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生活技能学习>学烹饪>

烹饪中有哪些化学反应产生

时间: 春燕1108 分享

  烹饪中的化学反应是通过烹制时候食物与食物间所产生的化学效应,那么你知道在烹制过程中都产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烹饪中的化学反应,希望能帮到你。

  烹饪中的化学反应

  1.炸油条、油饼时,向面团里常加入小苏打和明矾

  明矾[KAl(SO4)2·12H2O]在面点中常与小苏打(NaHCO3)一并用作膨松剂,高温油炸的过程中由于Al3+和CO32-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油条膨发。反应方程式如下:6NaHCO3+2KAl(SO4)2=3Na2SO4+K2SO4+2Al(OH)3↓+6CO2↑

  利用明矾与小苏打共同作用,可以降低小苏打的碱性,反应较缓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全部得到利用,不至于使部分二氧化碳跑掉,使面团得到充分膨发。但明矾不能加得过量,否则会给面点带来不良口感。油条经放置冷却,二氧化碳逐渐逸出,冷却后的成品就会出现“塌陷”,软瘪;生成的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以保护胃壁粘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

  2.石灰水用于鲜蛋的消毒、防腐

  鲜蛋放在石灰水中,蛋内呼出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Ca(OH)2+CO2=CaCO3↓+H2O

  生成的难溶性碳酸钙微粒沉积在蛋壳的表面,堵塞了蛋壳表面的气孔,阻止了外界维生物的入侵,使蛋的呼吸作用下降,而且气孔堵塞,向外边排出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便在蛋内积存。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使蛋白酸度升高,从而阻止了蛋内微生物的作用,鲜蛋就得到了保护。

  3.硝酸钠、亚硝酸钠用于肉制品上色

  硝酸钠加热时能分解生成亚硝酸钠,并放出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NaNO3=2NaNO2+O2↑

  在动植物体内硝酸钠很容易转化为亚硝酸钠。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亚硝酸:NO2-+H+=HNO2

  亚硝酸是一种弱酸,它很不稳定,仅存在于稀溶液中,微热甚至冷时,即按下式分解:2HNO2=NO2↑+NO↑+H2O

  当亚硝酸钠加入肉中能与肉内有机酸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分解生成一氧化氮,它能与肌肉中的色素结合成桃红色的化合物,加热后仍保持鲜红色,所以烹饪中常用NaNO2作发剂。由于使用NaNO2生色快,烹饪中常称作“快硝”。NaNO3在细菌作用下还原成NaNO2后,才能起到发色剂的作用,但反应时间略长。亚硝酸钠有致癌性,但在正常使用量下,不会引起病变。目前我国规定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只能用于肉类罐头和肉类品,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5g/kg及0.15g/kg。

  4.鲜蛋加工成松花蛋

  松花蛋又名皮蛋、变蛋,由于它风味独特,口感好、保质期长,便于携带,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加工松花蛋的主要原料是鸭蛋,有时也用鸡蛋。

  加工松花蛋其辅料有生石灰(CaO)、纯碱(Na2O3)、食盐(NaCl)、黄丹粉(PbO)和茶叶等。将鲜蛋加工成松花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生石灰首先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并放出大量的热。熟石灰与纯碱生成氢氧化钠,形成强碱环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加工过程中氢氧化钠逐渐渗透到蛋内,如加入茶叶,则茶叶水也随之渗入蛋内。当蛋白和蛋黄遇到氢氧化钠时,就能很快发生变化,逐步分解成多种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出氢、氨和微量的硫化氢(H2S)气体;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状的皮蛋蛋清中,便出现了松花状的美丽花纹,故称为松花蛋。而硫化氢与蛋黄中的铁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使蛋黄变成青黑色。如加入黄丹粉,一部分硫化氢还与氧化铅生成硫化铅,使蛋白具有特殊的青黑色。茶叶水中的单宁也能促使蛋白质凝固并使之着色。茶叶水中的香气物质可增加松花蛋的风味,能刺激人们的食欲。食盐可促使蛋白质收缩离壳,并具有咸味及防腐的作用。由于松花蛋的色彩多变,又有一定的硬度,常在烹饪中作为冷肴花式拼盘的装饰和造型。但因碱的作用使维生素B1、B2受到损失,铅对人体有害,可以少用或不用。现在有人研究用碘化物代替黄丹粉制成无铅皮蛋,以减少铅的含量。

