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发散思维 >

关于发散思维的方法

时间: 卓洵0 分享

  发散性思维的好坏,标志着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发散思维的方法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发散思维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发散思维的案例

  1987年,我国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我国“创造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国许多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众多的杰出人才。为扩大与会者的创造视野,也聘请了国外某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日本的村上幸雄先生。在会议中请村上幸雄先生为与会者讲学。他讲了三个半天,讲的很新奇,很有魅力,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其间,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别针,请大家动动脑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别针都有什么用途?比一比看谁的发散性思维好。会议上一片哗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别胸卡、挂日历、别文件,有的说可以挂窗帘、钉书本,大约说出了二十余种,大家问村上幸雄,“你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轻轻地伸出三个指头。有人问:“是三十种吗”?他摇摇头,“是三百种吗?”他仍然摇头,他说:“是三千种”,大家都异常惊讶,心里说:“这日本人果真聪明”。然而就在此时,坐在台下的一位先生,他是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心里一阵紧缩,他想,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以高智力著称世界的民族,我们的发散性思维绝不会比日本人差。于是他给村上幸雄写了个条子说:“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千种、三万种”。幸雄十分震惊,大家也都不十分相信。许先生说:“幸雄所说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简单地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钩、挂、别、联。我认为远远不止这些。接着他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例如可加硫酸可制氢气,可加工成弹簧、做成外文字母、做成数学符号进行四则运算等等,为中国人民在大会上创出了奇迹,使许多外国人十分惊讶!故事告诉我们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多么重要。 怎样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呢?就是要勤于实践,注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自己的思维异常活跃。每当遇到问题时都具有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方法的思维的良好品质。

  如何快速有效的发散思维

  一.理性感性,缺一不可

  我们思考方案面临“脑衰竭”的时候,往往喜欢会用两种方式来寻找突破口:第一种是借助工具或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思维梳理和拓展,比如Storyboard、Design Thinking、SWOT分析等等。但有时经过理性的分析思考,并不容易产生“惊艳”的方案,尤其是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合理的逻辑思维优势虽然明显,但往往又是一种束缚。第二种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头脑风暴,在脑暴的过程中有的人想到的是些功能,有的人想到些相关技术,还有的人想到些场景甚至是一种感觉,就这样借助大家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进行思维的碰撞。

  其实无论自己思考还是集体脑暴,都不要放过那些刹那间的感性感知,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面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多数人在工作中更习惯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操作,也有能凭感性思维做出成果的人。这并没有绝对的哪种思维更好,只不过个人的擅长不同,但无论哪种思维方式,都容易有视野的缺失。

  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思维发散,快速有效的想出更多的方案,在工作中我慢慢琢磨出自己的一些方法来。其实这个方法适合不同的岗位,但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我更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给大家分享。

  二.理性向左,感性向右

  其实很容易操作,这个方法和思维导图类似,目的是让理性感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进行相互碰撞。概括来讲,就是先设定自己的Starting Point或目标点,它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功能点(建议别过于具体),然后围绕这个Point,开始“一分为二”的往外拓展,一半是理性思维的拓展,一半是感性思维的拓展。然后对两部分进行归类对比,将相同的、不同的、相矛盾的、或可互补的部分,进行梳理和进一步的思考,以寻找更多的方向。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拿一张纸(或者在电脑建个画布),在中间写下你的要做的事物。在纸的左侧写上你能想到的和这个事物相关的要素,所有实际的、具体的、现实的、也可能是限制的要素,然后每个要素进行最大可能发散。

  假如你是要对一个功能进行的交互设计,这些要素可以是使用场景、使用流程、典型用户、功能引导等等,然后对每个要素进行细化。如何细化呢?以使用流程举例,你可以从不同场景分类出发,列出不同场景的不同流程,如果只是单一场景,也可以将流程进行最小颗粒的步骤拆分。具体的细化方式与功能的具体情况和你的思维方式而定,并没有固定的模版。

  如果你要做的是个产品,这些要素就是产品功能、目标用户、市场背景、相关竞品、技术支持、限制条件等等,然后也是对每个要素去细化,具体如何操作就不展开了。

  第二步:在纸的另一侧,则写上你对这个产品/功能所期望的、或者想象的偏感性的内容。具体是些怎样的内容呢?它可以是你或用户对这个产品所期待的印象感知,可以是你希望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后的反馈感受,它还可以是用户想要的一种场景功能设想,等等不涉及具体...这里都是些描述性的文字,它可能是一个词,可能是一句话,甚至可以是一张图像,形式不受限制,想法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只要是和你要做的事情有联系即可。

