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热点资讯 > 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

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

时间: 欣敏0 分享

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

预防热射病的最佳方法是保持适当的体液摄入,并避免在极端高温和湿度环境下过度劳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

八大热射病误区要警惕

误区一、热射病就是中暑,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普遍的死亡率可达到50%-70%,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死亡率会高达80%。

误区二、出现热射病症状,在家降温即可

热射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以及对症治疗,一般在家中能做到的散热、通风等仅是体外降温,对于热射病的救治远远不够。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不要犹豫,及时拨打120,尽快送医。

误区三、在室内,不会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像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也容易出现热射病。

误区四、不做剧烈运动,就不会得热射病

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指夏季剧烈运动者、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后者常见老人、婴儿、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2022年夏季,山东就发生了产妇“坐月子”期间捂热,最终因热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

误区五、测了体温不高,就不是热射病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这里提到的核心温度,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而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是体表温度。直肠温度最高可以比腋温高出2.1℃,当体表温度尚属于“低烧”时,核心温度有可能已属于“高烧”。因此,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可做参考,不能完全作为诊断热射病的依据。

误区六、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

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因此,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免延误治疗。

误区七、高温天,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

吃冷饮并不是预防热射病的好办法,要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包括白水、盐水、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的饮料。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会让身体失去水分,并不建议喝。大量进食冷饮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因此不是预防热射病的首选。

误区八、女性体质弱,更易得热射病

通常来说,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如室外高温作业者、炼钢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

热射病的死亡率是多少

热射病的死亡率很高,通常情况下介于 20%~70% 之间,50 岁以上的患者可高达 80%。因此发现热射病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火速送往医院抢救。

热射病的三联征是什么

热射病的三联征是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

1.高热。当人体长期处于温度高、湿度大、不通风的环境中时,可能会诱发热射病。此时身体会吸收大量热量,从而使得机体无法散发,则会引起高热的症状发生。此时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灼热、烫手的症状,体温可能会持续升高至超过38.5℃。

2.无汗。出现热射病的患者,汗腺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出现衰竭,此时机体无法再分泌出汗液来散发身体的热量,而引起无汗的症状。

3.意识障碍。热射病的患者可能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器官受损,从而导致意识障碍的现象发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降温处理,还可能会出现昏迷的症状,甚至会影响到生命健康。

长期室外工作热射病怎么预防

热射病主要是预防中暑,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身体散热。

(1)室内保持自然通风,外出时携带淡盐水。淡盐水制备方法,即1升水,加1/2勺盐与水混合,每15分钟喝一次,每天喝3~4杯。

(2) 回家后用温水洗澡。可用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物擦拭以蒸发散热。

(3)如遇感冒、腹泻、发热等,特别是老年人应及时就医,儿童应避免单独在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4)炎热的夏天尽量穿浅色透气的宽松衣服。当您在阳光下活动时,戴上宽边帽并使用防晒霜。

(5)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之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6)改善老年、体弱、慢性病和产褥期妇女的生活环境。

(7)改善高温环境工作条件,多喝渗透压

热射病能治好吗

热射病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治好的,但是疾病比较严重,一般治愈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热射病可能是长期处在一个高温的环境下引起的,还可能是机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力下降或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的,在临床通常会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缓解。出现这种症状是否能治好,还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如果疾病比较轻,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治好的;如果疾病比较严重、出现了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治愈的可能是比较低的。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咨询医生了解。

197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