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安全知识 > 逃生急救知识 >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

时间: 思晴925 分享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

  我们要在平常积累一些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那么在意外发生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一、延迟性肌肉酸痛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

  症状与体征

  运动过后出现身体各部分就酸痛,这种酸痛是广泛性的,没有具体到的部位,也不会影响身体的运动功能,但自身感觉无力。

  1、产生的原因

  在一次运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或间隔较长时间没有锻炼,刚开始锻炼出现肌肉酸痛。这种肌肉酸痛不是即刻发生在运动结束后,而是发生在运动会结束后的1~2天。因此称为延迟性酸痛。

  运动后肌肉的延迟性酸痛的原因是运动时运动量过大,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及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由于这种肌纤维的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因此就整块肌肉而言,任能完成运动功能,但存在酸痛感。酸痛后,经过肌肉内局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较之前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再发生损伤(酸痛)。

  2、处理方法

  (1) 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 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两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酸痛。

  (3) 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肌肉血液循环,有助于修复损伤及缓解酸痛。

  (4) 口服维生素C有促与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这有助于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缓解酸痛。

  3、预防措施

  (1)、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健康状况科学的安排锻炼负荷。

  (2)、锻炼时,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锻炼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3)、做准备活动时,注意练习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更要充分。

  (4),整理运动,除进行一般的放松练习外,还应注意进行肌肉的的伸展牵拉练习,这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

  二、肌肉痉挛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地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运动过程中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部的屈趾肌。

  1、 痉挛的肌肉酸痛难忍,触之僵硬,邻近关节近因酸痛会出现暂时性功能障碍。

  2、 产生痉挛的原因

  (1) 低温刺激。在未作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在低温环境中运动、训练、肌肉会因低温寒冷的刺激而兴奋性增高,以至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发生痉挛。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游泳时收到冷水的刺激,以及冬季户外活动时收到冷空气的刺激的情况。

  (2) 电解质的过多丢失。维持肌肉的应激性是电解质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可维持正常肌肉的兴奋性。当在运动中大量出汗,如高温环境中运动或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或运动员急性减轻体重,使体内的电解质(Na,Ca+,Cl)随汗液的大量流失,则会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

  (3) 肌肉的收缩频率过快。紧张剧烈的运动,肌肉连续过快地收缩而放松不够或 放松时间过短,可破坏肌肉收缩、舒张的协调性,是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引起痉挛,如在短跑、自行车运动中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4) 肌肉损伤。 运动所致肌肉损伤的结果是Ca++进入细胞,使细胞内Ca++增多,从而造成肌纤维收缩失控,引起了局部肌肉痉挛。同时,损伤性疼痛亦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

  3.处理方法

  牵引痉挛的肌肉是常用的缓解办法,例如:小腿腓肠痉挛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用力地将足部背伸;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将足和足趾用力背伸。牵引过程中注意用力宜缓,切忌暴力,以防肌肉拉伤;同时,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按压、揉、揉捏)、点穴(如承山、委中)等措施,有助于痉挛的迅速缓解。

  在游泳时若发生了肌肉痉挛,首先自己不要惊慌,可先深吸一口气后仰浮在水面,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牵引。例如:腓肠肌、足趾痉挛时,用同侧手掌压在痉挛侧髌骨上,另一侧手握住痉挛侧足趾,在促使膝关节伸直的同时,缓慢用力向身体方向扣,可连续重复;大腿肌肉痉挛时,可先弯曲痉挛侧膝关节,然后双手抱住小腿用力使之向大腿靠近,再用力向前伸直。上肢肌肉痉挛,可做反复用力屈伸肘关节及用力握拳、张开等动作。待肌肉的痉挛得以缓解后,不要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并注意保暖、对症治疗。如果自己未能掌握自救方法,应立即呼救。

  4.预防措施

  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冬季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运动注意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B1。运动前做好准备运动,游泳时若水温较低,则时间不要过长。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在运动前适当按摩。

  三.运动性腹痛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

  腹痛是在运动中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经常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发生。这种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部疼痛称为运动性腹痛,主要见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篮球等运动项目,以右上腹痛较为多见。