  5.纯碱(Na2CO3)在烹饪加工中用于脱脂和去污

  纯碱(Na2CO3)为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由于水解呈较强的碱性。

  CO32-+H2O=H2CO3+OH-

  油脂能在纯碱存在下水解出有机酸,纯碱与有机酸中和生成盐。这些盐具有乳化剂的作用,将油脂乳化成细小的微粒而悬浮于水中。因此纯碱溶液可用于脱脂去污,特别是热的纯碱溶液。

  6.煮鱼时常用姜、葱、蒜、酒

  鱼类腥味产生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及其同系物二甲胺、三甲胺,其中尤以三甲胺为最多。

  鱼头最腥是由于鱼头皮中三甲胺、二甲胺、甲胺含量最多。三甲胺、二甲胺、甲胺均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三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另外,姜、葱、蒜等均富含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具有酒的同样作用。因此,煮鱼时常用姜、葱、蒜、酒。

  烹饪食材的技法

  怎样用味精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虽能提鲜,但如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关于味精的帖子,把它们归纳了一下,这里包括了味精在烹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学地使用味精。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味精则只有一种鲜味,而它的鲜味和高汤的鲜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致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效果较好(因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晶体直接拌凉菜,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危害人体。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7、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有关鸡精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助鲜的核苷酸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从卫生角度讲,鸡精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但在烹调时,如果加入过多鸡精,则会破坏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响口味。

  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协调。

  怎样勾芡

  勾芡的学术概念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情况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润洁的特点。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

  勾芡用的淀粉,又叫团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调用的淀粉,主要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藕淀粉等。淀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热至60℃时,则糊化成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

  绿豆淀粉是最佳的淀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绿豆水涨磨碎,沉淀而成,它的特点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洁白而有光泽。

  马铃薯淀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淀粉,是由马铃薯磨碎,揉洗、沉淀制成的,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小麦淀粉是麦麸洗面筋后沉淀而成或用面粉制成,特点是色白,但光泽较差,质量不如马铃薯粉,勾芡后易沉淀。

  甘薯淀粉特点是吸水能力强,但粘性较差,无光泽,色暗红带黑,由鲜薯磨碎,揉洗,沉淀而成。

  此外还有玉米淀粉,菱、藕淀粉,荸荠淀粉等。

  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法的共同点是旺火速成,有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某些调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勾芡,使汁液浓稠并附于原料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

  勾芡一般用两种类型。一种是淀粉汁加调味品,俗称“对汁”,多用于火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调的菜肴。一种是单纯的淀粉汁,又叫“湿淀粉”,多用于一般的炒菜。浇汁也是勾芡的一种,又称为薄芡、琉璃芡,多用于煨、烧、扒及汤菜。根据烹调方法及菜肴特色,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于爆炒方法烹调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鱼香肉丝、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后,盘底基本不留卤汁。

  2、糊交

  一般用于熘、滑、焖、烩方法烹制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处是把菜肴的汤汁变成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较稀,一般用于大型或整体的菜肴,其作用是增加菜肴的滋味和光泽。一般是在菜肴装盘后,再将锅中卤汁加热勾芡,然后浇在菜肴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状态,食后盘内可剩余部分汁液。

  4、奶汤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称薄芡。一般用于烩烧的菜肴,如:麻辣豆腐、虾仁锅巴等。目的是使菜肴汤汁加浓一点而达到色美味鲜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否则卤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达到增鲜、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肴汤汁要适当,汤汁过多或过少,会造成芡汁的过稀或过稠,从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四是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湿淀粉勾芡,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

  淀粉吸湿性强,还有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应注意保管,应防潮、防霉、防异味。一般以室温15℃和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为宜。

  烹调中还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肴成熟时勾好芡以后,再淋入各种不同的调味油,使之溶合于芡内或附着于芡上。对菜肴起增香、提鲜、上色、发亮作用。使用时两者要结合好,要根据菜肴的口味和色泽要求,淋入不同颜色的食用油,如:鸡油(黄色)、辣椒油(红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时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后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过多过急,否则会出现泌油现象。由于烹调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熘、炒菜肴,多在成熟后边颠勺边淋入明油。干烧菜,菜是在出勺后,将勺内余汁调入油泻开,浇淋于菜肴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后,搅动颠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离。

猜你感兴趣:

1.烹饪食材的原料的分类步骤有什么

2.烹饪原料选择在烹饪中的地位和意义

3.烹饪食材原料有什么分门别类

4.中专烹饪实习总结800字

5.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

烹饪中有哪些化学反应产生

烹饪中的化学反应是通过烹制时候食物与食物间所产生的化学效应,那么你知道在烹制过程中都产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烹饪中的化学反应,希望能帮到你。 烹饪中的化学反应 1.炸油条、油饼时,向面团里常加入小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3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