Takahashi等研究者对一批大学生做过EEG研究,发现他们练习冥想时前额皮层的theta波和alpha波活动显著增加,而且这些脑波变化与心率、人格特征也有关。

  除了EEG之外,冥想研究中目前较常用的还有MILl(磁共振技术)、fMRI(核磁共振技术)和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等。MILl可以快速捕捉大脑结构的图像,从而使研究者可以直观地观察、比较冥想前后的大脑结构变化。如Lazar等研究者(2005)借助MRI,清晰考察到长期冥想练习者在前额叶和右前脑岛两块区域的脑皮层比普通人厚,而这正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区域,证实了冥想对大脑功能的促进作用。

  fMRI在MRI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它除了观察大脑结构之外还能拍摄连续的录像,这为研究者观察被试各个脑区的实时活动水平提供了方便。如Brefczynski-Lewis等人对一批冥想练习者(平均时间达到19000小时)进行了fMRI扫描,结果发现他们的大脑活动呈现一个倒U型波形(invened u-shaped curve),大脑激活明显增加(Brefczynski-Lewis,Lutz,Schaefer,Levinson,&Davidson,2007)。

  SPECT是目前最先进的脑成像技术之一。它同样能准确捕捉大脑基线和冥想训练时的活动图像,清晰呈现不同脑区的血流量及活动变化情况(Pollard,2004)。而且,它利用的是Y射线技术,不需要在密闭空间里对被试进行扫描,这就减少了环境对被试的干扰。Cohen等研究者用SPECT观察了一批被试,发现瑜珈练习后,他们的大脑血流量在右扁桃体、背内侧额叶和感觉运动区显著下降,而右背内侧前颞叶、前额皮层和右感觉运动皮层则出现了激活。

  4 冥想的主要研究领域

  冥想的研究很多,但概括起来看,就其研究领域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冥想的脑机制研究,另一个是冥想的功能研究。

  4.1 冥想的脑机制研究

  冥想的脑机制研究主要使用EEG、MRI、fMRI和SPECT等设备。如Lutz等人的研究就通过记录EEG指标,发现僧侣在冥想过程中的gamma波(garoma波与注意、记忆、学习和感知等心理过程有着紧密联系)活动明显比其休息期增加。而且即使在休息的时候,这些僧侣的gamma波也更活跃(与学生志愿者被试相比较)。因此,Lutz等人认为,长期冥想改变了这些僧侣大脑的活动方式,并有可能引起了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变化。

  Pagnoni和Cekic(2007)以MRI为工具,发现随着年龄的自然老化,普通人大脑灰质的体积会逐渐变小,而规律的禅(zen)冥想练习者的大脑灰质体积却不随年龄的老化而缩小。由此,他们认为有规律地练习冥想会产生‘种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减少自然年龄增加所引起的认知能力下降。Vestergaard-Poulsen等人(2009)也通过MRI技术,发现长期冥想练习者与同龄的非练习者的脑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冥想练习者下脑干区域的灰质密度更高,而这块区域主要负责控制心和肺,这个发现可以对一些冥想实验中发现的心肺副交感神经系统对认知、情绪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影响作出解释。

  Pagnoni,Cekic和Guo等人(2008)的fMRI研究也证实了冥想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他们让一批禅修冥想者(和无经验被试)在冥想(和休息)过程中完成一个词汇判断任务,同时进行fMRI观察。发现冥想修练者的概念加工区域神经反应时更短。2009年,斯坦福大学的Goldin,Ramel和Gross研究了一批社交焦虑障碍病人。而且进一步通过fMRI观测到:冥想训练后,这些病人与注意调节相关的脑区活动有了显著增加,而涉及自我概念的脑区活动却减少了,从而揭示了他们焦虑症状减轻的脑部机制。

  Newberg等人(2001)对有15年长期冥想经验的藏教徒进行了SPECT扫描,发现他们在冥想时,扣带回、下额叶皮质、前额叶眶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以及丘脑的大脑血流量都明显增加。Cohen等人c2009)则用SPECT进一步研究了短时期冥想训练的影响,发现12周的瑜珈练习也让被试的右扁桃体、背内侧额叶和感觉运动区的血流量显著下降;而右背内侧前颞叶、前额皮层和右感觉运动皮层出现了激活。

  4.2 冥想的功能研究

  近几十年来,冥想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研究,除了对冥想本身脑机制的研究之外,研究者还重点考察了冥想的功能。

  4.2.1 冥想的心理恢复功能

  这一领域的冥想研究主要以身体或心理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是临床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重点。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冥想对于很多心理、生理上的综合症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首先,一系列研究均表明冥想对减少焦虑有着良好效果,如Goldin,Ramel和Gross(2009)对一批社交焦虑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冥想显著降低了他们的焦虑症状。Javnbakht,Kenari和Ghasemi(2009)则以患有焦虑症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也发现2个月的瑜伽训练明显减轻了她们的症状。

