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育儿 > 2-3岁幼儿育儿知识

2-3岁幼儿育儿知识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2-3岁幼儿育儿知识

  或许你的宝宝昨天还是天使,今天就开始成为挑战你忍耐力的恶魔。斯波克有句话形容2岁的孩子,说“可怕的两周岁”,听上去有些匪疑所思。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2-3岁幼儿育儿知识有哪些吧。

  2-3岁幼儿育儿知识:可怕的两周岁

  或许你的宝宝昨天还是天使,今天就开始成为挑战你忍耐力的恶魔。斯波克有句话形容2岁的孩子,说“可怕的两周岁”,听上去有些匪疑所 思。但是,不可否认,孩子这时候会有许多矛盾的特点: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既可爱又可恶;既大方又自私。有许多令人兴奋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阶段,所以 该阶段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一个挑战。

  心理探秘

  这个时期的宝宝正处于独立期,开始表现出自发性。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疲倦了、对自己能力未达到理想状态等,一点小事情都可能引起宝宝发脾气。这就是“可怕的两岁儿”,他正在渡过他人生里的第一次反抗期。

  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

  首 先父母要理解宝宝在这个时期的拗劲,他们并非想故意和你作对,是心理发育的不平衡使他天性如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本身就会使宝宝减少任性。父母平时 应尽量避免对他的环境做较大的变化,因为这种超过他心理接受能力的外界刺激会使宝宝感到总是无法预料和处理即将发生的变化。这让他恼怒、害怕,只能以哭闹 来应付这些变化。当然在原则性问题上,我们的确主张家长要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但你要仔细考虑这些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妈妈的妙招

  宝宝总会长大,也总会进入这个“难搞”的两岁,就让我们来看看各家妈妈们是怎样机智地应对宝宝的反抗期。

  贴心提示:

  1.提前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宝宝自己动手,在打算帮忙而宝宝说“不”时,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2.面对宝宝的发脾气,爸妈要找清原因,区分宝宝需求的合理性,坚持一定的原则,让宝宝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不能一味让步,否则容易使宝宝任性;

  3.多给宝宝一些动眼动脑和动手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感受去实践,有利于开发宝宝的智力;

  4.经常聆听宝宝的讲话,让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宝宝的心灵成长起极大的作用。

  对孩子的过分要求给以拒绝时要注意你的方式

  很 多家长误认为拒绝孩子就是简单冷漠地说声“不行”或者给予一顿暴打。其实对孩子来说,妈妈置之不理的表情和实际行动比语言更有效。等他安静下来,妈妈再主 动邀请他玩新游戏,或把他心爱的玩具拿给他,以转移他的注意力。换句话说,对待宝宝的过分任性,要立场坚定,态度亲切。

  2-3岁幼儿育儿知识:你的家安全吗?

  你能看到的

  家中突然增加了一个小捣蛋,他虽小,却精力旺盛,24小 时盯着他,会让大人也受不了。因为,他常常一下子就不见人影,又爱东摸西摸,最可怕的是,他不懂危险。但是,他那可爱惹人怜爱的模样让人不忍处罚他,谁教 他是你的心肝宝贝呢?所以,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从根本做起,胜过你整天的紧迫盯人。爸爸妈妈们不妨先检查你的家里是否达到“儿童安全”的标准。最 好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楼梯……一个角落也别放过。

  你要想到的

  警惕家庭危害——小宠物,很多家庭会养一些小宠物,而这些小宠物会因为无意的伤害,如咬伤、抓伤人类而给人带来一些危险,尤其是小宠物身上携带的一些病毒、寄生虫等等对家人的危害很大。

  警惕家庭危害——床上用品,国际上一直都在倡议“安全睡眠”运动,使得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还是有一些婴儿会因为床上用品过大过软而出现窒息。

  警惕家庭危害——旧的婴儿用品,旧的玩具和婴儿用品,也会给宝宝带来危害:比如这些旧的用品可能已经有损坏或丢失的部分,也可能已经不符合近期的安全标准了。而且,这些旧的婴儿用品往往已经没有包装,也就无法找到它适合的年龄、使用说明和安全介绍,所以存在问题就会很多。

  警惕“婴儿安全用品”的危害,我们总会被一些安全概念所误导,比如:安全洗澡椅,防摔婴儿床等等。可是你知道吗?这样的用品,有时并不安全,不要让 “婴儿安全用品”给你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妈妈爸爸要知道警惕室内花草的污染, 有些花卉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像万年青含有一些有毒的酶,它的茎叶液汁触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若被不懂事的宝宝抓在手中把玩或误咬,会因强烈刺激口 腔黏膜而引起咽喉水肿,甚至使声带麻痹失音。有些花草甚至对人有致命危险,像曼陀罗、断肠草等含有剧毒。另外,如果与郁金香、洋绣球所散发出来的微粒接触 过久,宝宝娇嫩的皮肤也会过敏、发痒。因此,安全稳妥才是为宝宝的卧室装点植物的第一原则。

  2-3岁幼儿育儿知识:要不要“惩罚”孩子?

  传统教育思路,讲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逾越规矩就得受惩罚,而且,还要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现代教育、特别是随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引进,对于惩罚孩子持批评的态度,认为这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讲理论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当孩子犯错,又不肯就范时,我们究竟怎么做?

  大多数父母是这样的:

  需要不断地控制自己:“不要发火!”“不要打骂孩子!”,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父母来说,从小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中,充满说教、警告、威胁、挖苦、谩骂,这些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抛弃和遗忘这些“糟粕”,并不容易。

  往往在发过火、惩罚了孩子之后,感到歉疚与后悔。

  惩罚带给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感受:

  敌意、仇恨、抗议、自卑、自怜;

  恐惧感、冷漠感;孤独感、罪恶感、没有价值感。

  不要这样惩罚孩子:

  1、 不分场合:“表扬要让大家都知道,批评只让本人知道就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惩罚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2、 体罚:体罚所产生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孩子所犯的“错误”本身,经常被体罚的孩子,很可能形成暴力倾向、怯懦性格、逆反心理……

  3、 严厉的惩罚:通过温和的讲述,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暴跳如雷、声言厉色的惩罚,只会让孩子以为:因为激怒了你,所以受惩罚。

  4、 惩罚失败:你可以惩罚孩子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他的失败,这很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让孩子变得怯懦和自卑。

  “惩罚”的新定义:

  让孩子经历自己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即所谓“自然惩罚法”,比如孩子在吃饭时间捣乱,到时间收桌子后,他就只能接受结果:饿一顿。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1. 请孩子帮忙。

  2.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 表明你的期望。

  4. 提供选择。

  5.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 采取行动。

  7.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211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