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理财 >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适时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通过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篇一

  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适时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通过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998年2月,针对亚洲金融危机蔓延之势,我国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及时提出了采取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正式决定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8月,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至此,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1.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5%。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5%~7.8%,随着新增600亿元国债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投资需求增幅将进一步提高。

  2.国内市场销售稳步回升。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8%,去掉价格因素,实际约增长10%。

  3.外贸出口止跌回升。1999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为1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

  4.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999年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34850亿元,比上年增长8.8%。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26亿元,同比增长61.5%。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篇二

  中性财政政策透视

  不久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称: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何为中性财政政策?实施中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困难何在?这是经济界所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性财政”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常态

  何为中性财政政策?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刘尚希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总量上看,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表现在预算收支上就是基本平衡,不出现赤字;二是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具体操作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缩减建设国债规模,减少支出逐步压缩财政赤字。

  笔者以为,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是特殊经济背景下(市场经济超常态)的非常之举,而实施中性财政策则应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就是说,积极财政政策不是长期政策,国际上已经有过许多过度依赖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所以理论上说,财政政策的实施应是中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反经济周期为目标,通过增加国债,搞赤字财政来扩大财政支出,拉动需求。这种政策虽可解经济衰退的燃眉之急,却存在较大的弊端:增加了财政风险,降低了经济效率,弱化了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埋下了经济更剧烈波动的隐患。而中性财政政策讲求的预算平衡,强调的经济主体自担市场风险,能够把经济风险分散出去而不是集中到财政身上,与此同时,财政固有的调节功能,即通常所说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却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经济景气不足时,财政因经济主体收入下降而自动减税和增加向居民的转移支付;经济景气指数上升,则相反,人们收入增加需要多纳税,失业者和低收入者人数减少政府也减少了转移支付上的支出。可以说,财政本身“逆风向而动”自动调节还是存在的。

  积极财政政策在目前却无继续推行的必要,相反如果继续向前几年那样搞财政扩张,则会经给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严重危害。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思是说,目前经济已从失常状态中走出来了,财政政策此时“转向”正是良机。第二层意思是我们再搞不起过去那样的积极财政政策了,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也透支了巨大的成本,现在必须“转向”,化解过去财政扩张累积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是,是财政负担太重。财政一方面要投资,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共建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口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财政新欠账(欠出口退税2000多亿),使财政苦不堪言;第二个矛盾是,财政负债率的陡增。高数字的背后,意味着财政负债风险很大,而且也波及到了银行。积极财政政策持续6年多,期间仅发行的建设性国债就达到8000亿元之巨,当前,中国的负债率将近20%,今年我国安排了3198亿元的财政赤字,累积的财政风险愈益加大,财政的可持续性愈益令人关注。种种迹象表明扩张性政策正日益接近极限点,若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排除有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第三个矛盾是经济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拖累。积极财政政策造成了人们市场经济行为的弱化,本来人们已经开始承担风险,自己筹资,现在“一窝蜂”地都去跑项目,造成乱立项目,乱申报,把投资风险全部推给国家,现在甚至连民营企业也想法设法把自己和财政联系上。眼睛盯着政府的钱袋子,拿政府的钱“烧虚火”,那顾得上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超常状态下的超常对策,现在经济形势变了下,要求它淡出;长期累积的财政风险、经济矛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以及现形的财政体制下发生的种种舞弊行为也要求它淡出,使财政政策步入中性财政的常态。

  中性财政政策的“作为”和“不作为”

  有人说,中性财政就是“不作为”。依笔者所见,应该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不论是松是紧还是不松不紧,只要有利于达成我们追求的目标,对社会总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就可以判断财政政策是有效的,有作为的。财政政策上的所谓作为,并不表现在它是否带来了扩张或紧缩的效应,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了稳定经济的目的,有时需要财政扩张,有时需要财政紧缩,也有时需要财政平衡。不论是哪一种效应,都是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作用的表现。因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由冷变热,财政政策选择由扩张转为中性,正是财政政策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体现。应当这样说,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不但不是“不作为”,而且是大有可为。”

  第二个作为就是不刻意从紧或放松平衡财政的“无为而治”,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经济景气不足时,财政因经济主体收入下降而自动减税和增加向居民的转移支付,从而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实现了扩张;经济景气指数上升,则相反,人们收入增加需要多纳税,失业者和低收入者人数减少政府也减少了转移支付上的支出,因而,财政,客观上能起到紧缩作用。可以说,中性财政本身“逆风向而动”自动调节还是存在的,它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经济稳定。

  第三个作为是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财政支出重点的转移。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并非不讲导向和调节,只是强调这种导向和调节不能过度依赖国债和赤字,而是要靠引导和调节市场。现在财政政策要着眼于促进国民经济内生自主增长力量上升,促进民间的投资的活跃,不要把增长和发展的担子过多地压在政府资金上。中性财政政策也不是在任何方面都讲增收节支,实际上,在追求财收支平衡的过程中,财政支出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减反增。比如说,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三农、生态工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支出项目,都应当加大投入。不该花的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钱一定要到位。

  那么中性财政中的“不作为”又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用财政方式来支持经济增长,应该淡出。财政政策不应该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投资,这完全可采用商业化投资,如高速公路、自来水的投资等。此外,对国有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也完全是市场性的投资,但现在几乎所有大型国有企业都有财政的国债投资项目。要通过“不为”来改变粗放行增长的方式,强化人们市场经济行为,让市场经济主体独立承担风险。财政政策要对乱立项目,乱申报,拿政府的钱“烧虚火”的行为来一个釜底抽薪,让眼睛盯着政府的钱袋子企业真正“断奶”。

  第二个方面的“不作为”就是政府不越位。上面讲过,该管的事政府要管好,不该管的事不能乱花钱。许多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为了GDP的增长和所谓的政绩,严重越位。拆房子、倒地皮、卖企业、借巨额债务来筹钱,常常选择那些急功近利的建设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去年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出现大的变化: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80%到100%以上,与此相反,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投资却增长缓慢。如此作为使政府花销越来越多,欠债越来越大,局部过热问题突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财政风险。现在提出要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其中之义就包括控制政府乱花钱、乱作为。

  中性财政政策区别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就是减发国债,放缓支出,最终要体现在减支增收,逐步消灭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上。当然这与“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矛盾。在总量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对有些项目降低、放缓支持或不支持,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流向达到中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当然,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也面临一些困难,如我国目前仍有较大规模的国债建设项目尚需大量资金,既得利益格局的打破肯定会阻碍政策转型的进程,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亦会威胁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渐转向“中性”,使其职能回归正常,是别无选择的。

国家经济政策之财政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

2.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论文

3.2016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4.关于财政政策的论文

5.财政政策论文

240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