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生活技能学习 > 学做饭 > 古代人怎么做饭

古代人怎么做饭

时间: 俊煌1020 分享

古代人怎么做饭

  陶鬲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炊器,陶鬲煮食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做饭方式。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讲解下古代人怎么做饭。

  古代人怎么做饭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个节俭的人,用瓦(即陶)鬲(一种炊器,形状像鼎,三个足为空腔)煮饭,饭熟他尝了尝,感觉味道香美,就盛了一小瓦盆送给孔子。孔子非常高兴,就好像接受馈赠的牛、羊、猪一样。他的学生子路问道:“小瓦盆是简陋的器具,煮饭缺少肉没有滋味,老师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孔子说:“喜欢提意见的人总是想着他的国君,吃到美食的人总是想着他的父母。我不看重盛食物的器具,而是因为他吃好东西的时候想到了我。”这个故事又见于《说苑·反质》。

  故事里有两个对应的人物,一个是鲁国老百姓,另一个是鲁国官员孔子,从子路的话里可以知道,他们两人平日吃的饭食和吃饭用的器具都不一样。那个鲁人的生活状况,估计跟孔子学生颜回相仿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食(饭)和饮(水)是当时平民百姓的基本饮食。当时官员贵族的饮食则不同。《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饮食膳羞。”郑玄注:“食,饭也。饮,酒浆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而《论语·乡党》记载的食物,包括了食、饮、膳、羞四类。其中食、饮两类可以跟平民百姓的饮食对应,但是内容和质量应当有所区别,而膳、羞两类则是平民百姓所没有的。前面故事里讲的,子路认为瓦鬲煮饭缺少肉没有滋味,孔子认为好像接受馈赠牛、羊、猪一样,其实两人都是拿膳(牲肉)作为参照来说话。

  鲁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197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城墙内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居住址和墓葬,出版了《曲阜鲁国故城》考古报告。考古学家根据墓葬随葬品的种类、组合以及葬俗,把墓葬分为两类,一类是鲁国遗留的商人墓葬,另一类是封到鲁国的周人墓葬。孔子的祖先是商人后裔,煮饭的鲁人是当地百姓,他们在饮食和饮食器具方面的差别,可以在商人墓葬里找到类似的物化表现。

  在商人陶器墓里,有一种墓随葬陶鬲、陶盆(或盂)和陶罐(或罍)。根据考古学家对商周器物的功能研究,陶鬲用来煮饭食,陶盆(或盂)用来盛饭食,陶罐(或罍)用来盛饮水,这种器物组合反映出平民百姓的饮食结构。还有一种墓随葬陶鬲、陶簋、陶豆和陶罍。按照功能分析,陶鬲煮饭食,陶簋盛饭食,陶豆盛膳羞,陶罍盛酒浆,这种器物组合反映出官员贵族的饮食结构。商人铜器墓的器物种类和组合与此种近似,也出有陶鬲。另外,周人陶器墓和铜器墓大都随葬模仿铜器样式的陶鬲。商人陶鬲和周人陶鬲,分别属于两个系统。

  进一步结合其他商周遗址、墓葬的考古发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陶鬲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炊器,陶鬲煮食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做饭方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陶鬲是中国北方种植粟谷人群的发明创造,出现于史前龙山时期,流行于商周时期,消亡于战国时期,中外考古学家们一致认为,它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器物。

  陶鬲的用途

  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实用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二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器形与鼎相近,区别在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消失。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也就是所谓“破釜沉舟”的“釜”。

古代人怎么做饭相关文章:

1.古代人怎么生火做饭

2.古代没有铁锅怎么做饭呢

3.古代男左女右礼仪

4.怪味胡豆做法

5.黄米菜谱的做法

6.世界古代上力气最大的人

7.豆腐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豆腐的好吃做法步骤

2956981