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2017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的经济也收到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篇一:《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动态与展望》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临空经济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展等进行综述和简评,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临空经济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临空经济 机场 城市 发展

  临空经济研究理论综述

  (一)临空经济的内涵

  临空经济也叫空港经济,是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体系。关于临空经济的内涵,国内外均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大体都指围绕机场建立经济区,发展相关优势产业,从而成为地区增长极的新经济模式。

  国外由于经济的优先发展,发达程度较高,在临空经济出现的早期,就纷纷为这种现象命名,如“航空城”、“机场城”、“航空商务聚落”或“机场聚落”等。而学术界普遍接受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John D. Kasarda于1992年首次提出的“空港都市区”这一概念。

  在国内,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如经济角度、产业角度、区域角度、机场角度等对临空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的概念、形成条件、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进行了探索和界定,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发展临空经济的观点和建议。从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空港城”与“临空经济区”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相比其它提法,“临空经济区”的概念能更准确、恰当地反映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即临空经济区是指大型空港(机场)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以及生产、流通、贸易、休闲等活动向机场周边地区不断集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自我积累强化发展起来的多功能经济区域。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临空经济区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围6-20公里范围内,或沿空港交通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

  (二)临空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虽没有关于临空经济的特定理论研究,但是却早有因区位条件不同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发展理论,包括输出理论、资源秉赋决定论、区位发展延迟假说、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区域创新扩散理论、空间成长阶段理论等。而国内也开始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有关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及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输出基础理论应用。主要为运用其“区域外生产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一主导思想,研究拥有机场这个特殊资源禀赋的空港城市在扩大区域外部需求、与更多区域进行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上的优势条件等。

  增长极理论应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增长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上,该理论在世界各国区域发展中曾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在临空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以机场为中心和“增长极”,分析机场周边经济及其对区域经济方面的相互影响。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应用。主要以其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临空经济区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机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需要所依托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的支持。

  点轴开发理论应用。根据点轴开发理论,临空经济区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带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轴。

  (三)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对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临空经济区研究中,特别对其各自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空间结构现象多为双核(多核)型空间结构现象,简称双核结构模式。双核型空间结构由空港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并将其归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空港在市区之内;空港在市区之外;空港区一部分在市区之内,另一部分在市区之外,即混合式。从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双核型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中一种比较有效的空间结构形式。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虽多建立在双核结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但因其各自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在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不相同。现阶段,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主要采用五种模式:航空城的发展模式;机场自由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商务区发展模式;机场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而构建临空经济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类。就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路径来看,构建临空工业园区是采用最多和最直接的临空经济发展方式。

  临空经济研究动态

  (一)国外临空经济研究前沿

  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一般都是以机场与城市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两大方面,主要采用模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业研究人员从经济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以机场与城市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机场及临近地区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的评价,包括:“第五波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继海港、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这四波依次兴替之后,世界最新交通枢纽暨经济重镇的崛起,已主要依托于空运和航空港枢纽;机场服务业及其相关功能设施的发展对机场功能和机场业发展趋势的影响;机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机场对当地就业率、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和政策的影响;“空港商业城”概念的提出,“空港商业城”指的是以机场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仓储区、办公区、购物中心、会议中心乃至住宅区和高尔夫球场等设施的综合性区域;临空产业发展研究,临空产业既包括临空物流、临空工业,也包括临空商业、临空农业等。

  另一类是机场研究咨询报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机场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欧洲的机场对它们附近的地区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并将机场的总体经济影响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机场的运营;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主要是从产品、服务及供应链中产生;诱导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主要是由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员工花费他们的收入而产生的某些经济范围;催化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机场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如提高了商业生产率和吸引经济活动,比如对内投资和旅游。

  其他一些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主要是以一个或几个特定机场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如美国蒙特里机场联合会建立了机场经济影响研究模型,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三个方面,对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地区六个机场对区域经济重要性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大型现代化机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二)国内临空经济研究热点

  纵观国内有关临空经济方面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宏观尺度的新经济形态研究;中观尺度的临空经济研究,主要是航空城(空港城)规划建设的研究;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或园区内部的研究。

  临空经济的宏观尺度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包括: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条件;临空经济区的演化规律;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结构;发展临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等。

