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教育 > 高二语文必修3李凭箜篌引教案(2)

高二语文必修3李凭箜篌引教案(2)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高二语文必修3李凭箜篌引教案

  (二)拓展延伸

  李贺的诗

  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而时时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使得他的诗作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从韩愈的粗猛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诸如“冷红泣露娇啼色”“露压烟啼千万枝”之类诗句,在其诗集中俯拾即是。对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态,李贺也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作者宛如一位高明的画工,一眼觑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便倾全力摹状绘形,敷彩设色,构造五彩斑斓的画图,又在此画图的关键色彩上加以哀伤的字眼,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其笔下的诸多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无惊飞”(《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通过这些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等等,或惊心刺目,或幽凄冷艳,大都是一种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的产生,既源于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也得力于李贺对字词的精心锤炼。似乎可以说,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他可以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的惊险,也可以由传说中的瑶台仙草,幻化出“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的奇景,他想象天上的银河流云会发出响声:“银浦流云学水声”(同上),他还能从箜篌的乐音想象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这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李贺不少诗歌,特别是游仙诗都具有这种特点。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但从深层来看,却直接导源于李贺独特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李贺全部诗歌都可视作苦闷的象征

  若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文章来源: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六章第二节)

  1.“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这句话中,“这一特点”指什么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李贺的诗的凄艳诡激的诗风是如何形成的?

  3.文中说“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其“褊执、狭隘”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李贺的想象出人意表,跳跃性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①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意象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②李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③李贺运用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关键是提取概括。)

  3.①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②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注意评论性的字眼。)

  4.①照应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总结上文,指出李贺诗歌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③指出李贺诗歌的缺陷,使文章内容和观点更加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要根据问题涉及全篇,找全要点。)

  (三)、走近高考

  1.语言表达与应用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6分)

  (1)

  (2)

  (3)

  【答案】示例: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

  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

  少一点腹胀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句式的转换与运用。本题是开放题,鼓励创新。根据要求写句子,语言要通顺,比拟要恰当。)

  2.经典诗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鉴赏资料】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看了高二语文必修3李凭箜篌引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上册语文我心归去教案

2.高一语文必修1《我心归去》期末练习试题

3.高一上册语文相信未来教案

4.高一上册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5.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6.高一上册语文想北平教案

7.高一上册语文我的五样教案

26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