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绕口令 > 适合5到7岁孩子的简单绕口令

适合5到7岁孩子的简单绕口令

时间: 小纯860 分享

适合5到7岁孩子的简单绕口令

  5到7岁的儿童正是最好动最活泼的阶段。他们每天都用奶声奶气的话语表达着自己。这时候的语言能力是很强的。你们知道哪些5到7岁儿童的绕口令呢?接下来就请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5到7岁儿童绕口令精选

  王婆夸瓜又夸花

  王婆卖瓜又卖花,一边卖来一边夸,又夸花,又夸瓜,夸瓜大,大夸花, 瓜大,花好,笑哈哈。

  小华和胖娃

  小华和胖娃,两人种花又种瓜,小华会种花不会种瓜,胖娃会种瓜不会种花,小华教胖娃种花,胖娃教小华种瓜。

  锡匠和漆匠

  东边来了个锡匠卖锡,西边来了个漆匠卖漆。锡匠拿锡换漆匠的漆,漆匠拿漆换锡匠的锡。锡匠换了六斤六两漆,漆匠换了九斤九两锡。锡匠漆匠笑嘻嘻,锡匠漆匠都有了漆和锡。

  胡苏夫和吴夫苏

  胡庄有个胡苏夫,吴庄有个吴夫苏。胡庄的胡苏夫爱读诗书,吴庄的吴夫苏爱读古书,胡苏夫的书屋摆满了诗书,吴夫苏的书屋放满了古书。

  拔萝卜

  出八十八二十八,八个小孩儿把萝卜拔,你也拔,我也拔,看谁拔得多,看谁拔得大。你拔得不多个儿不小,我拔得不少个儿不大。一个萝卜一个坑儿,算算多少用车拉,一个加俩,俩加仨,七十二个加十八,拿个算盘打一打,一百差俩九十八。

  白老八

  白老八门前栽了八颗白果树,从北边飞来了八个白八哥儿不知在哪住。白老八拿了八个巴达棍儿要打八个白八哥儿,八个八哥儿飞上了八颗白果树,不知道白老八拿这八个巴达棍儿打着了八个白八哥儿,还是打着了八颗白果树。 老六放牛

  柳林镇有个六号楼,刘老六住在六号楼。有一天,来了牛老六,牵了六只猴; 来了侯老六,拉了六头牛;来了仇老六,提了六篓油;来了尤老六,背了六匹绸。牛老六、侯老六、仇老六、尤老六,住上刘老六的六号楼,半夜里,牛抵猴,猴斗牛,撞倒了仇老六的油,油坏了尤老六的绸。牛老六帮仇老六收起油,侯老六帮尤老六洗掉绸上油,拴好牛,看好猴,一同上楼去喝酒。

  九个酒迷喝醉酒

  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九个酒杯九杯酒,九个酒迷喝九口。喝罢九口酒,又倒九杯酒。九个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九杯酒,酒九口,喝罢九个酒迷醉了酒。

  5到7岁儿童绕口令拓展

  鹅和鸽

  天上一群大白鸽,河里一群大白鹅。白鸽尖尖红嘴壳,白鹅曲项向天歌。白鸽剪开云朵朵,白鹅拨开浪波波。鸽乐呵呵,鹅活泼波,白鹅白鸽碧波蓝天真快乐。

  小鱼大雁

  小与入鱼网鱼网捕鱼鱼难逃,大雁过雁塔雁塔留雁雁不留。

  雾

  早晨下大雾,山里看不见路,急坏了小猪、小兔和小鹿。小兔领小猪,小猪拉小鹿,拉着藤,扶着树,一步一步走山路。秋风婆婆来帮助,呼——呼——呼—— 一下吹散满天雾。 猫吃桃