  腹痛的症状与体征

  运动性腹痛的发生与运动有直接关系,疼痛程度和运动负荷大小及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在小运动负荷和低强度运动时,腹痛往往不明显,而当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增加时腹痛则随之加剧。

  腹痛的部位,视病变内脏器官所在之处而不同。肝脏淤血肿胀、肠道疾病为右上腹痛:脾脏淤血肿大为左上腹痛;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为中上腹痛;阑胃炎、髁腰肌痉挛时为右下腹痛;宿便刺激引起肠痉挛为右下腹痛;呼吸肌痉挛则季肋部痛。

  腹痛的性质因腹痛原因的不同而异。直接由运动引起的,多数为钝痛、胀痛;腹腔脏器有病变者,则多为锐痛、牵扯痛、钻顶样痛及阵发性绞痛等。

  2.产生腹痛的原因

  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训练水平、运动前准备活动情况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往往是运动性腹痛的诱因。有关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脾淤血。肝脾淤血的发生原因主要是运动员准备活动不够、心脏机能水平低下以及运动中呼吸动作的协调性较差等。

  如果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将影响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活动,使之无法承担运动时所应承担的较大负荷。尤其是循环系统功能的低下,心肌收缩力较弱,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腔静脉压增高,从而造成肝脾淤血肿胀,结果增加了肝脾被膜张力,使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上膜部疼痛。

  运动中呼吸动作的不协调、呼吸急促而表浅,可使胸内压上升,影响胸静脉回流,同样可造成肝脾淤血。

  (2)胃肠道痉挛或胃肠功能紊乱。运动时胃肠道痉挛,使胃肠壁及肠系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的腹痛。凡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吃的过饱、喝得过多都有可能发生。

  空腹运动以及运动前吃了容易产生气或难消化的食物,都有可能因机械刺激肠胃道而产生腹痛。同时,运动时,尤其在剧烈运动时,大量血液从腹腔内转移到了骨骼肌,导致肠胃道缺血、缺氧,加上代谢产物的刺激,更容易引起胃肠道的痉挛和功能紊乱。

  (3)呼吸肌痉挛。运动过程中若未能注意调整好呼吸节奏,呼吸急促、表浅,可是肋间肌,膈肌等呼吸肌收缩活动紊乱,严重者出现痉挛性收缩,进而引起腹痛。此外,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也会影响呼吸肌的活动机能紊乱,造成呼吸肌缺氧,从而使腹痛加剧。由此产生的腹痛,当呼吸加深时,疼痛更加明显。

  (4)腹腔内脏器官病变。腹腔内脏器官病变,如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胆道疾病、消化肠溃疡、炎症及胸部病变等是运动中腹痛的潜在因素,运动可使病变器官受牵扯、震动等刺激而诱发腹痛。

  3.腹痛的处理

  运动中出现腹痛,可适当减缓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协调好呼吸运动,同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跑一段,做几次深呼吸,疼痛可得到缓解。如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则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药(阿托品、654-2)点掐穴位(内关、足三里)或请医生处理。

  4.腹痛的预防

  加强全面锻炼,以增强人体生理机能。遵守锻炼的科学原理,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合理安排膳食,运动前不宜饱餐或过多饮水: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注意呼吸和动作的协调性,中长跑中合理分配速度。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

  四、中暑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

  中暑是因高热环境或较长时间烈日暴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1.症状与体征

  按病情的轻重,分为以下几种

  (1)先兆中暑:为中暑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运动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恶心、全身乏力、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由于对先兆中暑未及时采取措施所致。除前述表现外还有下列症状之一4:体温在38度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征象;因大量出汗表现出早期周围循环衰竭,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3)重症中暑:除有轻症中暑表现外,伴有晕厥、痉挛、高热(高于40℃)、皮肤干燥、无汗。重症中暑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中暑衰竭,表现为外周循环衰竭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湿冷、软弱无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有昏厥或意识模糊症状等。

  ②中暑痉挛,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痉挛、疼痛、负荷较重的四肢肌肉最容易出现痉挛,体温大多正常。

  ③日射病,表现出极大的机体反应,患者感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及烦躁不安。重者昏迷、惊厥。体温正常。

  ④中暑高热,大量出汗后很快无汗,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42℃及以上,并伴有头晕、头疼、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血压降低、神志模糊,以至于心功能不全及肝、肾、肺、脑功能受损而死亡。

