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有关经济思想政治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思想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有关经济思想政治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有关经济思想政治论文篇一

  孟子经济思想初探

  摘要: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经济思想;井田制;轻赋税;社会分工

  一、孟子的经济思想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先后灭亡了,剩下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一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法,废除了旧的世袭禄位制度,把禄位和宅田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士,把国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通过变法,各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显著。但各诸侯国的国王为了争霸列国,大力扩军备战,征募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加大税收比例,阻碍并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孟子就是在这一社会、经济、政治极其复杂的时期,在和各诸侯国的国君讨论国家的治理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经济思想。

  二、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井田制的追述

  孟子在叙述井田土地制度时,提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八家先共同负责公田,然后在其私田中“ 五亩之宅” 的周围“树之以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那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如此,则“养生送死无憾”,即所谓“王道之始也”。 [2]另外,孟子认为施行井田土地制度是实现仁政的前提。孟子深深体会到了勘查、整顿、划分田地地界对于施行井田土地制度的重要性, 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正经界”是给民分授耕地,给官吏制定俸禄的前提主张把耕地分授给直接劳动者,进而使直接劳动的“民”占有、使用恒定的土地生产资料。在这里,尽管孟子并没有明确说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但主张把百亩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则是十分明确的。在这种土地制度的模式中,农民的生产劳动,可以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农民在百亩公田上的生产劳动由于法定的力量将成为一个不变量,而他们在由自己支配的百亩私田上的劳动,却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可变量,这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二)民有恒产

  《孟公・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里“恒产”即永久的不变之财产,也就是私人所有归私人固定支配的财产。在孟子看来,私有财产权利的确立非常重要,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使他们保持社会秩序和维持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孟子所谓“恒产”,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的农户生活所需要的耕地,住宅以及其它农副业生产资料。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恒产不一定是井田制,实行井田制更符合孟子的心愿,孟子还设计了一个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即“井田”方案。关于这个方案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把耕地划为井字形方块,每井九百亩,每块百亩。中间的百亩为“公亩”,周围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第二,八家农户提供无偿劳动,“同养公田”,“公事皆,然后敢治私事”。第三,“死徙无出乡”,各农户永远被束缚在土地上。第四,农户按井编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第五,井田方案只适用于“野”,即远离城市的农村,至于“国中”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井田,而由原来的土地所有者自行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税。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有些农民丧失了土地,孟子主张给农民以恒产。他的理想是要农民稳定地保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在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占有的不均已无法挽回,孟子的恒产,井田思想动机虽好,因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只能是一种理想,根本不会被齐梁等国所采纳。

  (三)减轻征税

  战国时期,各大国从事兼并战争,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子在追叙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时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4]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是否为十分之一,目前我们还无法证实,但孟子的叙述,无疑是对当时赋税制度的鞭笞,主张减轻赋税才是孟子的本意。另外,孟子还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5]“缓”,历代注释未说清楚。杨伯峻先生意译为“暂时不用”。原文之“用”、“缓”对举,按照中国“互文见义”的语言习惯,“缓”字应是“免”字的假借字,即“用其一,免其二”,即征收此种税时免去其他两种税。

  与此同时,孟子不仅要统治者减轻农业税收,而且还主张去“关市之征”。他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6]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与商人储藏货物的场地而不征税,如果商品滞销,国家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这个主张除了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之外,也减轻了对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征税,维护了他们的利益。

  (四)社会分工

  孟子承认社会分工并赞扬社会分工。社会发生分工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再发展的条件。当时就已出现了兵器业、冶炼业、制陶业、装饰业等等行业。作为社会的成员,不论当时、现在或将来,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身兼有百种技艺。就当时来说,人们耕而食、织而衣一身两艺或有可能,但再要求他们铸锅而炊、制陶而器,那就无论如何也办不到了。孟子还进一步观察到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应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自然调节。在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经常遭到非议的内容,这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问题。孟子说“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历来被一些人斥之为反动,认为孟子是在为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制造理论根据。但从我国历史上看,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自夏启时起,到孟子时已经存在了近两千年。这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奴隶制生产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有了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就使人类摆脱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可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杠杆。   (五)价格与垄断

  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品质,不同商品的不同品质是形成多种物品价格的基础。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看来内在于商品的这个“情”(品质),而为更具体的加以说明,不外乎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仍不免要陷入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问题上,他还认识到不适宜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如果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之哉,即便是生产,那也只会是“相率而为伪”。孟子虽然还不懂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但他也知道商品品质不齐是内在的原因,同种商品不能同价,因为有品质的不同,若好坏一个价,就会促使人们去作伪,哪还有谁去愿意生产好的产品呢?总的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积极部分多于消极部分,不幸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由于后代儒家日益趋于保守和反动,因此他的经济思想不健康的部分逐渐超过健康部分而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恒产论中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便成了后代士大夫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借口。

  三、孟子经济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一)评价

  从当时来看,孟子的这些思想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虽然孟子实际上是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他们能“保民而王”,但由于他们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本性,却使他们不可能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多数主张。只不过他们往往无法驳倒孟子“以先王前贤为证,以现世实情为据”的种种论辩和规劝,并不得不暂时地或少量地采纳了一些孟子的主张。这个事实,也在社会上提高了孟子的威望。然而,孟子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毕竟是难以实现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任何历史阶段都没有形成单一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小农经济与土地兼并的对立,只是封建经济内部的矛盾。小农经济说到底,乃是封建地主经济的基础,它使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它受其支配而又为其服务。因此,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可以设想,即使普遍推行了井田制,广大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强大的封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压榨下,加上天灾人祸,不用多久,土地所有权就势必发生新的转移。而小农经济本身,也会因为必然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逐渐形成两极分化。

  (二)现实意义

  孟子的经济思想对现实社会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政策,极大调动了新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勤劳致富,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正健步奔向小康。在举国上下大力实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今天,充分挖掘孟子“恒产恒心”思想的有益成分,仍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世奇.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

  [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3.