  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主要从规划建设航空城角度出发,在对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实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进一步研究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中各种功能设施的开发特征和地域特征,归纳机场地区综合开发的概念内容,提出航空城概念的理论和事实依据,阐述建设航空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临空经济微观尺度的研究。临空经济的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内部或产业园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枢机场和空港物流园区的研究上。这类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以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集中于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划、产业选择、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现有研究大多从案例分析和规划建设角度等方面阐述、归纳和总结临空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规律,这为认识临空经济现象、探究其运行与发展机制、解释临空经济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与经验。但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基本概念、特征等初级理论研究阶段,缺少多学科交叉视角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缺少定量研究。例如,旅游产业在临空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具体针对这类临空产业的定量研究较为少见。

  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在该领域内面临许多前沿性问题需要研究并予以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其理论研究,以引导临空经济的实践,未来一段时期以下方面问题可能会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更多的关注。

  一是临空经济相关影响的量化研究。临空经济的量化研究可以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贡献”,而要量度临空经济对某一区域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力,需要大量的、详细的和统一口径的基础统计数据,以及相对标准和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将现有临空经济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高级阶段。

  二是临空经济区主导产业的确立与培育研究。在临空经济区形成临空产业集群,必然有某一类产业是集群中起牵引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这类产业具有高度的临空指向性,在临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是临空经济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但在不同机场、不同地区的临空主导产业可能会有所差别,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区位特点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才能确定。

  三是临空经济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和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通常会设立临空经济区的管理机构,通过政府的规划性干预来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但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形式,还必须结合市场导向和需求,采用某种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减小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培育其自生能力。

  四是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以机场为核心带动整个临空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从临空经济的形成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各个阶段,如何分阶段处理好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培育和改善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人文因素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John D. kasarda. Time-Based Competition &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 [J].RealEstate Issues. 1998/1999, Winter Issue, Vol.23(4)

  2.肖李春.临空经济区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XX.

  3.孙延海.国外临空产业发展新趋势[J].港口经济,20XX(6)

  4.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 January 2004[C]. 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2004

  5.William B. Beyers, Stephen J. Hyde. King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R]. Economic Impact Study,2003

  6.Ella Kavanagh, Eoin O’Leary and Edward Shinnick. The Role of Cork Airport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irport Privatisation[R]. Turku, Finland. EUNIP Annual Conference,2002

  2017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篇二:《国内外会展经济理论现状与展望》

  [摘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引起广泛的注意。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通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企业管理,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XX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XX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XX年特别是随着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XX)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XX)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此项研究为构建会展旅游价值链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XX)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XX);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XX);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XX);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XX)。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XX)。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

  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 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XX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XX)的论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 Kuen.Anderw(20XX)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比较经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企业管理,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会展经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会展经济研究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其一、会展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几十年,全球竞争态势明显加剧,很少有产业停留在不受竞争侵入的平稳状态。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协议的履行,参与国际竞争程度将不断加深,各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会展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水平的国际会展大量涌入国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国内会展业的竞争力成为当下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当然,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也至逐步深入。在传统的会展竞争力研究中,要么是会展跟城市竞争力研究结合在一起探讨,要么是把会展与旅游行业竞争力联系起来,这些都不是以会展作为中心。而当下学者更多是关注会展竞争力本身的研究,比如,建立会展竞争力指标体系或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会展竞争力状态。其二、城市与会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会展业素有“城市面包器”之称,意在其给城市其他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对于城市会展研究更多停留在会展与城市的关系或会展给城市带来哪些效益上。随着会展业在我国日益成熟,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对会展业给城市创造效应的具体分析上。因此,当前会展业与城市中其他行业的关联度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通过研究此关联度可有效地找出该城市会展欠缺之处。其三,会展秩序与规范越来越受到关注。克劳德・塞尔旺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主办国与参展国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收集与分析了1958至1993年间举办的历届世博会有关数据,并判断各届世博会的影响及作用。最后,会展研究未来走向。在西方国家,一些大型的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机构也会依据会展第一线的精确反应来决定相关的融资力度。可以说,会展活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理念。但在我国,会展仍是一个新兴行业,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理念、人才,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面临着的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会展经济研究的未来进展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上述文献介绍的几个方面,其研究视角将越来越开放。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2017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279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