  冥想对缓解抑郁也有很大作用,如有研究者让一些轻度抑郁的青年参与每周2次、连续5周的瑜伽训练,结果发现他们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在训练中期就开始出现了。Butler等研究者(2008)发现冥想训练对长期抑郁患者的症状也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心理学家还开发出一种基于冥想的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对治疗抑郁症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其他心理问题,许多研究也都表明冥想具有很好的疗效。2008年,Waelde等人还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后对新奥尔良市20名成年被试进行了冥想干预,发现经过8周的系统练习,被试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焦虑症状都有了显著改善。就较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而言,冥想干预对现今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治争端频繁的社会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此外,冥想对其他一些机体疾病同样也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Praissman,2008)。首先是癌症方面,2000-2005年间就至少有7篇相关的重要研究报告(Matchim&Armer,2007),如冥想能有效改善癌症病人的睡眠质量,并进而提高这些病患们的生活质量(carlson&Garland,2005)。冥想对一些慢性病痛也有作用,如Morone,Greco和Weiner(2008)发现8周的冥想训练让一批患慢性腰痛老人的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最近,Creswell,Myers,Cole和Irwin(2009)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冥想能够有效地减缓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

  4.2.2 冥想的心理发展功能

  冥想的心理发展功能领域的研究主要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这是当代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过去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冥想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工作成绩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总的来说具有正向的作用。

  首先,冥想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能直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Jain等人(2007)的一项研究显示,个体的积极情绪状态(positive mood states)在冥想后获得了显著增加。也有人调查了被试瑜伽练习前后的快乐、成就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结果发现10天训练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缓解消极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例如有研究者发现连续8周、每周90分钟的冥想训练能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感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宽恕感。

  冥想对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也是研究者关注的方面。如Yaa,Krompinger和Baime(2007)研究发现,冥想对注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分别提高被试的对内注意以及对外部信号的注意能力;也有研究者发现,冥想能降低认知任务中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干扰,使个体的注意力能集中于认知任务甚至还发现短期的冥想练习同样能有效改善个体的注意力品质。他们发明的IBMT方法只需让被试进行5天练习,每天只练习20分钟,却能对个体的注意、情绪等方面产生良好效果,是冥想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

  冥想对音乐、运动等专业表现也有很大的益处。一般来说,焦虑会降低人们的工作质量,不利于最佳水平的发挥,而Lin,Chang,Zemon和Midlarsky(2008)在对音乐演奏者的研究中发现,禅(zen)冥想能很好地引导焦虑去促进演奏水平,因此表演焦虑越高时,他的演奏质量也越好。姜镇英(2000)对美国中学游泳选手的研究也发现,呼吸冥想作为训练后的一种心理整理方法,不但能促进心率的恢复,而且这种效果可持续到第2天早晨,对运动员的健康和训练有着促进作用。

  此外,冥想还对人们的价值观、情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比如,早期的一项研究(Grace,1976)表明,冥想可以减少个体侵犯性行为、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等,对个体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发展有重大影响。Davidson等研究者(2003)则发现了冥想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冥想组被试体内的流感病毒抗体量明显高于控制组。Limaree(2007)还以泰国一批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接受冥想训练的学生,他们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s,EQ)得分也明显比未经训练的学生高,进一步揭示了冥想的积极效果。

  国内也开展了一些冥想的功能研究,例如王斌、骆莉莉(2002)研究了冥想训练在自行车运动员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它能有效地降低运动员心境状态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能有效降低他们的认知焦虑状态、躯体焦虑状态、心率、血乳酸及疲劳。而有效提高精力和自信心水平。王俊红、唐一源等(2006)研究了身心调节法(一种冥想方式)对大学生心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身心调节法可以帮助练习者减缓压力,改善抑郁状态提高身体活力,增强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李峰、韩素萍和张承玉(2009)则以一批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42周太极拳练习前后的睡眠、情绪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参加太极拳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回顾几十年来的冥想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众多,但大多数关注的是冥想训练的各种效果,而相对较少从生理机制上探讨这些效果的原因。尽管有一些研究如VestergaardPoulsen等人(2009)发现长期冥想练习者下脑干区域的灰质密度更高,为冥想在情绪、认知方面的某些效用作出了重要解释,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冥想效果的生理原因探讨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今后开展更多研究。

  同时我们还发现,冥想的方式多种多样,却很少有研究着眼于它们之间的比较。尽管有研究者如Wachholtz和Pargament(2008)比较了三种冥想方式对减轻偏头痛的作用(发现spiritual冥想方法的效果最好),但总体而言此类研究仍然很少。因此,对各种冥想本身进行比较,探讨达到某效果的最佳冥想方式,或者进行跨文化研究,找出一些能够最大程度运用于不同文化的冥想方式等都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此外,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还比较缺乏对同一被试进行长期跟踪的纵向研究,仅近期Qin,Jin,Lin和Hermanowicz(2009)完成了对气功练习者一项长达45年的EEG研究。因此,今后研究可以对被试从新手至熟练的过程作长期记录,从而考察冥想训练的变化过程:还可以通过与控制组的长期比较,进一步考察冥想在各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最后,不难看出,目前冥想训练的实验室操作还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例如同样采用MBSR的方法,有的研究只集中训练,不要求回家练习,而有些研究还布置一定的回家练习任务。事实上,冥想训练的技术性比较强,这种操作上的细微差异就有可能造成不同的结果。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可严格操作的标准,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也是今后冥想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看过“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心理学论文

2.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3.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000字

4.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5.2016心理学毕业论文

28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