  2.产生原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受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之处于动态平衡,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运动、训练等情况下。体内代谢过程加快,产热量增加,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以及呼吸等方式散到外界,以保持体温的正常。当气温超过了皮肤温度(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或空气中温度高且通风不良时,皮肤不仅散热困难,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从而造成体内热量积蓄而导致中暑。

  中暑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里进行长跑、马拉松跑、竞走、足球等运动项目时。在运动时,由于身体疲劳、机能下降、缺水、缺盐、因此容易发生中暑。

  3.处理方法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处理:迅速使患者脱离热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给与清凉饮料,淡盐水,十滴水,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患者可很快恢复。

  (2)重症中暑的处理: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取平卧位,予以必要的针对性处理。

  ①中暑衰竭:应及时补充水分,扩充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

  ②中暑痉挛:应给与汗颜饮料或生理盐水,并牵引痉挛肌肉。

  ③日射病:头部用冰袋或冰水湿敷以降温。

  ④中暑高热:在及时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补充水分或盐水。

  对有昏迷等较严重者的患者,除进行急救处理(针刺、点掐人中、涌泉)外,应迅速请医生或送医院抢救。

  4.预防措施

  在夏季或烈日下运动,要加强个人防护,着装应宽松,透气,色浅,带好防护帽,并事先备好清热、解暑饮料和急救药品。合理安排好运动训练时间,延长午休时间,避开烈日高温。室内运动要通风,降温设备。身体患病,疲劳或体力不济时,不宜参加运动。

  五.低血糖症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方法

  血糖是葡萄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亦是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的来源,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一般维持在80—120mg∕L之间。若血糖浓度低于55mg,便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低血糖症。当血糖低于10mg∕L时会出现深度昏迷,称之为低血糖性休克。运动中低血糖症的发生,多见于长跑、超长跑、长距离滑雪及自行车等运动比赛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

  1.症状与体征

  低血糖症是一个综合症,虽病因不同,但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当发生低血糖时,首先出现交感神经过渡兴奋或脑功能障碍的症状,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糖原储备极少,并呈结合状态,不利于进行氧化作用,脑细胞需直接从血糖中不断取得营养,获得能量,因此大脑对低血糖极为敏感。症状轻者有明显的饥饿感及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神志模糊,思维语言迟钝、步态不稳、视物不清,甚至出现神智错乱、狂躁易怒、肌肉颤动,以致昏迷。体检时可见脉搏细速、呼吸短促、瞳孔扩大、四肢湿冷,血糖浓度下降至40-50mg∕L。

  2.产生原因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血糖。运动血糖是影响运动中糖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增加,进入机体中的葡萄糖量也增加,因而提高了糖氧化速度。当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吸氧量时,运动中所需能量完全由糖供给。自行车、马拉松和超长距离跑等运动项目如不在途中增加糖的摄入,可使体内糖储备耗竭;运动前食物摄入不足,体内糖原储存不足,运动中又没有及时补充糖的消耗也可诱发低血糖症。训练或比赛前补充了大量的糖,随着大量的葡萄糖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迅速提高,刺激了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很快便引起了血糖浓度的下降,出现“回跃性低血糖症”,精神过于紧张,强烈的情绪波动以及患病、饥饿等情况,干扰了中枢神经系统糖代谢调节机制,使迷走神经易于兴奋,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也可导致低血糖症发生。

  3.处理方法

  本症确诊后,轻者平卧休息,口服温热糖水或少量含糖流质饮食,症状短时间内便可消除:症状较重或出现昏迷者,迅速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60ml,一般即可纠正低血糖及消除症状。若病情仍不见缓解,可继续予以5%-10%葡萄糖静脉点滴,同时点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配合双下肢按摩并迅速请医师前来处理。

  4.预防措施

  平时训练水品低、缺乏锻炼、身体机能差及空腹饥饿者,不可参加如马拉松、自行车、长距离跑等项目。运动或比赛前要进食一定量的高糖食品,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还需适量补充含糖饮料。少年儿童运动员由于体内肌糖原、肝糖原储量较少,加之补充糖类,代谢旺盛,运动前和运动中尤应注意补充糖类,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95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