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2017现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7现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2017现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接触的成就,在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中国经济形势论文,欢迎阅读。

  2017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提要] 2011年,欧美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纷纷调低了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经济预期,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陷入停滞状态。总体来看,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要比预期还要恶劣,势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复苏停滞;欧债危机;不利影响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复苏陷入停滞,但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十分“脆弱”: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失业率显著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呈现普遍回落态势。全球金融状况恶化,增长前景黯淡,下行风险加剧。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将增长3.25%,与2011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相比,下调了0.75个百分点。但只要美国经济不受到较大冲击,就不太可能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

  (二)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反复。近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持续下降以及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回升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活力有所恢复,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在逐渐减小。然而,这没有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虽然短期因素能使就业状况短暂改善,却不能使美国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窘境。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技术创新处于低谷,且难以在短期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将在2012年以至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低速增长。

  (三)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并开始蔓延,欧元区经济二次衰退已成定局。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大。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核心国家蔓延,2012年的欧洲金融币场不稳定情况将加剧,信贷条件也将变得更加严苛,整个欧元区信用评级都将面临被下调的风险,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所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均将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二次衰退已不可避免。

  (四)日本经济增长将有所反弹,但低于预期。2012年日本经济将在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下结束衰退,实现反弹,但力度低于预期。一方面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导致日本外需疲软;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以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失灵,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五)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在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需下降以及前期宏观经济政策连续紧缩的双重影响下,2012年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呈现普遍回落的态势,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

  (六)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2011年初,由于全球需求疲软,商品价格普遍下降。但石油价格依然保持坚挺,这主要是由供给情况所致。2011年下半年,随需求减弱,商品价格趋稳或下降,全球消费者价格膨胀得到缓解。在先进经济体,由于经济十分疲软,通胀预期得到良好控制。进入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各国央行政策目标将更多向保增长方向倾斜,在财政政策施展空间已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这些措施无疑将使全球流动性存在进一步泛滥的可能,且一旦美国经济在2012年出现反复,美联储将启动QE3,全球大宗商品无疑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本已出现缓解迹象的全球通胀水平将再次上升。

  (七)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风云急速变化中出现大起大落,市场心态也随之变化,反复无常,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造成了比预期更加悲观的恐慌状态。然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动,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制度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市场稳定的核心因素也没有发生变化。2012年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2011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将继续影响2012年金融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将会面临新挑战、新危机。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的存量将会演变和激化,甚至可能转变为新型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发展重点,呈现出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的国际合作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可能实现的弹性人民币汇率机制,将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出现新变化。加强了金融监管,从重视虚拟经济向重视实体经济转变,从重视传统产业向重视新兴产业转变,将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国际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复苏停滞,下行风险加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的同时,也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疲弱,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二是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有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散的趋势;三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仍然剧烈,欧元风险加剧,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涨跌诡异,石油价格高涨,投机风险兴风作浪,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回流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可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的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这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企业成本上升,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如果高油价持续较长,煤油比价变化将引发替代需求,油价上涨形成对煤价的正面拉动,导致电力成本的上涨,从而引发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五是国际资本有回流和向新兴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近期,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变化,有从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迹象,随着发达经济体不断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复苏步伐,外资回流现象将更加明显;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引资的竞争力提高,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导致我国利用外资高增长的难度加大。另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2017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二:《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些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突出成就,在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然而,在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经济运行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的同时,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中提到的消费、投资、出口为切入点,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探究,从而提出如何在逆境中求发展、在平稳中求突破的合理化建议,期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经济形势;消费;产能过剩;出口;创新型经济

  从当前我国总体的经济形势看来,经济在平稳中发展是大的趋势。然而,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应当对显露出的一些问题加以重视,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运行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一、目前总体良好的经济形势

  1.稳定良好的总体经济形势的具体表现

  (1)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每年8%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经连续保持了多年,经济运行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上升期。这种缓慢回落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经济波动由之前的大幅波动发展到现在波动幅度越来越小,经济发展由过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稳中求质量,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2)CPI指数总体处于可控状态

  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CPI指数,虽然每年都呈增长趋势,但涨幅基本趋于收敛,总体看,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情况还不是太突出,仍处于可控的良性范围之内。此外我们应当了解,适当的通货膨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只要增幅趋稳,与居民收入保持适当的比例,那么短时期内居民不必过于忧虑入不敷出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问题的。

