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理财>

2016中国财政政策重点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2016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16中国财政政策重点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6中国财政政策重点

  与去年相比,财政政策的明显变化将是积极的力度更大,直接表现是提高赤字率。此前不久,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5年的中国全国财政赤字率是2.3%,2016年财政赤字仍存在扩大空间,至于具体多少,要等待报告和人大决议。”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则撰文建议,未来一段时期,可将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甚至更高水平。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对提高赤字率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今年提高到3%或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货币政策的变化将主要体现在操作方式上。央行一直坚持货币政策“稳健”、“适度”。如何维持适度?央行今年将有更丰富的经验、更稳妥的操作,大致地说,是从过去比较偏重数量的调控逐渐转向更加注重价格的调控,参照一个目标利率(比如7天期回购利率)进行调控,使之维持在一个区间(“利率走廊”)之内。这样的操作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使流动性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不至于一时资金紧张,一时流动性泛滥。进而,这能使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既不导致总需求收缩,又不导致过度放水。央行宣布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是这种政策思路的体现,前期央行不断通过逆回购、SLF、MLF补充市场流动性,当这些工具将大量到期回收流动性时,央行通过降准对冲,可以平抑流动性的波动。

  另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能成为一项独立的内容。

  在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上,中国推动了一项重要共识的形成,那就是,为维护和增进复苏,各国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各方认识到,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而以往很多国家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则不那么重视甚至有些抗拒。央行副行长易纲透露,过去数年,G20在讨论宏观政策协调时,各国对是否应该更多使用财政政策存在不同意见。

  为什么货币政策被过度依赖而财政政策被忽视?原因之一是如周小川行长所言,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比较大,中央银行就可以决定,而财政政策一般需要经过国会批准,可能由于争议实施不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深受货币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较少,而财政政策则会对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币政策优于财政政策。但实际上,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易于获得资金的部门(一般是金融部门)获益远远多于其他部门(如实体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非常负面的扭曲。这对于经济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都没有好处。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量化宽松,一直没能使其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的轨道,反而造成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结果。

  因此,应减少对货币政策的依赖,而增强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我国一向重视财政政策,在需要拉动经济增长时,它常常起到主导性作用。但近年财政政策的重要性似乎有所减弱,而对货币政策的依赖程度则有所上升。理念和思维的变化是一方面的原因。而且,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较高,以往的主要着力点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也不是那么大了。

  2016年将提高赤字率,意味着对债务率的担忧减弱了,这将使财政政策具有更大力度。现在更重要的是为财政政策找到新的着力点,不能再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应该是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财政政策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连接起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它将对资金流向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6年全年我国的财政政策是怎样的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经全国人大批准,201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7800亿元、专项债务4000亿元,比上年增加5800亿元。截至9月底,全国地方已经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347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6.2%。此外,自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地方累计完成发行置换债券7.2万亿元。

  “2016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主要用于重大公益性项目支出。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用好用足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现经济稳增长、实体经济去杠杆、经济社会事业补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前3季度的财政支出进度罕见地超过了序时进度。据统计,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超过序时进度(75%)。

  主要支出项目中,重点民生领域的增长速度较快,比如:教育支出19684亿元,增长1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780亿元,增长14.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164亿元,增长21.1%;城乡社区支出15657亿元,增长34.1%;住房保障支出4614亿元,增长22.7%。

  “今年的扩张支出、盘活存量资金的力度加大,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抓手。据财政部最新统计,9月末地方全部入库项目10471个,总投资额12.46万亿元,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稳步提升。

  多措施促政策有效实施

  “今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并逐步提升,这和预期是一致的。”白景明表示,以“减税增支”为核心的系列政策对稳增长和调结构起到了突出作用。

  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加力增效备受关注。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落实?白景明认为,应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

  一是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和扩张支出的政策,并进一步找好着力点。降税降费要更有效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扩张支出则应注重选好资金投向。

  “在财政支出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十分重要,要结合经济运行新特点,考虑产业和区域分化的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要为脱贫攻坚等重大民生工作提供财力保障,资金分配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倾斜支持力度,使这些地区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白景明说。

  二是资金使用方式要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充分带动社会资本。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包括通过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此外,还要完善财税政策、强化资金引导,全力支持创业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三是要着力控制财政风险。必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增支和减税,否则不利财政运行和民生保障的可持续性。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政府债务付息支出3649亿元,增长41.1%。白景明认为,当前处于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应该平衡好稳增长、惠民生与财政安全的关系,防范财政风险积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于近日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堵住各种不规范渠道,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2016中国财政政策重点相关文章:

1.201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

2.2016年财政政策对股市有哪些影响

3.2016年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4.财政政策实施及其效果

5.财政政策的影响

6.2016全国各地出台的政策汇总

233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