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体育教育在高校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是在“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教学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健康体育;教育模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极为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

  选取该校2014级600名大学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为12个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别对600名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后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称为SCL—90量表。

  2.2文献法

  参照该次研究目的,对国内外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查阅,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2.3访谈法

  访谈一些体育和心理专家,咨询其意见以及最近研究成果。为该次实验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据。

  2.4实验教学法

  两个学期均进行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第一学期完成跆拳道教学和选项课教学,分别为男6个班和女6个班。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每节课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学。课堂前期进行跆拳道教学,其余时间作为学生足球篮球、兵乓球、健美操太极拳等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可在7~9周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选课,完成选课教学并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学习。提高选项课教学设置在第二学期。依据学生自行兴趣和爱好的选课结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数为40~50人。排球、太极拳、篮球和乒乓球课程中乒乓球课程均男女各2个班,剩余课程均为男女各1个班,共计10个班。足球1个班均为男生,健美操1个班均为女生。技能教学时间为14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2周,考试测评2周。实验前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权进行体育项目课程选择。每学期课堂评价结束后,要对学期的课堂评价和意见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对教学方法及时修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5数据统计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分析

  3.1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测评结果分析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改变。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相对成熟,会产生性冲动和性欲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会道德和纪律的制约,把冲动和欲望压抑在心里。学生缺少正确的性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够对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及认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和困惑。恋爱、经济情况、个性发展、生活习惯、个性发展和家庭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3.2高校学生第一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对第一学期教学完成后的结果分析,与学习前相比,学生学习跆拳道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存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让学生变得更加沉着冷静,长时间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行为调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学生躯体化症状。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学生第二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别对第二学期教学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都有所改变,一些因子间的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学生选项课内容,可分为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技能主导表现难易类项目和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对三类不同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能够降低学生的强迫、敌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与教学前相比,各项因子的总均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难易类项目可改善学生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和人际关系等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可调节学生的敌对、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各类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维灵敏性和文化素养等都有所提升。

  4结语

  将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证明,健康教育体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91-94.

  [3]李茂盛.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6):148-149.

  [4]贡晨.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运动,2013,(19):68-69.

  [5]陈垚,戴友军.中学体育教育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57.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6.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93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