  2.我国目前总体经济形势良好的原因

  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冲下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但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反而仍能保持一定的速度稳定增长,这除了市场经济自身强大的调节作用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各地个政府都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部署进行了发展结构和方式上的转变,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迈进,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总体趋于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探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观点中提到GDP=消费+投资+净出口,而这其中的三驾马车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消费疲弱

  (1)表现

  大量的投资和出口贸易的繁荣,这是我国过去多年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的两大原因,国内的消费能力不足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现今更是成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央行发布一组统计数据报告,上半年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储蓄金额表明居民并不是手中没有资金,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存款金额原来越大,但消费能力却日渐疲软的深层原因。

  (2)原因

  人们愿意将手中的资金用于储存却不善于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居民更多的考虑到日后的生活,存钱可以有利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收的作用,而消费则是一种花费,获得了暂时的享受却顾及不到将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选择存钱更有保障。

  ②贫富差距仍然很大。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10%的人拥有了75%的存款,即剩下90%的人只拥有25%的存款,绝大部分的储蓄只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日本某调查机构以日资企业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去年日资企业人均工资为6734美元,这样的年收入水平已经高于国内很多其它企业,每年出去额外的花销,每年2万元的收益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了,而大部分人都表示不会轻易动用这笔资金而是进行存储。相对于工薪阶层这种存钱保障日后生活的目的,高收入人群将储蓄当作一种投资,是真正将眼下闲置的钱进行规整的一种行为,所以说,如何均衡居民收入也是刺激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

  ③市场开发的不足。熊彼得认为市场中的产品缺乏创新,往往消费者追求的是物美价廉而又功能奇特的新型产品,而这刚好是目前市场中缺乏的。过去往往采用政府补贴或是增加货币量的方式,意图鼓励居民进行消费,可这种形式只有短时间的功效,长期以来并没有对扩大消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产能过剩

  (1)表现

  政府积极拉动投资从根本上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扩大生产。可是不顾市场需要,一味进行投资造成许多投资项目缺乏市场容纳度,就开始出现反弹,“产能过剩”问题便随之出现。

  (2)原因

  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首先就是资本的利用率低,政府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投资主体,可投资率和投资质量却不是很高,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几年前的接近90%下降了好几十个百分点。其次,一味靠政府对国有企业搞投资,民间投资力量无法很好的融合进来,而政府又并不真正了解市场需要,结果就是造成市场某一领域的饱和,长此以往陷入死循环。

  3.出口困难

  (1)表现

  尽管从5年前开始,中央已经出台了如连续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等政策,但还是未能改变我国开始出现出口负增长的趋势,在改变不了国际大环境的形势下,我们只能从自身寻求突破。

  (2)原因

  首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危机对各国度产生了影响,造成出口萎缩,其次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策略,这都是目前出口困难的客观原因。从自身来讲,以往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和以制造业和加工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缺乏价值和竞争力,创新型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很少,我国当前已然不具备出口优势。

  三、关于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1.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要刺激消费,首先必须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居民晚年生活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消除消费者们的疑虑,让人们勇于将积蓄取出进行消费而没有后顾之忧。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降低基尼系数,让更多人惠及改革成果。同时要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工作,切实了解市场需要和消费者的意愿,有针对性的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

  2.减少税收,以市场为主体

  据统计数据显示A股2469家上市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19544亿元,而当期实际缴税金额却高达22233亿元, 以“通辽化工”为例,全年利润只有0.2亿元,而税费净支出竟然高达21.28亿元,高居负税之首,因此,政府要做的是减少税收,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真正需要的领域并且用资金进行高科技研发。同时要给企业家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新决定市场的需要,适当放权并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做方向性的指引,以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创新型经济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主攻战略性新型创新产业。而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犷型的,不注重脑力开发,而今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和高科技带动企业。应当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研事业的资金投入,发展创新型产业,逐步掌握行业的话语权,使我国的企业由最初的追逐者变为行业的领导者,使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渐输出,以创新求突破、求发展,改善目前出口业的不利状况。

  四、结语

  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其它领域发展的根本。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目前看来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处于良好的平稳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应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高度重视,防微杜渐,在保持发展趋势平稳的基础上以创新求突破,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胡少维: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与建议[J].中国财政,2009(08).

  [2]李 伟: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J].党政干部参考,2012(08).

  [3]胡海峰: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若干分析[J].经济工业生产财政,2008(02)[4]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J].改革,2009(05).

  [5]孙慧中: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分析与企业发展之路[J].现代财经,2009(12).

  [6]陈东琪: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若干问题的认识[J].经济纵横,2008(06).