  [4]赵婧.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三卷)[D].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7.

  [5]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0.

  [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D].江苏:江 苏人民出版社,1989.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8.

  有关经济思想政治论文篇二

  列宁经济思想浅析

  【摘 要】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世界意义在于打破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俄国能够用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从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提出,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再到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列宁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推动着俄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探索着现代化水平远落后西欧国家的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而这些初步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和经验,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着可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过渡;商品经济

  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的实践,根据俄国的状况,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经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列宁有一系列的论述,然而他的精华何在呢?列宁自己认为在于新经济政策,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从各个层面来深刻把握这一政策。

  1 贯穿于新经济政策始终的主线――生产力标准

  列宁经济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短短几年的艰苦探索中,之所以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到符合俄国实际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道路,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了大力促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观点。众所周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迅速实行国有化,1918年春天开始准备进行经济建设,但时隔不久,就爆发了连续三年(191-1920)的国内战争,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在战争期间采取了激进的国家垄断制,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对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国有化政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基本上取消了商品、货币和市场。这种政策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全国性的严重饥荒,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工人的抗议,面对这种形式,列宁不受教条主义的束缚,也不拘泥于自己先前的结论,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苏俄的实际出发。他多次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他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生产力。”他还指出“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①由此可以看出,列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经济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2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在对余粮收集制的弊端有了深刻地认识以后,根据国情于1921年3月开始实行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自由贸易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旗帜,它与社会主义是无缘的,所以在这一方面,列宁关于自由贸易和周转自由的理论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创新。其根本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货币经济关系、市场和商业联系在一起,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基础。而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了保障,从而改善了经营状况,提高了生产力。在经历了几番曲折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反思这一政策,不难发现它的伟大的历史意义。两相比较,建国初期的中国和俄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国情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幸的是中国和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曾忽视了落后的农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加快农业集体化,在全部国民经济中都建立起了单一的公有制。“大锅饭”、“平均主义”极大的窒息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幸运的,那就是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新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本着列宁所坚持的协调工农利益的原则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我们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定能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

  3 以市场、商业为基础发展社会经济

  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列宁经济思想的突破。在如何调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他重视“上有集中,下而自由贸易”,国家调节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实现国家计划”。列宁的这些论述和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似是很简单而单薄,但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世界来说来说确是一大突破,今天的简单正是源于当时的突破。因此在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全面改革时候,我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列宁认为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而应当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为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允许和鼓励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适当发展。列宁指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②在一个农业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公有经济和多种非公有经济成分的相互关系,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探索的重要问题,新经济政策中的新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的合理配置,并通过合作制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公有制过渡。他创造性的提出,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还不得不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他认为,只要国家掌握着基本的商品生产、运送、批发手段和对外贸易,利用合作社和代销商零售,就可以把资本主义成份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上来,在这一点上列宁曾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③列宁还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有多种形式,除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外,还包括国外资本的租让制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私人租赁的国营企业等。联系列宁的这些观点,再学习邓小平同志当年关于“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论述,就会进一步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此外,列宁还提到了有关股份公司的论述,他指出“在股份公司里,不同民族的资本家坐在一起,不分彼此”④ “至于商业,我还想着重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我们已经建立这种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⑤列宁的这些论点对我们今天探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列宁还十分重视商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苏维埃俄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列宁逐步认识到了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从而彻底抛弃了原先试图在过渡时期就尽快消灭商品买卖的思想。可以说,列宁是十分重视商业的作用的。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商业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重视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闭关锁国,而必(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33页)须同世界经济发生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在列宁看来,生产社会化程度愈高,愈要求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与技术合作。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是闭关锁国还是对外开放,我想实践结果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正是对列宁思想的一脉相承。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他也很注重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同经济改革的配套。比如,他论述了如何进行国家机构改革、法制建设、党的建设、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等问题。我们理解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理论,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认识生产力、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原理,以便在今后的改革中,尽可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以经济为主体的完整的运行系统。这样才有可能防止顾此失彼的片面性,促进社会经济各个层次形成合力,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中文版[M].42卷,184.

  [2]《列宁全集》中文.2版[M].43卷,278.

  [3]《列宁全集》.3版[M].4卷.670.

  [4]《列宁全集》[M].24卷,139.

  [5]《列宁全集》[M].43卷,284.

  看了有关经济思想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经济政治论文1500字

2.关于思想政治论文

3.关于经济的政治论文1000字

4.关于经济诚信政治论文

5.思想政治方面论文

217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