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老师学术论文(2)
国家级老师学术论文篇二
孩子“状告”老师
摘 要: 教育无处不在。在孩子“状告”老师的生活案例中,老师敏锐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师幼积极互动,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促进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小小生活案例,教师用心教育:关注生活细节和把握教育契机,注重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小小生活案例,教师提升理念:用心倾听是教师发现教育契机的前提,融于生活是培养幼儿社会行为的关键,积极互动是师幼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小生活案例,处处渗透着新纲要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了小案例大价值的案例价值。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活案例 教育契机
实录一:
2011年5月5日,我在星星班(大班)组织半日活动。淅澜对我说:“高老师,告诉你,朱老师说话不算数。”我问:“怎么啦?”淅澜说:“前天她说过放学来给我们发贴花的,结果没有发。”其他孩子也跟着告状:“就是呀,朱老师也说过要奖励我的,可就是没有做到。”“高老师,俞老师有时候也说话不算数的,有一次她在我们自选游戏时带我们去体检了。”……我笑着说:“这样呀,是不是老师有什么原因呢?”孩子们有的摇摇头:“不知道。”有的耸耸肩:“可能吧。”……我答应孩子们问问情况。
分析一:
星星班是个宽松、民主的班集体,孩子们与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来向我“状告”老师,这是一种让我发笑,但又合乎情理的行为,我应该对孩子们的“状”作出回应。放学后,我和班级的两位老师说起此事,两位老师也反映多次听到类似的告状,我们在发笑之余互通了孩子们的“状因”,分析了他们的想法。第一,大班孩子独立性、自我意识较强,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第二,既然是孩子们的“状告”,我们就要给孩子们一个“答复”;第三,最近孩子们总是喜欢“告状”,对一些事情斤斤计较,需要进行引导、教育;第四,尽量在以后的活动中少被孩子捉“辫子”。
实录二:
5月12日,晨锻后的“开心一课”,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谈话。“孩子们,你们上次跟我说朱老师说话不算数,现在她算数了吗?”“算数了。”“她已经给我补发了。”“那朱老师为什么放学前没有及时赶过去给你们发贴花呢?”“朱老师开会去了。”“后来朱老师又听课去了。”我告诉孩子们朱老师负责幼儿园食堂工作,要参加市里的食堂工作会议,第二天又正好参加幼儿园教师研究学习活动,所以连着两天离园活动都来不及赶过来。孩子们听了以后纷纷表达意见:“老师经常要学习的。”“老师工作很辛苦的。”“朱老师一直还是说话算数的。”“我原谅朱老师了。”……接着,我引出了换游戏的问题:“今天,我们幼儿园老师又有个研究活动,专门研究怎样让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玩得更加快乐。可是有一个问题,你们得帮我想个办法。”“什么问题,我来帮你。”看着孩子们真诚、可爱的表情,我说:“因为是小、中、大班同时进行的游戏研究,所以今天早上必须统一开放区域游戏,可今天我们是角色游戏,怎么办?”一些孩子说:“没有关系,我们就玩区域游戏。”“我喜欢玩区域游戏。”也有少数喜欢区域游戏的孩子说:“怎么又要玩区域游戏呀,今天星期四本来是玩角色游戏的。”“可是我还是想玩角色游戏呀。”……听到孩子们的不同意见,我说:“那我们的区域游戏是要参加研究的,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游戏,你们觉得怎样调整比较合理呢?”有的孩子说:“好吧,我就放弃一次,玩区域游戏。”有的孩子说:“那我们换吧,明天玩角色游戏。”这时立刻有孩子纠正:“明天本来就是角色游戏。”有的孩子说:“那可不可以换到下午玩呢?”少数几个孩子立刻应和这个办法。我说:“可是下午的活动是俞老师组织的呀,而且俞老师一定早就安排了有趣的游戏。”这时候,孩子们把无奈和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今天我们就为了老师的研究活动放弃一下,玩区域游戏,下周如果你们想多玩一次角色游戏,我就和朱老师、俞老师商量一下,补换一次角色游戏,好吗?”这时,满意的表情流露于一张张小脸上。最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要我们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者要我们放弃一点我们本来喜欢做的事情,你觉得应该怎样面对?”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意见多样:“我会放弃的。”“我会想想老师是为了我们,就可以放弃的。”“我会原谅老师的。”“我们可以想个办法调换的。”“我想新换的游戏一定也很好玩的。”……听着孩子们的想法,我用赞赏的语气说:“看来,我们星星班的孩子又多懂了一个道理。是呀,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一些小事情,我们心里也会不开心。不如开心地做其他事情,同样也可以学到本领、得到快乐!”当天,孩子们都开心地参与了区域游戏……
分析二:
自选游戏正逢全园性区域游戏观摩,要把原来的角色游戏改为区域游戏。我在担心孩子们的想法之余,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答复”与教育。在与孩子们的互动谈话中,孩子们能从老师的“状”中了解到老师工作的辛苦,同时也学着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懂得放弃一点也能解决问题、找到快乐。
反思:
《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大班孩子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共处生活是培养亲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源泉。星星班在老师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一个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班集体。孩子们对老师的“说话不算数”敢说、敢向我这个园长“告状”也正说明了这点。在整个事例中,我有两点深切体会。第一,关注生活细节和把握教育契机。所谓教育无处不在,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方面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教育机会,帮助孩子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长。第二,注重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如果只是随意地解释或者简单地说教,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失去对老师的信赖,失去对“问题”的关注,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亲社会性行为。相反,老师及时针对问题,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理解一些亲社会性行为,并在生活中尝试一些亲社会性行为,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更有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关注生活细节,更要把握教育契机;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社会认知,更要培养社会行为。
提升:
1.用心倾听是教师发现教育契机的前提
《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教师是否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是能否发现教育契机,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前提。只要“沉下去”教育,走进孩子的世界,就能敏锐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教育。因此,教师要真正“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孩子的眼睛看待问题,以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真正做孩子的朋友,真正体现老师是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融于生活是培养幼儿社会行为的关键
《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孩子在园的生活是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源泉和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立足孩子生活,在孩子的具体生活中,发现问题,循循善诱,培养孩子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教师要注重孩子的生活实践,将社会性培养融于生活,促使孩子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
3.积极互动是师幼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要细心关注孩子的需要,在敏感发现问题以后,应该充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分析问题,主动寻求问题策略。通过师幼积极互动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内化规则,促使社会行为的养成。同时在师幼积极互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蹲下和孩子说话!”这不但是一个教育动作,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看了“国家级老师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2.教师个人学术论文
3.教师学术论文
国家级老师学术论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