  2017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三:《浅谈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中国经济2012年增长7.8%,为13年来最慢增速,继2012年末季度经济增长回升至7.9%以后,2013年首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再度放缓至7.7%。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处于下行通道,中速增长成为新的稳态。新一届政府想要实施更深层次的经济改革,而不是采取短期刺激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 经济趋势 经济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2012年增长7.8%,为13年来最慢增速,继2012年末季度经济增长回升至7.9%以后,2013年首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再度放缓至7.7%。很多人不禁提出一个问题:持续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时代是否已经结束?中国经济究竟如何发展?

  一、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整体令人失望,GDP同比实际增速由四季度的7.9%降至7.7%,而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下滑更加明显(从2.0%降至1.6%)。

  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消费增速的放缓。一季度零售消费的增速为12.4%,比2012年12月份降了将近三个百分点。经过我们季节调整后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零售消费季度环比增速仅为2.9%,而2012年12月这一增速为15.9%。零售消费的下滑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新领导人推行的控制三公消费的举措得以强力推行,导致公款消费出现明显下降。这从规模以上餐饮行业的消费出现罕见的同比下降可见一斑。其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由2012年的9.6%降至一季度的6.7%。这可能与2012年企业盈利整体疲软,导致春节前奖金分配不如以往有关。此外,2013年的通胀水平低于去年同期,也是导致零售消费增速下滑的一个原因。

  第二,在制造业一些行业(如钢铁、水泥、造船、光伏),产能过剩仍然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2012年经历了一轮去库存之后,库存重建仅仅经过了几个月又重新回到了高水平。 库存周期变短、而产能过剩现象一直持续是本轮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拖累了整个制造业的复苏步伐。 即使在表现较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一季度住房销售出现量价齐升,但是由于楼市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新屋开工面积和房地产投资在3月份都有所下降(同比下降2.7%)。

  多数经济学家、甚至许多中国高官都相信,中国那种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不再能够持续,中国政府已出台无数计划,以求转向在更大程度上由消费拉动的服务型经济。

  但这种转型预计将是一项耗时多年的任务。就短期而言,人们的担心是,随着工业产能过剩和外需疲弱继续抑制经济活动,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大幅放缓。

  汇丰(HSBC)发布的初步调查显示,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将从4月份的50.4跌至7个月来的最低点49.6。下滑态势比预期糟糕,PMI降至50以下表明,中国工业活动开始收缩。

  “下半年的唯一亮点很可能是政府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政府投资,”中信建投(China Securitie)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黄文涛表示。“如果(此类投资)不能到位,那么中国经济将继续下滑。”

  一季度及4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形势相当复杂。经济重归减速,流动性水平偏高,房地产调控压力增大,产能过剩没有改观。这些因素纠缠在一起,构成了当前中国政府与市场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回复到以往的高增长状态,人口及入世红利的减退将削弱经济增长的基础。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处于下行通道,中速增长成为新的稳态。最近这两年,中国政府主动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由8%调降至7.5%,近期更传2014年将进一步下调至7%。这种下调的趋势(及预期)表明,中央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高增长的不可持续。

  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在2013年甚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和投资意愿低迷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经济本轮难以看到强劲复苏的结构性难题。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放缓,甚至是剧烈放缓。问题是放缓的过程将是平稳的还是剧烈的。

  有研究提、指出,中国将从2000-2010年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2018-2022年6.5%的年均增长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设施投资潜力“明显收缩”,过去十年,基础设施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从30%下降到20%。第二,资产回报率下降,产能大量过剩。2011年,“增量资本产出率”(衡量一定投资水平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降低。第三,劳动力供应增长显著放缓。第四,城市化仍在扩大,但速度有所下降。最后,地方政府财政和房地产风险增加。

  增长放缓即将到来的观点非常可信。但我们可以持一种更加乐观的观点。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与1966年的日本和1988年的韩国相等。这两个国家后来分别出现了7—9年的超速增长。与美国相比(追赶潜力的另外一种衡量),中国与1950年的日本和1982年的韩国水平相当。这就表明中国还有更多的增长潜力。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略多一点,似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这种乐观的观点也有反面论据。中国的数量级甚至高于日本。其机会,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的机会,必定相对较少。此外,正如中国前总理温家宝经常说的,中国的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在诸多层面上都是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对投资的依赖,投资不仅是额外产能的来源,也是需求的来源。不断增加投资率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投资回报最终取决于消费增加。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悲观得多的观点。日本的例子表明,实现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体向低投资、低增长的经济体的成功转型是非常困难的。可以列举至少三点风险。   首先,如果预期增长率从10%以上下降到(比如说)6%,必要的生产资本投资率就会大幅下降:若增量资本产出率恒定,生产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从50%下降到30%。如果下降过程非常快,单是这种下降就会引发萧条。

