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论文

  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篇1:《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摘要:在我国,青少年这一人群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6,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近年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认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 需求

  WHO把青春期和年轻人的定义分别为10~19岁和10~24岁年龄组人群,这两个人群我们统称为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这一在传统上被当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和人员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1]。

  在这个群体当中,这样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正说明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对青少年群体有多么的重要。据谭晖等人在2004年做的调查《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 9 % ,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最高,达30 %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见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渐突显出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国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积累太多或太久,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从马加爵残杀同窗室友到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再到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模仿飞天跳楼自杀,再到最近的杨丽娟事件等等等等,此类事件引发了我国大众的深思。从13岁的孩子到20多岁的成年人,从刚进校的初中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产生了由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我们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不容忽视。

  一) 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从马加爵的事件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才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段已不再是较大的年龄阶段,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是2、3岁的小孩自也可能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等,或是心理疾病,如自闭症等。

  在我看来,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原因有很多: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等等。

  于是,国家现在正越来越关注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已正式纳入了教学范围内,其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早期就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的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疾病化,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 青少年对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认识的不准确性

  通过社会长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的负面新闻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听多了心理问题这个词后,会认为这些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甚至是精神病;而自己是很正常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有人会因为听到别人说他很小气之类的话,也认为别人说他是精神病,因此而排斥心理咨询。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全面而导致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病,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辅导。

  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 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要继续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扩大教育范围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现代青少年大都是80年后的独生子女,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使得许多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了很多潜在的激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哪怕是好好的坐下来谈几句话之类的都没有;比如父母家人一再地要求孩子成绩要拿第一,其他的什么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等等,这样的例子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却偏偏就忽略了这些原本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孩子的父母和家人。

  所以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仅仅只加强现今的针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更提倡在学生相应的学校也建立起学生家长学校,对家长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并且一定要让家长们坚持学习,切真落实到生活中,学成毕业,使他们也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让他们学会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真正的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既聪明,又健康的人才。另外,我们也很希望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帮助。

  二) 要培养青少年勇敢面对心理问题的信心,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夏令营或训练营,帮助他们训练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校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以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为主题的夏令营或训练营。现在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有语、数、外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训练营,却没见多少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训练营。组织这样的训练营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他们更加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让他们正确了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心理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鼓励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的帮助,建立起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正确的看法和认识,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体会自己。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抓紧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抓紧全民内心和谐的建设,消除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态度,也为人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

  1、 孔美荣、许俐、侯洪春.413例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12-1914页.

  2、 谭晖、储海宝、袁仁曦.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86-8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篇2:《试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不断追求升学教育,但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沉痛的教训终于引起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放在空前位置。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就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对策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在的青少年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师、家长都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强孩子的信任感,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心理状况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塑造青少年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发生的许多青少年犯罪、犯法、自杀、自谑的现象,为我们亮起黄色信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担负起来,不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应赶快行动起来,尝试不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经从没有疾病扩展到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适应的完全状态,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里仅谈谈笔者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认识自我

  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人的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1974年5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会议强调研究心理因素在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一切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适应环境。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与环境保持平衡。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内心与生活的周围环境之间能保持平稳,能接受和承受各种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改变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特别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和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做到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愉悦感。

  3.人格完整。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由各种社会因素、情绪因素导致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心理活动失调的症状。当前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障碍。如感知方面的感觉过敏、幻觉,记忆上的衰退、亢进、遗忘和健忘症、不识,思维活动的水平低下、迟钝和紊乱、虚妄的判断、言语障碍等,都是智力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2.情感障碍。情感障碍者常显示一些可察觉的特征:过分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自处、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宁等。它主要表现为病理性优势情绪、情感引起的异常、情感不协调、情感退化及其它形式的情感障碍。

  3.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缺失、强迫行为、固执行为、排斥行为、运动阻碍等。意志障碍往往造成问题行为,为学习生活带来困难,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4.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一般根据发展程度分为障碍和封闭两个层次。人际交往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在与人交往时过度紧张,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和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给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5.人格障碍。人格阻碍旧称病态人格,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学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三)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防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它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校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给学生减轻过重负担,提供独立学习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而促进智力发展,使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2.加强管理。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表扬与批评既要及时又要恰当,还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的各种规范,并让学生尽早地学会评价各种不良行为。

  3.加强情感教育。学生已形成的良好情绪情感状态,是心理调节的一种巨大力量。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育要尽可能地为此创造机会和条件。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可使人多知,友情可使人欢悦。学校教师要努力使学生集体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师生榜样作用,促进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进行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挫折在所难免;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各种困难因素,善于灵活应变,及时而理智地实现目标与情绪的转移,“吃一堑,长一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6.正确认识自己。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对自己的态度,尊重事实,正视现实,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不斤斤计较,对学习、工作、事业孜孜以求,才是真正健康的心理。

  二、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的基本要素,是人才成长、发展和成功的资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 因此,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行为正常、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健全、自我意识明确,能正确评价自己,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有自知之明,自尊、自信、自爱,坚持自我修养,勤奋进取。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3.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5.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5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