  同理,你写下的每个要素都可以继续细化延展,这些延展可以是更详细的补充说明,也可以是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向。举个例子,假如你在设计一个运动手表,在感性侧可能会有以下描述:

  三.双重思维,创造无限

  1. 激发更多的想法

  虽然上文说写完一侧再写另一侧,但其实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在写一侧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你对另一侧想法的补充,你的理性脑和感性脑会不停的相互碰 撞,就像两个人讨论一样相互激发对方的想法。这样的方式更利于联想,并且不自觉的就想去完善更多,你就能自己和自己做brainstorm,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你的想法。

  2. 利用元素进行碰撞

  在图上写了那么多的内容,你就可以利用它们不断的去进行相互碰撞了。只要你不控制自己的脑洞,就能迸发无穷尽的方案。

  a. 组合不同内容以形成方向。还以前面的运动手表为例,选择对其中的“音乐”功能设计,假如你的流程是按触发方式不同去细分,分为主动触发和被动触发,就可以选择右侧的“轻松”一词形成不同方向:①用户能轻松的主动触发音乐;②用户能轻松的被动触发音乐。针对这两个方向就可以出迸发出不同的交互方案。例如针对方向一,可以是一键触发、语音触发等等方式;针对方向二,可以是用户一跑步就会播放音乐,或者检测到用户情绪不好时就自动播放,等等。

  b. 对元素进行筛选和重组。例如,前面说的操作流程部分,假设步骤被最小拆解成ABCD步,那么关于流程的设计就可以是A+C+D(B非必要所以省去了),还可以是AB+C+D(将A和B合并在一个页面或操作里)等等……。有了不同的流程方案,不同的页面交互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3. 发现重点和机会点

  除了能引导找到更多的方向和方案,这张图还能帮助你找到事情的重点和机会点,让你能更集中力去攻破。

  a.当你发现两侧有相似的要素,很有可能是个重点。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根据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都能得出的要素,一般来说会是这个事物较基础或核心的要素,这个部分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就难以获得用户的满意。例如说,假如你从理性侧和感性侧都推导出这个运动手表需要音乐功能,那你就可以针对这块的方案去多做深入的探索。

  b.当你发现两侧有极端相反的要素,很有可能是个机会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越矛盾的东西,如果你解决了,就会产生越大的市场波澜和价值。就像张小龙提出的“用完即走”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很感性的东西,我相信他们的产品经理提出过许多与之违背的功能想法,而将这些功能都做得符合这个感性的概念,我认为是微信成功的一个因素。

  4. 有条理的沉淀想法,发现关系的可能

  a. 平时我们使用的许多产品设计方法都是线性的,或者是线性+循环的,但是人的思维并不如此,它虽然有线性和循环的部分,但更多是发散的和跳跃的方式。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经常会有许多碎片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会因为别的因素被舍弃,有时会因为一些打断而被遗忘,从而让我们错失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即使是有所记录,列表式的记录方式也很难让我们发现各想法间存在的可能关系。而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记录和梳理,能够利于发现一些看似无关的要素里,存在关系的可能性。

  b. 如果你觉得这张图的信息量已经大到你hold不住了,可以新建一份,把之前那张图里较重要、或较靠谱、或较有意思的点(注意这里用了“或”字,意思是只要满足其中一点就证明有价值),挑选出来精简成一张新的图,再进一步去分析和延展。当然,也可以只单独提取一个点出来,再深入的做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但注意之前那张图不要丢弃,因为它是你原始想法的最大集合体,时不时回看,还能发现意外之处。

  结语: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给自己加个新Buff!

  对于方案的设计,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因为事成与否不一定自己能控制,但想不到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别看这个方法操作简单,对于工作初期探讨大量方案的阶段,确是快速有效的。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模版”,以后每次接到新的需求,都可以根据这个模版去发散,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有遗漏,还能提升效率。


看过“发散思维的方法”的人还看了:

1.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

2.发散思维的经典例子

3.发散思维的八种形式

4.快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的6个方法

5.生活中发散思维例子

6.有关于创新思维的八个方法

37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