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

  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会计高级职称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篇一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

  [摘要]知识 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快速的技术变革、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为特征。本文将介绍知识经济对传统 会计模式的挑战,并对相应的会计创新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储备确认会计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当今世界一种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领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呢?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公认会计准则(GAAP)为指导,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这种会计模式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考验。

  1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以物质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资产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专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都将正式纳入会计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传统会计系统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大部分是外购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不作为资产在账面上反映。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中没有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既不利于全面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又不利于投资人了解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将会正式纳入财务报表。特别是为盘活存量资源,企业间将会产生重组、购并,如何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全部资产,编制出合理的财务报表,对传统会计是一个挑战。

  2投资者的决策依赖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成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决策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而这恰恰是历史成本会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GAAP,可以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的收益应当是企业已经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已实现收益,是建立在收入/费用(配比)概念基础上的“收益”。这种建立在收入/费用(配比)概念基础上的“收益”不仅容易被企业管理当局所操纵,更为重要的是它不能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做出判断。因此,如何科学地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向投资者提供相关信息,对传统会计也是一个挑战。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任务就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相关与可靠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有用论)。其中,相关的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则是指未被管理当局操纵的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会计在提供相关与可靠的财务信息方面存在着上述弊端,需要进行较大的创新。

  (一)对相关无形资产实行资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给出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畅通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在企业盈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国际上使用的自创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1)全额费用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全额资本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其价值。(3)成果决定法,即在研究与开发费用发生期内,设置多栏式账户专门记录其相关支出,最后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若已经取得成果并预期能够产生收益时,就将相关支出全部? 时净?环粗???淙?糠延没??迫氲逼谒鹨妗?悸堑轿扌巫什?谄笠导壑荡丛熘械淖饔茫?收呷衔?Φ迸灼?鼻癎AAP会计对自创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的做法,采用上述第二或第三种处理方法较好。

  (二)将储备确认会计作为现有会计报表的补充

  1982年,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经营做出一些补充披露。SFAS69要求披露的其中一点,就是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已证实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做出估计和披露。这一披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现金流量方面,向投资者提供比以往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更为相关的信息。这一现值会计,就是储备确认会计(ReserveRecognitionAccounting,RRA)。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历史成本数据与其价值相关性极低。例如,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其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M/B)的平均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左右持续增长到2000年的6倍以上。这表明,每6美元的市场价值只有1美元反映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其余的5美元则代表了投资者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知识经济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以历史成本数据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在提供信息方面满足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要求。因此,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应补充一张RRA报表,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大体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未来收益对企业现值的影响。虽然在RRA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折现率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主观因素过多等问题,从而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值得肯定的是,RRA能够提供比历史成本计量更为相关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讲,RRA具有潜在的有用性(WilliamRScott)。

  (三)以经济资产为基础改造会计系统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曾指出“资产价值是由它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所决定的”。这种将资产视为企业对一项预期权益的权利的定义,使得资产的形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法律形式或交易形式,而是将一切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都包涵于“资产”的定义之内。在这一“资产”定义的指导下,一些原来在GAAP会计模式下难以计量的项目,包括知识创造系统、独特的组织设计(如DELL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直销系统)、独特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管理创新等可以给企业创造未来收益的项目,都可以并入会计的统一核算之中。这样,以经济资源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可以将GAAP会计下许多难以计量的资产项目加以合理的计量,以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四)突出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

  知识的快速更新,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为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鉴于上述分析,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适当创新。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在会计理论方面,提高及时性与会计分期假设有关,可考虑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根据业务经营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同样,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最高层的高度浓缩的信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而从时间跨度来看,会计不但要提供“过时”信息,而且要提供“实时”信息与预测信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将是财务报表创新的主要方向。

  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样也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计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企业风险的管理、未来收益的计量等都是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的新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进行会计创新,变革传统财务会计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尤静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44—48

  [2]茅宁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2—8

  [3]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40

  [4]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 1999.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篇二

  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作业会计

  「内容提要」作业 会计是 管理会计的新 发展。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计算及其处理程序都与传统会计有较大的区别,且作业会计在当前产品成本构成日趋复杂、技术含量日益增高的情况下,在产品成本计算、分配及成本管理等方面具有传统会计所不具备的优点。

  「关键词」适时制/作业/作业成本/成本动因/作业成本观

  一、作业会计产生的 社会背景

  当代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可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为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高度的电脑化、自动化,使得产品生产从订货开始,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由电脑统一调控,这些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并使各国制造企业所处的 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推行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适时生产系统(Just in 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简称适时制。所谓适时制,其涵义是指以必要的劳动,确保在必要的时间内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亦即以需求带动生产和采购,以期达到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其与传统生产系统的不同在于,传统生产系统是生产推动系统,即企业只按 计划安排生产,其产品在某生产工序完工后,即转入后一生产工序继续加工,而不管后者的确切需要量是多少。这种由前向后推动式的生产系统,使前面的生产工序居于主导地位,而后面的生产工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工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这就必然会造成生产经营环节的不直接,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的存在。而JIT是一种“需求拉动”的生产系统,即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企业根据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安排生产任务,以最终满足客户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前一生产工序只能按后一生产工序所要求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 组织生产,它要求企业材料适时到达生产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适时送达给顾客,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须建立库存储备,实现“零存货”的目标。可见,JIT要求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紧密地协调配合,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使之达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影响着企业采购及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生产设备等硬件的布置。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不同,JIT在确定了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成本动因后,把 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设计的作业,而不是如何增加成本因素,其发挥功能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确定不增殖的作业(Not AddedValue Actity),JIT在制造组织中的 应用,要求主要成本动因易于确认,从而减少不增殖作业。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作业会计应运而生,并随着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二、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