  第二,由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和其他投资的依赖,信贷出现大幅增长,而这些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在下降。部分出于这个原因,增长的下降可能意味着不良贷款的增加,尤其是那些押注过去的增速会持续的投资。金融体系可能变得极为脆弱,尤其是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领域。

  第三,鉴于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要想维持设想中的消费相对于投资的持续增长,需要相应地将收入从企业转移到家庭,包括国有企业。这是可能发生的:日益扩大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利率的上涨趋势可能会顺利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即便如此,仍存在一个显著的风险——随之而来的利润下降可能会加速投资的崩溃。

  毫无疑问,政府的计划是顺利地转型为更加平衡、增长放慢的经济。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中国政府掌握着所需的所有要素。此外,中国经济依然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在不引起投资崩塌和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增速放缓,比任何一般均衡模型所显示的都要棘手得多。

  长期表现优越的经济体没能把握好不可避免地放缓,这样的例子不难列举,比如日本。中国可以避免这种命运,部分原因是它依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也很大。任何意外也不可能一下子让中国的增长停止,但未来十年注定要比过去十年更加艰辛。

  三、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季度数据公布后,市场一片哀鸿,中国政府却显得颇为“淡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称,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而在数据公布的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结合前后两番表态看,中国政府可以接受一季度7.7%的GDP增长,经济政策更偏重于中长期的经济转型,更强调质量和效益。

  在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要实现2013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这些表态,虽针对“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而发,但也可看出,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将更加偏重于中长期发展,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还不足以改变这样的政策取向。

  目前来看,7.5%可能是中国政府心里的那道“坎”,这也是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季度GDP增长虽令市场失望,但仍高于中国政府既定的目标,这可能是当前决策层表现“淡定”的原因。可以预期,只要经济增长不跌破7.5%,政策面上可能不会有大的举动。即使在市场看来,这种“无为而治”可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可能于2013年10月或11月召开的中共18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新任主席习近平将利用这次会议来充实其政策日程。习近平与李克强清楚地表明,他们想要实施更深层次的经济改革,而不是采取短期刺激措施。最近一两年,改革重点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放松价格管制

  2012年底的一则消息,又燃起了市场对资源价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出台电煤价格并轨政策,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施电煤价格并轨为核心,逐步形成合理的电煤运行和调节机制,实现煤炭、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据说系列政策还将陆续推出。目前来看,尽管改革已经“破冰”,但任务仍然艰巨,还需要实施通盘设计的系统性配套改革。2013年,政府有可能率先在石油价格调控和煤电价格联动等方面放松价格管制,逐渐理顺资源的价值体系。

  (二)继续推动税收改革

  在过去一年中,政府在营改增、房产税等方面实行了试点,2013年试点范围将继续扩大,尤其是在减小企业税收负担和调控房地产市场方面,会有所突破。比如2013年房地产税的试点会进一步扩大,这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税收改革不一定是把高收入群体存量砍掉多少,再用这部分补贴低收入群体,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通过增加社保、给小微企业减税、适当提高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办法,让税收政策更多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近十年的基尼系数。近十年的系数均在0.4之上,且呈先扬后抑之势。而实际上,民间的基尼系数更高。迟迟不动的收入分配改革是造成过去十年基尼系数维持高位,收入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 官方此时公布数据,或会倒逼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尽快出台。据说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包括通过采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和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等内容。目前很多人对该方案的判断是中性,大家对新的分配制度能否起到大作用并不持乐观态度。

  (四)放开金融管制和加快金融创新

  2013年来自金融市场的改革仍将是围绕市场关注的热点,在利率改革、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制度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进行。 2013年将迎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春天。所谓多层次就是场内场外、境内境外联动,比如IPO不光挤在沪深交易所,也可以到新三板、境外上市;企业的融资模式也将多样化,既有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也可以采取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 当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还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个也要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国.一张经济转型的改革“清单”[J].现代工商,2013(01).

  [2]马丁·沃尔夫.中国经济未来荆棘密布[OL].王慧玲,译.FT中文网,2013-04-07.


猜你喜欢:

1.浅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

2.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3.当今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4.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论文

5.我国经济形势论文

2793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