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上元节民俗

时间: 燕妮639 分享

  上元节民俗

  【道教与民俗文化】

  “上元节”在民俗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除了上元节,在道教神仙信仰中,分别还有“中元节”和“下元节”两个重要节日,和而称之为“三元节”。

  “三元节”即:

  上元天官,主管赐福,其圣诞为正月十五日;

  中元地官,主管赦罪,其圣诞为七月十五日;

  下元地官,主管解厄,其圣诞为十月十五日;

  故三官大帝,又被称之为三元大帝。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为天官圣诞及赐福之良期,故道观中均举行隆重的道场法会以庆贺,而百姓也多到三官殿(或三官庙)中请香、上供、求官求福,解厄禳灾等。

  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升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戏的、听歌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是整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候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煮熟,又填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正月十五是道教的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元宵和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的意义象征家庭像月亮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又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着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观灯等习俗之外,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也不尽相同。河北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渡桥,称“度百厄”。也有人用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少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元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节送灯致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

  陕西凤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曲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人们搬板凳坐到户外,将平日怨气,尽皆骂出。

  福建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各大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孩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之说。

  浙江杭州民间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吃斋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最出名。上虞县于元宵节晚上到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17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