  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作业会计,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论知识,即它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部分。这套理论由以下基本概念组成。

  1.“作业”和“作业成本”概念。

  作业是企业提供产品或劳务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也即是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产品生产过程由作业构成,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表现为作业消耗,即作业成本。企业的作业种类繁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作业使每一单位产品都受益,与产品量成比例变动;有些作业与产品的材料处理、机器加工无关而与产品产量有关。有些作业与某种产品相关而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

  2.“作业链”和与之相关联的“价值链”概念。

  在作业管理观念下,企业的经营被看作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业、工时消耗作业及制造费用作业三条平等而又相互交织的作业链构成。

  价值链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它紧紧地与服务于顾客要求的“作业链”相关联。按照作业会计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于是就有下述关系: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逐步接转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此也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作业形成价值,但并非所有的作业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有些作业可以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称为增加价值的作业;有些作业则不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称为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或浪费作业。企业管理就是要以作业管理为核心,尽可能消 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

  3.“成本动因”概念。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作业或因素,成本动因驱动成本,发生的成本按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为作业,发生的成本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

  4.“作业成本观”概念。

  作业成本制下,成本费用的发生被视作与作业相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消耗表现为作业的费用消耗,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生产费用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这一思路,作业成本计算既可计算出产品成本以满足损益计算的要求,又可计算出作业成本以满足作业管理的要求。它比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下成本分解标准更多、更具体,其计算的产品成本更为准确,对决策更为有用。

  5.作业、资源与顾客关系。

  作业会计把成本看成是:“增殖作业”和“不增殖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殖与否的最高标准。作业会计关注那些导致成本增加和使成本复杂化的因素,揭示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成本的不合理、不均衡因素。作业会计的宗旨就是利用具体而细致的作业信息,提高增殖作业的效率,力避无效作业。在评价作业的同时,还要评价资源的实际利用和需要利用的一致性,减少资源的不必要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效果。在评价指标上,作业会计除保留了那些有用的财务指标外,还引进了许多非财务指标,诸如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

  三、作业成本计算及其程序和处理过程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改进“增加价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业成本计算法使产品成本分配有技术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使得产品成本尽可能与产品实际成本接近,提高了成本计算的相对正确性。

  作业会计程序与传统成本程序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成本库是作业而不是产品成本中心;(2)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基础是成本动因,这一点在传统成本制度下是没有的,或者说还没有定义过作业和成本动因。作业会计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

  根据以上作业会计程序,可将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步:

  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这一步骤的计算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另一原则,产品消耗作业,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

  对于作业会计的计算举例如下:某部门负责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存货控制,该部门全年的总成本为500000元,主要为人力成本。该部门共有员工12人,6人负责管理外购零部件,3人负责管理原材料,还有3人负责将原材料和零部件分配到车间。这三项作业的成本分配过程如下:

  1.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其成本动因是作业人数,以此为基础得出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如下:

  人均成本=500000÷12=125000÷3(元)

  接受外购零配件作业的成本=6×125000÷3=250000(元)

  接受原材料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分配存货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

  2.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其成本动因是收货和发货的次数。已知企业今年外购零件25000批,原材料10000批,共生产5000批产品,则可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如下:

  接受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250000÷25000=10(元)

  接收原材料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10000=12.5(元)

  分配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5000=25(元)

  3.已知企业今年生产A产品1000件,全部A产品由10条生产线装配而成,共耗用外购零部件200批、原材料50批,A产品应分配的存货控制间接费用为:

  (200×10)+(50×12.5+25×10)=2875(元)

  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2875÷1000=2.875(元/件)

  假如企业全年共耗用400000小时,其中A产品耗用1000小时,则在传统成本制下:

  A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500000÷400000×1000=1250(元)

  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1250÷1000=1.25(元/件)

  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结果2.88元/件与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结果1.25元/件发生了230%的成本差异。这说明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所负担的存货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制下被少计了很多。

  四、作业会计对成本管理的影响及应用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制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而作业会计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此外,还可提供“相对准确”的毛利信息,它认为企业2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80%,6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99%,其余40%的产品只为企业创造1%的毛利。

  作业会计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许多企业纷纷采纳这一务实技术,利用作业会计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可以改进原有成本会计的许多不足。

  1.改进企业战略决策。由于作业会计对间接成本不是均衡地在产品间进行分配,因而有助于改进产品定价决策,并为是否停产老产品、引进新产品和指导销售提供准确的信息,此外,还有助于对竞争对手“价格”——“产量决策”作出适当的反映。

  2.改进存货估价。作业会计通过较好的提示成本因果关系,能较准确地确定各产品的单位成本和存货成本。

  3.改进定价决策。管理当局通过作业会计对那些产品规格特殊且无明显市价规则、价格弹性也低的产品,可以提高其价格水平;对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降低售价,扩大市场占有率。

  4.改进预算控制和标准成本控制。作业会计在费用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体现在,从以人工为基础的弹性预算转向以作业为基础的弹性预算,从以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变动预算转向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的变动预算。

  5.可以改善业绩评价。首先,作业会计的使用产生大量有助于业绩和考核的数据和信息,如作业成本可用于评价个人或单位的现任履行情况。其次,有助于完善现任会计,因为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和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准更易于区分责任。最后,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使得成本指标更为可靠。


  看了会计高级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会计毕业论文

2.发表财务会计职称论文

3.大专会计论文范文

4.初级职称技术论文

5.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16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