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关于教育的讨论:母爱,还是母碍?(上集)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一)

  有一则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关于母爱的小故事。故事说:

  一个男孩千辛万苦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孩,漂亮女孩说,如果你爱我胜过你的母亲,那我就嫁你,可你得将你母亲的心取来证明。男孩把这话告诉了母亲,母亲迟疑了片刻就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交给了儿子。儿子立即捧着心去找漂亮女孩,跌跌撞撞地摔了一跤,母亲的心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母亲的心仍关心地问:“我儿,摔痛了吗?”

  这则故事,有点聊斋故事的意味。一是心,怎么能说掏就掏,这可是高难度的手术呀!二是心,怎么还能说出话来,还是那么的柔情贴心。

  可是我要说,这只是一个比喻。虽然母亲掏出心脏,这不可能也不可信。但是掏出自己心痛的积蓄,交出自己的养老金或者挪出自己的房子,却是可能和真实的。前一段,不是爆出有父母用尽积蓄为儿子买婚房,儿子还嫌小大打出手的新闻吗?有本事自己买大套的房子呀,打父母算啥本事!

  (二)

  读这个小故事,见仁见智。

  很多人看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不讲条件可以为儿子付出一切,哪怕身体器官。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关于歌颂母亲的文章浩如烟海。的确,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辛勤的付出,孩子身上也或多或少烙上了母亲的影子。不要说自己生育的孩子,还有的母亲,将捡来的孩子也含辛茹苦养大成人成才。

  说到献出器官,暴走妈妈陈玉蓉,就为延续自己的儿子的生命,捐出自己的一页肝脏......她的母爱就感动了中国。当然,也有儿女为自己父母捐献肾脏的,都血浓于水,感人至深,传递着正能量。

  但是,笔者却换了一个角度,看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溺爱、迁就和纵容。

  什么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学会生存”。既然如此,父母的主要责任就是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担当,自立自强。试想,一个连起码生存能力都没有的人,谈何实现远大理想抱负?谈何服务社会感恩他人。

  功利教育,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名校”。片面地认为考取名校就是成功教育,就赢在了“起跑线”上,结果输在了自理、自立上,有的还成了生活工作中扶不起来的“阿斗”......

  这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极度自私,才会轻信女孩话,对自己的母亲提出“挖心”的无理要求,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试想,一个有教养有能力的儿子,能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吗?

  当然,这也是因果报应。说得不好听,这位母亲对儿子是“母碍”!母碍就是坑儿,就是绊脚石,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与其说是母亲自己“挖心”,不如说是儿子在挖母亲的心,这儿子太自私太凶残了。

  俗话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位儿子,就是丧失了人性,禽兽不如。就有儿子结婚,因为天价彩礼而榨干父母的血汗,让父母陷入贫困......这些儿子,就忍心?

  还有儿子啃老,一味的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不如意就打杀父母的。如宜宾喜捷镇的杨才林,该成家立业的年龄,却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还染上了毒瘾。父母不给钱就砸家具,就打父母,还扬言要杀死父母,公安也管不过来......这样的儿子,就是孽子。

  是人,是男儿汉,就应该学会担当,自强不息;努力打拼,创造财富;就应该保卫妈妈,感恩妈妈,孝敬妈妈,让妈妈生活得幸福。

(文章来源于网络)

378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