  河边有座窑,窑上有个槽,槽里放件袍,袍包个桃。对岸有只猫,想吃窑上槽里袍包桃,可惜岸上没有桥。过不了河,上不了窑,够不找槽,咬不住袍,吃不了桃。

  白庙、白猫、白帽

  山顶有座白庙,白庙里有只白猫。白庙外有顶白帽,白猫看见了白帽,叨着白帽跑进了白庙。

  牛和油

  买来一桶油,跑来一头牛,踢翻桶里油,牛角都是油。

  鼠吃豆和油

  鼠咬豆囤囤漏豆,鼠啃油篓篓漏油篓油,豆囤漏豆鼠啃豆,油篓漏油鼠吸油。

  蚕和蝉

  爬来爬去是蚕,飞来飞去是蝉。蚕常在桑叶里藏,蝉藏在树林里唱。

  老鼠嗅着油豆香

  油一缸,豆一筐,老鼠嗅着油豆香。爬上缸,跳进筐,偷油偷豆两头忙。又高兴,又慌张,脚一滑,身一晃,“扑通”一声跌进缸。

  白鹅下河

  东边一条河,西边一群鹅,鹅儿鹅儿唱着歌,一只狐狸来追鹅,鹅飞鹅跑跳下河。

  捞虾

  小溪流水哗啦啦,小华手拿簸萁去小溪里捞河虾,一捞捞起一只大河虾和半簸萁烂泥沙。虾儿跳水响哗哗,小花簸萁里只剩泥沙没有虾。

  老姥姥

  老姥姥恼姥姥姥姥老恼老姥姥,麻妈妈问妈妈妈妈老问麻妈妈。

  白伯伯和白婆婆

  白须白伯伯,白发白婆婆。鸡叫三更喔喔喔,白伯伯白婆婆一齐上北坡。白伯伯搀着白婆婆,白婆婆扶着白伯伯,白伯伯白婆婆把萝卜种子种在北山坡。

  白鸽和白鹅

  伯伯养了一群大白鹅,哥哥喂了三只小白鸽,伯伯教哥哥训鸽,哥哥帮伯伯放鹅。白鹅白鸽长得好,乐坏了伯伯和哥哥。

  落果坡

  歌乐山上落果坡,落果坡下歌乐河。河边两个小朋友,名叫罗乐和贺河。贺河上午约罗乐,落果坡上去放鹿;罗乐下午约贺河,歌乐河边来牧鹅。鹿上坡,鹅下河,罗乐、贺河歌对歌。歌对歌,真快活,歌乐山上歌满坡。

  磨麦面

  马妈妈磨麦面,磨了麦面蒸麦面馍。马妈妈忙了磨麦面,又去忙蒸麦面馍。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酸枣子

  山上住着三老子,山上住着三小子,山腰住着三哥三嫂子。山下三小子,找山当腰三哥三嫂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山当腰三哥三嫂子,借给山下三小子三斗三升酸枣子。山下三小子,又找山上三老子,借三斗三升酸枣子,山上三老子,还没有三斗三升酸枣子,只好到山当腰找三哥三嫂子,给山下三小子借了三斗三升酸枣子。过年山下三小子打下酸枣子,还了山当腰三哥三嫂子,两个三斗三升酸枣子。

  十和四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字说成十,休将十字说成四。若要分清四十和十四,经常练说十和四。

  司小四和史小世

  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时四十上集市,司小四买了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史小世买了十四斤四两细蚕丝。司小四要拿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换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史小世十四斤四两细蚕丝不换司小四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司小四说我四十四斤四两西红柿可以增加营养防近视,史小世说我十四斤四两细蚕丝可以织绸织缎又抽丝。

  四个数字

  四和十、十和四,四十和四十,十四和十四。说好四个数字,全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实世”,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十四、四十、四十四。

  石小四和史肖石

  石小四,史肖石,一同来到阅览室。石小四年十四,史肖石年四十。年十四的石小四爱看诗词,年四十的史肖石爱看报纸。年四十的史肖石发现了好诗词,忙递给年十四的石小四,年十四的石小四见了好报纸,忙递给年四十的史肖石。

  绕口令产生发展

  关于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 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 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 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 歌谣,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接近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稍后于 屈原的 楚国作家 宋玉,就曾经把 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 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地位和影响。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作酒令,或者教给儿童念诵。保留至今的古代绕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拟汉族民间绕口令作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诗人 温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牺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 兰露落,邻里 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宋代大文学家 苏轼 作过《吃语诗》(“散居剑阁隔 锦官”),明代文学家 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 婵娟”)。从内容上看,这些绕口令大都是酒足饭饱之余的乘兴消遣之作,没有多少价值,从、形式上看,几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书卷气浓重, 晦涩难懂,最广大的下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只有敬而远之。这大大影响了绕口令的语言价值和 文学价值,影响了绕口令的普及和提高。关于古代的绕口令,明代文学家 谢肇涮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 作过一些记载。

  另一方面,汉族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并且被搜集整理出来。清朝末年,意大利驻 中国的官员韦大利搜集的《北京 儿歌》(1896年出版,英汉对照本)中,就有绕口令《 玲珑塔》。何德兰搜集的《孺子歌图》中,也有绕口《秃丫头》。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越来越接近下层人民,随之而起的 儿童文学也逐渐成为文艺大军的一个支队,这为绕口令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和创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绕口令的基调还是很低的。例如《螺蛳和骡子》:“胡子担了一担螺蛳,驼子骑了一匹骡子。胡子的螺蛳撞了驼子的骡子,驼子的骡子踩了胡子的骡蛳。胡子要驼子赔胡子的螺蛳,驼子要胡子赔驼子的骡子。胡子骂驼子,驼子打胡子,螺蛳也爬到骡子头上去啃鼻子。”这反映了旧社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新 中国建立后,绕口令的 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流传的绕口令《赔钵钵》:“你婆婆借给我婆婆一个钵钵,我婆婆打烂了你婆婆的钵钵。我 婆婆买来一个钵钵,还给你婆婆。你婆婆说什么也不要我婆婆赔钵钵,我婆婆硬要把买来的钵钵还给你婆婆。”这就反映了6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


猜你喜欢:

1.5到7岁儿童绕口令

2.5岁小孩绕口令

3.4岁宝宝绕口令

4.六岁儿童绕口令

5.5到6岁育儿知识

126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